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给忙碌者的个人保险课(下)
这是一篇关于给忙碌者的个人保险课(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财产防守:家财险和车险、财产防守:理财型保险、财富转移:寿险和年金险、特殊情况防守:媲行业羊毛的好产品等。
编辑于2022-08-27 00:37:50 上海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给忙碌者的个人保险课(下)
财产防守:家财险和车险
中国人的资产配置
根据《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对23个城市上万个家庭的调研结果,2018年城市家庭平均每户总资产预计达到161.7万元,如果按这个数来看的话,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总资产虽然高,但在资产配置上却非常不合理
一旦房子出现风险,比如家里着火了、地震了,不光是房子没了,里面的装修、家具、金银首饰等等,全都有损失,那直接会让一个人人羡慕的小康家庭陷入严重的财产危机
家财险
家庭财产保险:实际上是一个产品组合,就是打包好的套餐,但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这个产品组合里配置你想实现的功能
功能
保房屋
保障你花一辈子积蓄买的房子不会因为意外而突然损失,比如要是发生了火灾、爆炸、地震,很有可能几百万就这样没了,如果你买了家财险,保险公司就会给你赔偿
保室内
对室内装修的保障,现在大家在装修方面也越来越讲究,花费也越来越高。如果出现水管爆裂、墙皮脱落这种类似的情况,需要重新装修或者补修,这个费用保险公司也可以赔偿
保物品
室内的家具、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等等,类似这种值钱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如果你担心被偷被盗,保险公司也可以承保
保责任
如果因为你的责任造成别人家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你需要赔偿的,保险公司可以替你赔。举个例子,你们家暖气管爆了,把楼下邻居给淹了,保险公司就会替你赔这个损失
附加险
出租人责任险
你把房转租给别人,难免会担心房子磕磕碰碰、漏水漏电,或者租客在出租屋里出了意外,你也会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你担心上面这些情况,出租人责任险就可以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居家责任险
预防在你的房子里,因为你的过失造成别人出事而需要赔偿的情况
比如你朋友到你家做客,泡茶的时候不小心被烫伤了,你需要支付朋友的医药费,保险公司会照单全收。需要注意的是,居家责任险是有除外责任的,它不能保障你的家人和你雇佣的家政人员
保姆专门险
保姆在高层擦玻璃的时候摔伤,属于“工伤”,你需要支付医疗费,这样的情况购买过保姆专门险就可以申请保险公司理赔
宠物责任险
如果客人到你家被宠物咬伤,宠物责任险就可以应对这种情况
注意
除外责任
比如很多在地震带上的家庭,就很需要购买家财险来保障重大的财产损失,但实际上,很多保险产品会把地震、洪水这类不可抗力作为除外责任,那如果真的发生风险,保险公司是不赔的,所以要特别注意除外责任
车险
交强险
国家强制购买的,不买的话你都没办法给车年检
交强险主要保障的是,如果因为你的原因造成了别人伤亡或者车受损,那保险公司就会帮你承担一部分
不过这个险种的赔偿额比较小,最高在十几万左右,如果车祸比较严重,对方损失比较大,那超过的部分就只能你自己承担
限制
第一,它只赔偿因为你造成别人出事的情况,它不保障你自己的人或车受损
第二,赔偿金很少,如果损失较大的话可能就不够弥补
商业险
4种主险
车辆损失险
第三者责任险
机动车车上人员责任险
机动车全车盗抢险
11种附加险
玻璃单独破碎险
自燃损失险
新增加设备损失险
车身划痕损失险
发动机涉水险
修理期间费用补偿险
车上货物责任险
精神损害抚慰金责任险
不计免赔险
机动车损失保险无法找到第三方特约险
指定修理厂险
具体配置
关于财产险,你要有选择地购买,不要贪多
现在车险设计得也很人性化,比如你可能会觉得别人365天都在开车,我一年顶多就开一个月,那我们交一样的保费是不是太亏了?
