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Day5
这是一篇关于Day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文选、中国古代史、世界中古史。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赞收藏哦!
编辑于2022-08-20 15:19:06 重庆Day5
文选
中国古代史
蒙元史概述
历史分期和特点
大蒙古国: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在漠北建立;后经历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 元朝: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该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 北元:1368-1402年。
前四汗时期:征服欧亚大陆,建立世界帝国;基本维持统一,但有分裂倾向;政治中心在漠北草原。 元前期(忽必烈时期):四汗国分裂;采行汉法,建立中原王朝和中原传统制度为主干的中央集权制度;灭南宋,继续向海外扩张。 元中期:元成帝-元文帝(1299-1332):守成与改革;汗位之争。 元后期(元顺帝):内部统治腐败和危机;日益频繁的农民起义。
疆域和都城
四大汗国 两都巡幸:大都和上都
成吉思汗和蒙古
大蒙古国的建立
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幹难河畔召开忽里台,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
1、大封功臣:(跟脚)建国有功者;姻亲;忠诚的那可儿;同饮班尼河水的人;殉难者后裔 2、文字创制:用畏兀儿文字书写蒙古语 3、国家制度:千户制——行政、经济、军事一体,标志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过渡;怯薛制度(宿卫军制)——中央高级官员多由此选拔;大札撒和断事官制——大法令和最高行政长官;分封与守产制——幼子守产
蒙古的对外扩张
1、成吉思汗的扩张:1206-1216年南下进攻金朝,三攻西夏、三攻金朝,1217年封木华黎为国王,专事攻金;1217-1227年西征花剌子模王朝,1220年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亡死,1225年成吉思汗返回北漠。 2、成吉思汗之死和汗位继承人的选择:1226年病死,彼时西夏态度强硬,选择秘不发丧,留下遗言:窝阔台继承汗位;大扎撒不容更改;制定攻取西夏和金朝的战略。 3、“长子西征” 4、“四大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元朝。
元朝前期的统治
1、金莲川(上都)幕府:术数家、宗教僧侣、理学家和文学家、经邦理财和怯薛宿卫。2、远征大理、南下攻宋。3、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争。4、李璮之乱和忽必烈的态度转变。
元朝行政制度的发展
1、中央制度 皇帝;怯薛;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大宗政府 2、行省制度 大都附近由中书省直辖,称“腹里”;其他地区划分为十个行省 3、西藏设立宣政院;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 4、驿站制度和急递铺制度 驿站:在元以前称为驿传制度,驿站是为了方便使臣往来和军事运输;蒙古地区设立通政院管理,中原由兵部管理 急递铺:传递军政机要5、 蒙古旧制和民族压迫制度
元朝的对外扩张和海洋帝国的建立
1、侵高丽 忽必烈时期,形成甥舅之好;至元中期设立征东行省 2、征日本 遣使诏谕;1274年(至元十一年);1281(至元十八年);元成宗时期僧人互遣 3、东南亚
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1、赋役制度 北方:税粮(丁税、地税);科差\户税(丝料,二五户丝;包银;俸钞) 南方:夏税、秋税 诸色课程:盐课、茶课、酒醋课…… 杂泛差役:出任基层行政组织的职事差吏人员 2、诸色户计 按照职业、宗教、民族、信仰等划分为若干户计,一经入籍,不得随意改变。其中驱口奴婢不属于国家编户。 3、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重视农业“以农桑危急务”1261年忽必烈设立劝农司,1270年设立司农司,后改为大农史司,“专掌农桑水利”;大农史司下设劝农使;《农桑辑要》;屯田。 (2)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实行村社制(华北地区) (3)农业发展的主要体现:水利灌溉发达;郭守敬;王祯《农书》;粮食产量提高;棉花种植推广,设立木棉提举司 4、纺织业:元代纺织业遍布全国,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元代纺棉技术提高 5、元代城市发展:元大都“汗八里”;泉州;杭州 6、商业和货币:斡脱钱(高利贷);钞币
元代的思想文化
1、理学:元朝立为官方学说;理学北传(赵复);三大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 2、各种宗教流行:喇嘛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 3、史学:官方史学(《实录》,三史,《大元一统志》《经世大典》);《文献通考》;《资治通鉴注》 4、文学艺术:元曲;南戏;金院本 5、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
元朝中后期的政局演变
一、成宗武宗仁宗 二、南坡之变和两都之战 三、元顺帝与元朝灭亡
明中期的政局
1、皇权的“家天下”特征 2、内阁斗争与宦官专权 3、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明朝的边疆形势和清朝的崛起
一、“南倭北虏”与明朝边疆问题 二、满族的崛起 三、明朝灭亡
清朝
君主集权的巅峰
