导图社区 历史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编辑于2022-08-19 21:39:28 重庆Day6
文选
《党锢列传序》注释
《小学类序》句读、翻译
中国古代史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重点宋明清加强极权的方法)
路级机构之间互不统属
府州军监的军权、财政权、司法权逐渐减少
同级长官互相牵制
重点宋代官职差遣
官、职、差遣的含义
官:三省六部、寺监的各种官称,用于表明身份、地位,是宋初笼络旧臣及投降者的工具
职:馆职,馆阁制度。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阁:秘阁、天章阁、龙图阁。选拔帝顾问的手段,也是北宋倡导文治的策略
差遣:实际执掌实权,是帝控制中央与地方的杠杆,也是官员实际职权的总称
官职差遣的判断
馆职: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馆长官)与集贤院(殿)大学士,为宰相兼职 阁职: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 殿职: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及端明殿学士
差遣:一般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
官、职、差遣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积极作用
身份、品级(基本待遇、身份)与职位(权力、责任)分离的做法,使得对于官员的任用更加灵活,督励手段更加丰富,这是官僚制度逐渐成熟的表现
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官、职、差遣的分授制度,使大批挂有空衔、享受俸禄而又不予政务的知识分子,能够安心从事著书立说,有利于北宋学术文化的进步
把职与官、差遣并列,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消除武人飞扬跋扈的习气
消极作用
扩大了官员队伍,产生冗官问题,加大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官制的紊乱及官僚机构的庞杂臃肿
宋代科举制评价
打破了门阀士族的社会基础,建立了社会流动的制度性保障,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变
网罗了大批才俊,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培植出重视文化的社会风气,推动宋代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台谏制度
机构设置
谏院:宋代最高监察机构
御史台:宋代最高监察机构
察院:监察御史
殿院:殿中侍御史
台谏官的选任
选任标准
官阶:京朝官(升朝官),神宗放宽至京官以上 资历:知县以上资历(亲民职事官):未尝作县,不得入台 出身流品:进士出身 德行:不爱富贵、重惜名节、晓知大体
选任程序
保举﹣宰执进拟﹣皇帝亲定﹣中书除授﹣给事中、中书舍人封驳
皇帝直接选擢(直除)
言事原则
“风闻言事”:风,采,采商旅之言
“独立言事”:对帝、宰执及长官同僚的独立监察权
宋代法律制度
宋代经济发展与都市化进程
农业
煤、铁和手工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商品经济与都市化发展
宋学的产生和发展
理学的产生和演变
宋代的文学艺术
辽宋西夏金
辽朝
首都,流动的政治中心,称捺钵
中央政治体制,南北面官
地方行政体制,头下军州体制
斡鲁朵,皇帝私有的政治军事地盘
世界中古史
“收复失地运动”与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西班牙的西哥特化
阿拉伯对西哥特王国的征服
收复失地运动
《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与《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中世纪三大英雄史诗
西班牙王国的形成
收复失地运动中基督教王国君主的政治权威通过战争得以确立
教、俗贵族积极与战争获得大量的地产和封建特权,对国家政治颇具影响
城市在斗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获得了较多的自治权利
西班牙的重要的宗教和文化特色
拜占庭帝国
拜占廷帝国长期延续的原因
优越的地理位置,拜占庭地处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国际贸易发达
独特的经济结构
奴隶制始终没有发展到西罗马帝国那样的规模和程度,农业生产以隶农和自由小农为主体,因此西方的奴隶制大地产危机对其影响不大,保证了农业的繁荣
城市众多,工商业繁盛。其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前者以奴隶劳动为基础,后者以自由的个体小生产者为主。而国际贸易的发达也促进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这些都保证了拜占庭经济的长期繁荣
长期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经济的繁荣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来源,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使帝国能够保持政府的有效统治和军队的强大,从而能够稳定国内局势,抵御外族入侵