保险公司也设计了按天收费、按里程收费、车险众筹、车联网等新险种,你可以多留意下这样的信息
所有的财产险,理赔时都会遵循一个原则,叫做“损失补偿原则”
当风险发生时,你损失了多少,保险公司就赔多少
你给房子投保,保额设成3000万,后来失火损失了300万,保险公司只会赔你300万而不是3000万
家财险
买家财险时,你可以加总下房子本身的价值、室内装修的花费和室内物品的价值等,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你要购买的保额
假如你所有财产加起来只有300万,但保险顾问推荐了一款1000万保额的家财险,你不要觉得保额越高收益就越大。因为真的出现风险,保险公司只会给你赔偿300万,你定了那么高的保额,只是多交了保费
确定保额后,你就可以选择具体产品了。普通家财险一般就包含上面我说的四点,对房屋、室内、物品和责任的保障。
除此之外呢,你也可以添加一些附加险,比如居家责任险、保姆专门险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地进行组合。不过,不同公司的产品可能有不同的除外责任,在选择具体的保险产品时,尤其要注意下这一点。
车险
首先,交强险是国家强制购买的,必须要买,建议你再配上3种主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跟车上人员责任险
这几种基本就包括了开车常见的风险,既保障了你的车或人,也保障了因你的责任造成的他人或车的损失
这些车险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它们都设有免赔额,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损失得由你自己承担,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
假设你在投保时合同里写了每次事故免赔额是1000元,那么事故发生了,损失在1000元以下的,保险公司是不赔的;如果超过1000元,比方说损失了2500,保险公司只赔超过1000的部分,也就是1500元
如果你用车比较多的话,不妨在附加险里配置一个“不计免赔险”,多交一点保费,但一旦发生问题,保险公司就会全数赔偿
车险还有很多附加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开车情况来选择,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雨水较多的城市,就应添加一个涉水险;如果你不经常开车,可以选择按天收费的。这个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配置,比较灵活
财产防守:理财型保险
理财型保险的共性
作用
应对风险金字塔中第二层风险,支出性风险
应对未来的大笔支出,就是把现在的资源调配到未来某个时间点使用,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跑赢通胀
跨时间分配资源,符合这个作用的保险产品,我把它统称为“理财型保险产品”
养老金、教育金、分红险、万能险、投资连结险,这些都属于理财型保险
年金险
年金险的特点是投保人可以自己设置给付条件和给付方式,你可以让被保险人一年拿到一笔钱,也可以在约定好的某个时间,比如18岁,一次性拿到一笔钱
共性
强制储蓄
理财型保险,有点像定投,你按期把一笔钱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来打理,到期后按照和它的合同约定,定期返还或者一次性把钱返还给你
通过强制储蓄,在你收入可观的时候,每年固定存一笔钱,到你需要养老的时候,保险公司开始返还,提供和你生命周期等长的现金流。现金流的优势就在于,你活多久,保险公司就要给你多久
锁定收益
保险相对比较安全,大多数理财型保险都有一个保底的收益标准,并且会在合同里注明,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不会损失本金
银行存款、国债也可以做到锁定收益啊,它们和保险有啥区别?
银行存款锁定的是短期收益,一般几个月、最长3年就到期了;国债因为安全,所以收益也很低,很难跑赢通胀。可保险不一样,它锁定的是长期收益,一般是10年、20年甚至是终身收益,可以做到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里跑赢通胀,这种长期资产是稀缺的
理财型保险的区别
固定收益类
保险公司给你承诺一个固定收益,到期后按照合同约定好的收益率返还给你资金,这种收益方式是最安全的
不同产品的固定收益率是不一样的,有的2.5%,有的3.5%,根据银保监会的规定,最高不能超过4.025%