1、满汉杂糅的中央机构 2、地方行政体制 3、军制 4、刑律与文字狱 5、清代君主集权的发展
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
1、统一全国(意义)剃发令、易服令、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迁海令人 2、平定三藩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4、土尔扈特蒙古回归(渥巴锡名词解释) 5、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名词解释) 6、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钦定西藏章程》、金奔巴瓶掣签
盛世隐忧,嘉道中衰
1、人口压力:耕地不足、粮价和地价增加、贫富分化,社会游民,社会动乱 2、吏治腐败:捐纳制度。耗羡归公、养廉银;多坐广杂 3、秘密会社和下层人民起义 4、闭关锁国与英国使臣来华
明清的社会经济
1、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主奴关系的调整2)奖励垦荒,发展屯田3)水利工程的修整 2、明初的赋役制度:鱼鳞图册(土地)和黄册(人口);均工夫役、里假正役、杂役;粮长制 3、明朝中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进步;商品农业发展;经营模式改变 手工业发展:各项工业;工场内分工细密;民营作坊地位提升 商业发展:商品繁多、市场化、货币体系转变、地区性商帮崛起、工商业市镇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 4、张居正改革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p742 改革背景:土地兼并与赋役加重、人民流亡与农民起义 主要内容:行政、军事、水利、财政经济、驿站、学校、冗官、考成法(名词解释) 5、明代的思想文化:王守仁和李执、官修书籍《永乐大典》
1、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2、清前期整顿赋役制度:摊丁入亩的全面推行(雍正)、废除匠籍 3、清前期的思想文化: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清前期的思想文化
1.反理学思想家:颜元、戴震 颜元(1635年~1704年),字易直,号习斋 戴震(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他 2.乾嘉考据学派 3.官修大型图书
世界中古史
日本
古代文化和国家
绳纹式文化(新石器文化,约公元前7000一公元前300年)
弥生式文化(铜石并用文化,公元前300年一公元200年)
古坟时代(公元200-600年)
氏姓制度
氏姓制度是贵族阶级内部的制度。国王根据贵族的出身和统一过程当中的功绩,授予氏姓。只有拥有氏姓,才能担任官职,因此氏姓制既是身份、也是职务。在中央,由葛城、平群、三轮等氏组成最高执政机构。
部民制度
按照劳动的划分,为田部、负韧部、土师部、陶部、豚养部、锻冶部。部民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买卖、转让,但不能随意处死公部民和私部民。部民来源于被征服的部落居民和归化人。
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
大化改新的原因
1)5世纪中叶以后,地方豪强不断的变国有地为私有地、公有部民为私有部民(苏我氏、物部氏)2)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3)地方豪强还不断的兼并平民土地4)阶级斗争日趋激化
大化改新的过程
圣德太子改革(593-621)
苏我入鹿与苏我虾夷父子的专权
乙已之变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1.废除世袭贵族氏姓贵族制,确立中央集权制。中央设神衹、太正二官,中、务、式、治、民、刑、大藏、宫内八省、一台。地方设国(司)、郡(造)、里(长),里下设十保(每五户为一保,设保正)。由中央任免各级官吏。 2.废除私田和部民制,建立公地公民制。国家封大夫以上高级官僚以“食封”,作为俸禄。 3.实行班田收授法,凡六岁以上公民,班给口分田。男子为2段(1段为991.8平方米),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男子的三分之一。6年一班,死后归还,不得买卖。 4.实行租庸调制。受田者须负担租庸调:租为田租,每段交稻2束2把(1束10把, 约合2升);庸为劳役,男子(21-65岁)每年服役10天,可以用绢布代替(每天2尺6寸);调为贡物,一般交纳绢布(田调每段绢1尺,户别调1丈2尺)。
对大化改新的评价
1、大化改新使绝大多数部民摆脱旧贵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的公民。他们以户为单位从政府得到一份土地(口分田,只有使用权)和园田宅地(可以买卖),负担比较固定的租庸调,可以自由使用沼泽山林,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2、大化改新在日本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标志。 3、大化改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又很不彻底,例如部民制没有完全废除,还有大量奴婢和地位接近于奴婢的隶农存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大化改新是对唐朝制度的全面模仿和引进,是古代日本政治制度的全面革新。
摄关政治的兴起
封建制的确立
镰仓幕府(1192-1333年,武家政治)
武士是统治基础:“御家人源赖朝(1147一1199)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唐朝汉文化的输入通过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