拜占庭330年形成说
查士丁尼恢复罗马帝国的尝试及其失败
对内
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简化行政机构
裁减烦冗官员
抑制元老贵族
控制教会,整饬宗教信仰
编撰《民法大全》
529《查士丁尼法典》,533《法学汇编》,533《法理概要》,534《法令新编》
《民法大全》的历史意义:维护拜占庭帝国的专制皇权和奴隶制;保护私人财产和规定契约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后世影响深远
镇压“尼卡起义”
君士坦丁堡民众因在赛车场上分别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形成蓝党和绿党。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发动起义,因起义者高呼“尼卡”(希腊语“胜利”)而得名尼卡起义。起义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起义者冲进市政厅和帝国政府;捣毁监狱,释放犯人;袭击宫,拥立新帝。最后被查士丁尼用阴谋手段血腥镇压。
对外政策
在东方采取和平政策与波斯帝国签订了“永久和约”
对西方积极扩张,力图恢复古罗马版图
533-534年征服北非的汪达尔王国 535-554年进军意大利并灭亡东哥特王国 553年重创西哥特王国并占领西班牙大部
斯拉夫人的入侵与拜占庭帝国的封建化
拜占庭封建化的特点
拜占庭的长期延续,使国家政策在它的封建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斯拉夫人与拜占庭因素的结合
斯拉夫人的入侵与封建化因子
入侵过程
Day6
文选
中国古代史
世界中古史
斯拉夫人的入侵与拜占庭帝国的封建化
拜占庭封建化的特点
拜占庭的长期延续,使国家政策在它的封建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斯拉夫人与拜占庭因素的结合
斯拉夫人的入侵与封建化因子
入侵过程
577年,10万斯拉夫人横渡多瑙河进入色雷斯和埃拉多斯 581年,进入马其顿和帖撒利亚 7世纪初,遍布巴尔干半岛
斯拉夫人为封建化提供的因素
8世纪初编定的《农业法》 农村公社的自由农民破产,成为依附农民 公社的富有者,从破产农民那里获得大量的地产,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的军区制改革
总述
军事机构取代了地方行政机构
以田代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出现了建立军役地产和农兵阶层,地产和军义都可以转让
内容
将北非和意大利实行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各省,在全国设11个军区,代替原来的行省,军事长官兼有行政管辖权
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将战乱时没收的大贵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服军役的自由农民作为世袭份地,并向国家缴纳土地税、人头税。对军队将领进行大量的土地封赐,以土地收入作为部分薪俸
动用大批教会财产,利用教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号召全国军民,进行“圣战”
意义和作用
拜占庭国家结构的军事化,但也解决了财政和人力资源枯竭和短缺的困难
军区制下军事首脑的一元化领导极大提高了地方管理的效率和军队应急能力
为小农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稳定拜占庭的局势,缓解外地入侵的威胁
伊苏里亚王朝(717-797(802)年)与圣像破坏运动
过程
726年利奥三世颁布诏令﹣787年的尼西亚会议《禁止崇拜偶像法令》:禁止教会供奉圣像和崇拜偶像,捣毁圣像,封闭修道院;没收教会土地与财物,强迫修道士还俗;将没收的教会和地产分封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
813年利奥五世继位﹣843年狄奥多拉宣布恢复
影响
1)维护了权,抑制了教权2)维护了国家统一(东方军区与西方军区之间的斗争3)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教会争夺地产和人口)4)促进世俗艺术的发展5)使拜占廷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圣像破坏运动的起因
宗教上:基督教内部本身对圣像崇拜争论就很大
1)拜占庭统治集团为消除有碍加强基督徒与其他宗教信徒,穆斯林或犹太教徒之间关系的障碍;2)伊苏里亚王朝的帝试图通过净化信徒对原始基督教教义的信仰来加强思想控制,帝们认为,由于《圣经》明确规定“不可跪拜那些偶像”,而拜占庭的基督徒普遍崇拜圣像,触犯上帝,屡受惩罚;3)拜占庭教俗统治集团受到东方省区神秘宗教艺术的影响力图将古典艺术崇尚自然形象的倾向排除初基督教艺术,在艺术领域恢复基督教的纯洁
政治上:抑制教权膨胀的社会改革,力图遏制教会和修道院政治势力的发展,恢复权对教权的控制,重新确立对帝的崇拜,是中央集权化的重要步骤
经济上:教会财产的增加,教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国家争夺人口和地产,并且教会地产享受免税特权,导致国家的地产税收减少
阿摩利亚王朝(820-867年)大地产的发展与农民起义
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
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与普洛尼亚制度普洛尼亚制