分红型
它和固定收益相同的是,也会承诺一个固定收益,就是可以保本,但除此之外保险公司还会给你分红
保险公司把所有投保人的保费集中起来去投资,根据可分配的盈余,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一起分红,通常是70%给投保人,30%归保险公司,这是银保监会规定的投保人最低分红比例
保费投入高的,分红自然就会高。
选择分红型保险时,要注意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计划书里都会有低、中、高三档收益演示,你可以去官网查下过去几年的收益有没有达到你满意的水平
万能型
它和前两者一样,都会承诺保本收益,但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经济状况对保额、保费和缴费期进行随意调整
万能型设有单独的投资账户,投保人的保费扣除管理费和风险保费等费用后,剩下的部分进入投资账户,由投资专家运作,费用和收益都会向投保人公布,非常透明,相比较而言万能型的收益要比分红型高
在选择万能型时,就不能只看收益情况了,因为它的费用和收益是透明公开的,可以把考虑重点放在初始费用和赎回周期上
初始费用是保费进入万能账户之前要被扣除的费用,如果费用过高可能影响你投资账户里的本金
赎回也就是退保,如果刚买不久你就要赎回了,那赎回时就可能会交手续费
投资连结险
不建议大家选择,它是唯一一个不保本的保险
它只从保费中收取投资管理费,投资收益由投保人全部享有,投资风险也由投保人全部承担
投资人有可能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也有可能因为投资失利导致本金损失,这款产品保险的性质几乎没有,更像是一个投资产品,风险很大
如果你就是想追求高风险、高收益,那我也提醒你,选择投连险时,要注意产品收取管理费的额度和期限。有的产品连续10年、20年都收管理费,或者退保还有赎回费用,这些你都要提前跟保险顾问沟通清楚
理财型保险还有哪些坑
保险不是用来发财的,它更多地只是跨期分配资源
理财型保险是通过强制储蓄和锁定长期收益来帮你应对未来较大的资金支出,收益不可能很高,所以在选择这类保险时心态一定要端正,追求的可不是发财,而是收益的确定性
关注期末收益没有意义,要看兑换时的收益
买理财型保险你可能会经常遇到,保险顾问给你演示期末收益,听起来特别高,但这个数据没有意义,因为合同期满要到70岁、80岁甚至100岁了,有复利的存在,收益当然很高,但如果你买的只是教育年金,那孩子上大学就要取出了,几十年后的收益根本和你没关系
财型保险还是要看你投保时的目标是什么,假如你是为了给孩子存教育金,你就看孩子上大学那四年的收益;如果是养老金,就看你退休时收益水平,不要被简单的收益演示给忽悠了
买理财型保险的投入比例不宜太高
根据标准的家庭资产配置情况,理财型保险配置比例,比较合理的是占可投资盈余的25%~40%
可投资盈余就是你一年收入减掉本年必要的花费支出,和至少未来半年的生活支出,剩下的钱,就是你可以用来投资的盈余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实际需求调整,但最高不要超过40%
财富转移:寿险和年金险
保险确权的优势
防范所有权风险
为什么不选择信托、遗嘱、财产公证?
信托对资产体量要求比较高,往往是数千万级别的,还有收取管理费用,适合高净值家庭
如果有的继承人认为分配不公提出遗嘱无效诉讼,那处理起来就会比较麻烦
公证
用公证的方式,小强送给女儿一套房子,房产本写女儿的名字,并且在婚前做了公证,2年后两人离婚,那房子归谁呢?
婚前公证保护的价值是婚前财产的当时价值,但有些资产是有增值部分的,房子就是这样,房子用来出租所得的收入,或者婚后增值部分,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所以,用财产公证的方式并不能保障孩子的利益
保险最大的优势
投保人享有保单的支配权,保险公司拥有保单的所有权,受益人享受到最终收益权
我们可以通过指定受益人的方式,来确保财产的归属问题
小强不一定要给女儿买一套房子作为嫁妆,他可以买份年金险,把自己设为投保人,指定女儿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这样保单就把所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分离了,小强作为投保人享有支配权,保险公司享有所有权,女儿享有收益权
保单固定释放出的现金流都是女儿的,但支配权还在小强手里,只要小两口好好过,怎么花都行,但如果女儿女婿要离婚了,小强可以选择保单停止释放现金流,等事情尘埃落定再继续发放,这样就可以通过保单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保障女儿的权益
