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汉代舞蹈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汉代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百戏、女乐、雅乐与宴乐、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汉代的乐舞思想。
编辑于2022-08-20 15:14:23 湖北省第三章-汉代舞蹈
百戏
含义:包括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也称“角抵戏”
分类:巾袖舞,鼓乐,器具舞,舞像,情节舞
巾袖舞
含义:舞者舞袖或执斤而舞(在画像砖、石中比较丰富)
汉代巾袖之舞是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春秋战国),并赋予了汉代人的审美意识
历史意义:舞巾舞袖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巾袖之舞”这一表现极强的舞蹈类别,在汉代已发展成熟,且源远流长(现今—“水袖” “红绸舞”)
鼓乐舞蹈与器具舞蹈
演乐性
建鼓舞
建鼓舞是汉代较富阳刚之美的舞蹈之一➡️它集中体现出汉代艺术的运动与力量,气势与古拙这一基本美学风貌
铎舞(铃)
汉代名舞之一,在魏晋之际已演变为宫廷的一种仪式舞蹈
鞞舞(鼓)——汉到唐
演技性
剑舞
棍舞
戚舞
执斧而舞
刀舞
刀舞和戚舞都是传承于原始社会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
“象人”之舞与情节舞蹈
含义:“象人”是“舞像”的艺人,“舞像”是戴假面、着假形所跳的舞蹈;情节舞蹈是以歌舞形式表演简单故事的舞蹈
奇妙幻化的“鱼龙曼延”
“拟兽组舞”——舞像(加入幻术)
仙凡同乐《总会仙倡》
用舞像的形式创造了一个仙人仙兽、人间天上共乐的和平幸福的理想境界
佩刀降虎的《东海黄公》
《东海黄公》尽管还只属于情节舞蹈,却开创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先河
舞蹈过程中人兽相斗、虎与人争的武术和幻术、特技表演,可以视为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中国戏曲形式的开端
“四夷”乐舞
发展背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边陲与内地的乐舞文化交流,为四夷乐舞提供直接材🌟朝中设立“四夷乐舞”使于西周时期,用
设置目的:意在表现天下立定、四海归服. 所谓“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
代表作
《巴俞舞》(古代川东少数民族舞蹈)
来历:商末对推翻纣王暴政发挥重要作用,后高祖刘邦对其喜爱,命乐府专设巴渝鼓员,作为汉代节庆、招待贵宾时表演节目
特点:猛锐粗旷、发扬蹈厉,表演时手执矛弩,且歌且舞,用巴人原有的语言歌唱
发展流变:宫廷使用过程逐渐变为宗庙正乐,曹魏时为《昭武舞》,晋为《宣武舞》,唐代将《巴俞舞》列入“清商乐”,成为宫廷文化产物
意义影响:作为古西南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舞蹈,从汉到唐流传千年,在我国舞蹈史上有重要影响
《盘舞》《羽舞》《芦笙舞》(西南少数民族舞蹈)
意义影响:四夷乐舞的发展不仅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显示汉王朝兴盛强大的气度,更是丰富当时的舞蹈,对汉族乐舞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女乐
倡讴伎乐
秦汉时期,女乐歌舞充斥宫室
盘鼓舞
盘鼓舞不仅是汉代女乐歌舞的精品,而且也代表着整个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
后宫善舞者
发展背景:汉代普遍的歌舞活动,造就一大批专业、业余舞者,推动了汉舞的发展与提高
代表人物
戚夫人:高祖刘邦宠姬,精于楚歌楚舞《西京杂记》称戚夫人@ 善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望归之曲”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善行气术,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赵飞燕别传》“赵后腰骨尤纤细,善禹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
李夫人:汉武帝宠妃,李延年之妹,妙丽善舞
王翁须:汉宣帝之母,身世不幸,能歌善舞
思考:在贵族们纸醉金迷追求中与舞人们强颜欢笑的艺术创造中提升汉代舞蹈艺术水平,文明的进步通常以罪恶充当杠杆原儿,亦是无法回避的二律背反
雅乐与宴乐
雅乐—祭祀乐舞、典礼乐舞
自娱舞蹈
发展背景:歌舞自娱是汉代豪门贵族普遍的日常喜好,造就了他们这个阶层的自娱舞蹈
分类
即兴舞
定义:无需事先准备,临场即兴而发的舞蹈
特点:舞蹈形式、内容随环境、心情不同而变化,形式简单但充分表现情感
举例:如戚夫人曾在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计划被挫败后,为排遣情怀与刘邦即兴歌舞合作
礼节舞
定义:以舞作礼的习尚与形式
举例:“以舞相属”
形式:一人自舞——相属他人——他人继舞为报——相属另一人,不按规矩跳舞,视为不礼貌行为