国家将国有土地和农村公社土地授予公职贵族终身监领
监领土地上的农民受监领人管辖,缴纳赋税、服劳役
监领贵族必须服军役,根据监领地大小向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兵员
终身享用土地的租税,死后归还国家而不得转让和世袭
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阿拉伯人的扩张;与11世纪突厥人的西进
意大利的商业竞争:威尼斯与比萨的贸易扩张;与拜占庭帝国财源的枯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拉丁帝国(1204-1261;色雷斯、帖撤罗尼加、雅典、伯罗奔尼撒)的建立
封建化的长期发展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瓦西里起义等人民反抗运动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最终削弱了帝国力量
拜占庭文化
三要素
古典文化传统 早期基督教文化传统 近东异教文化
拜占庭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典文化向中世纪拜占庭文化的转变(4世纪﹣6世纪末)
拜占庭文化迅速发展时期(6世纪末一8世纪末期)
9世纪的文学复兴或马其顿文艺复兴(9世纪一11世纪)
拜占庭史学的特点
1)更多的见到人文主义的气息。历史学家大多是世俗人士,律师、秘书、族更多日常生活的气息;2)关注世俗事务,如政治事件、军事战争,多从人的行动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的发展;3)着重写当代史,致力于描述自己生活的时代
拜占庭文化的历史作用
承上启下,保留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和法律体系,继承了早期基督教的文化传统,并将这些传统留给了后来的斯拉夫国家,完成了对斯拉夫国家的启蒙
承上启下,保留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和法律体系,继承了早期基督教的文化传统,并将这些传统留给了后来的斯拉夫国家,完成了对斯拉夫国家的启蒙
为西欧的文艺复兴输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马其顿文艺复兴与加洛林文艺复兴
两者都是为复兴罗马国家的梦想而激发起来,不是指异教的罗马而是指君士坦丁帝及其继承者的基督教国家
两者都促进了学习古代语言方言的热潮,一方面使得用于模仿学习目的的“古典”文学作品大量积累起来,另一方面编撰整理了许多少抄本、概要和其他有助于学术的文献
两者都伴随着采用更为简洁的字体,即用于书籍制作的文字
两者都见证了宫廷学校的建立;两者都扩展到视觉艺术领域
不同点:学术复兴的发源地:朝廷秘书部与修道院;教士的改革与教育
古典文化的复兴与民族主义的建构(11世纪至15世纪)
俄罗斯
基本特点
1.起步很晚:9世纪 2.历程复杂:扩张一分裂一再扩张一再分裂 3.政治地理:传统上是欧洲国家 4.俄国史的起点:传统上从9世纪基辅罗斯写起;但从今天的俄罗斯版图而言,其奠基是在12世纪的莫斯科公国
基辅罗斯的兴衰与封建化斯拉夫人的分布
西斯拉夫人:东欧平原的西部,大致相当于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地区。 东斯拉夫人:东欧平原的东部,大致相当于俄罗斯、鸟克兰与白俄罗斯地区。 南斯拉夫人:巴尔干半岛,大致相当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地区
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历史
基辅公国的建立基辅与诺夫哥罗德往年纪事
留里克王朝的建立
基辅公国的基督化
基辅罗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
基辅罗斯的分裂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与俄罗斯的统一
莫斯科公国崛起的背景
金帐汗国的建立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13世纪后期一14世纪)
伊凡三世与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的统一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穆罕默德的创教与传教
伊斯兰教的信仰
阿拉伯的军事扩张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四大哈里发时期
阿拉伯人能够迅速扩张的原因
1、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的弱化与其内部宗教少数群体的不满2、阿拉伯人掌握了沙漠战争的精髓(机动性)3、将好战的社会热情转向了对外扩张4、宗教动机:圣战(是否是最重要的?)征服带来的并不必然是强制皈依:伊斯兰教对自身的自信对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尊重5、允许被征服者维持宗教、生计和个人生活的政策。(持久的效果,旧帝国的税收体系、官员和宗教信仰都得到保持)
逊尼派和什叶派
倭马亚王朝的军事扩张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
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伊斯兰文化
百年翻译运动(750-850)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