意义:通过舞蹈证实个体价值与远近亲疏的日常伦理,获得社会联系安全感
意义:在汉代贵族阶层,是一种与语言有同等意义的情感交流手段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大帽子: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吸收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表现为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
思想性——幻想与现实相融的社会意识
神仙幻想(汉代艺术表现主体):如《总会仙倡》以歌舞形式展现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理想王国
折射着汉代人对人生永恒的希翼
执着现实:从模拟农业生产《灵星舞》到巾袖之舞,从诙谐滑稽《猕猴与狗斗》到抒发个人情怀的即兴舞、礼节舞
表现了汉代人对世间生活的热情和玩味
形式美——厚重与轻疾共存的审美形态
纵向继承
一方面,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战国时期舞蹈“体轻与尘相乱,又宛若羽毛从风”,而汉代舞蹈以燕飞鸾翔轻盈之技著称
另一方面,继承“楚舞”风格,“楚舞”以折腰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调,而折腰舞袖是汉代舞蹈一大特征,是汉舞充分继承楚舞风格的结果
横向吸收
一方面,大量吸收同时代的姊妹艺术养料(杂技、武术、幻术等)❤️如《盘鼓舞》吸收杂技,《刀舞》《剑舞》《东海黄公》吸收武术,《鱼龙曼延》融入幻术表演
另一方面,吸收边地外域养料❤️如《巴俞舞》,少数民族舞蹈又不断在发展过程赋予中原宫廷的风格,直到称为宗庙正乐
综上: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的统一,无论是柔美舒畅的巾舞袖舞,还是劲健顿滞的巴俞舞、建鼓舞,都投射着凝重的韵律,统一在“朴拙厚重”基调上,而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也形成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的乐舞思想
司马相如《子虚赋》
描写一次酒宴上的乐舞
推崇远古乐舞,表现了他对原始舞蹈那种撼动人心的生命情调和古拙、崇高之美的认同
司马相如对乐舞的要求指向“巨”,强调“气势”➡️为汉代乐舞标立了一种追求大观、大全、大俗、大雅的审美趣尚——种类上要“多”,风格上要“广”
“穷尽物态”的审美追求
傅毅《舞赋》
记叙汉代十分流行的“盘鼓舞”表演
傅毅认为乐舞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的精神产品,可促使其身心愉快,因此不失为一种犒赏臣属的奖励手段
傅毅认为审美感知是有层次划分的。他首先肯定了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的感知是最直接、最敏捷、最鲜活的感知,因此视觉感知成为最有效的感知方式
傅毅认为舞蹈的目的在于“尽意“,在于表达,故提出”舞以尽意“的思想命题➡️该命题充分证明了傅毅对艺术之”象“与“意”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他对舞蹈艺术功能的正确把握和对舞蹈意象特性的敏锐感悟
汉代舞蹈
汉承秦制
儒家学说空前发展
设置管理俗乐舞的政府机构—乐府(建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形成一定的规模)
种类—-郊祭乐舞、朝贺乐舞风格—-江南、淮南、西南形式—-乐器演奏、吟诵歌唱、舞蹈倡优和“象人”表演
西汉汉哀帝罢乐府,东汉时,乐府机构恢复,称作“黄门鼓吹署
意义:汉代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舞蹈的发展比起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飞跃
乐府意义:确立了民间乐舞在宫廷中的合法地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宫廷乐舞,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宫廷舞蹈再造的资源问题。汉代的乐府为封建社会中后期宫廷对民间舞蹈的广泛吸收和采用,建立起一种模式,开辟了一条途径
汉代舞蹈
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
这些舞蹈的巧拙刚柔虽形态不一,却统一在一个基调上——朴拙厚重
“大一统”是汉代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命脉,它引导出汉代审美风范的特征➡️恢宏、博大汉代人开拓探取,其征服世界的强烈信念以及豪壮情怀表现为特有的文化审美追求➡️大场面、大规模,“大一统”气势——”大美“景象
“大”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实践精神和文化气象
傅毅《舞赋》中的乐舞命题和乐舞美学思想,为古代形成独立的舞蹈审美意识奠定了基础,成为时至今日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舞蹈美学文献,对整个中国的乐舞美学思想及舞蹈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