案例
让小强的妻子给小强投保一份终身寿险,指定女儿当受益人,那小强出现了法律纠纷,资产被冻结,但这份保单是小强妻子名下的财产,不会被冻结,如果这份保单还没有赔付,财产权益是属于投保人的,包括它的现金价值和分红,如果保单赔付了,财产权益是属于受益人的,就是女儿会享有保险理赔金
保单的财产权益只在投保人和受益人之间转移,始终不属于被保险人。即使被保险人有法律纠纷,也不会冻结这份资产,就起到了资产隔离的效果
生前转移
当我们还健在的时候,提前为家人提供一笔财产,比如孩子的教育支出、嫁妆聘礼钱等等
面对这种需求,我们通常可以用年金险来实现
给付条件
生存保险金
生存保险金的受益人为被保险人本人,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保险公司按年限给他给付一定金额,保障他的生活,直到他去世或合同到期
身故保险金
身故保险金是以身故为赔付条件,受益人是被保险人的直系亲属,等到被保险人去世后,保险公司赔付受益人一笔身故保险金
两个好处
强制储蓄
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准备,积少成多,再通过复利和较长时间的滚动,获得比较高的收益
收益包含两种,生存金和身故理赔金
这两个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提前给家人准备财产,通过利息来获得比较高的回报,而且可以持续稳定地返还现金流,不至于大笔资金被挥霍掉
案例
这位先生算是中产阶层,因为再婚的原因,和现在的妻子、前妻各有一个孩子,他想留一笔钱给到前妻的孩子,但又不想给前妻
因为孩子还没有成年,他找了很多方式都不太合理,最后选择了年金险的形式,把自己设为投保人,孩子设置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然后把给付日期设定成孩子18岁成年的时候,这样就能保证这笔钱给到他想给到的人手里
身后转移
主要是规避遗产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财产争夺和遗产税的问题
产品是终身寿险
终身寿险的两大优势
杠杆大
可以用较少的保费获得较高的保额
终身寿险只能在去世之后获得
相当于给家人的一笔专款,而且保终身,不管是因为什么去世、什么时候去世,受益人都肯定会得到这笔理赔金
规避财产分割
中国人在分配财产的时候喜欢用口头说的,很多来不及说就突然去世,这就埋下了隐患,财产归属不明确,就会导致家庭财产的争夺问题
保险是指定受益人的,你指定了谁,钱就给谁
财产被分流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公司的股权
案例
比如一个企业主突然去世,按照继承法,他的股权会被分配给法定继承人,如果孩子还小,妻子就会是最大股东,就要对企业经营负责任
假如妻子并没有运营一家企业的能力,这就会让企业陷入非常大的管理困境
这个企业主奋斗一生的事业,也可能就此衰败,而对他的妻子和孩子来说,公司一旦倒了,生活就会又失去保障,还不如拿走一大笔钱落袋为安
但如果当初公司给这个企业主上了高额寿险,指定了其他股东为受益人,当他因为突发事件死亡时,这笔资金就可以作为专款用来回收妻子手里的股权,那妻子和孩子也能获得一大笔现金补偿,可以用来过好以后生活。这样,既保证了这位企业家的妻子孩子未来生活有保障,又能保证企业的经营存续不会受影响
遗产税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张国荣先生,他生前积累了3亿港元的资产,但按照香港的税法,遗产继承人要想拿到这笔3亿遗产,就必须要先上缴4000多万元的遗产税。
好在张国荣很早就购买了多份保单,他去世后,继承人获得了3000万至4200万港元之间的赔偿,刚好可以用这笔赔偿来缴纳高额遗产税。否则,这份遗产都没法继承
特殊情况防守:薅行业羊毛的好产品
特殊情况
买不了
因为身体或者高危职业而被拒保
买不起
年轻人虽然保险意识很强,但是没什么积蓄
买不到
有特殊保险需求,但没有匹配的产品
税优健康险
这个险种和医疗险有些类似,主要功能就是当你生病住院的时候能帮你报销费用,包括住院医疗费、门诊费、特定疾病和慢性病门诊费
好处
只要是纳税人就能买
算是国家的福利性政策
抵扣个税
假设你买这个保险每年固定交2400元,每个月平均摊下来就是200元,也就是说,每个月你可以抵扣200元额度的个税,现在法定的个税起征点是5000元,但你买了这个保险,那交税就可以再抵扣200元,起征点就成了5200元
理财功能
税优健康险还有理财功能,你每年交的保费会分两个账户存放,一部分放在医疗险账户,用来看病报销,一部分放在万能账户里储蓄下来,也会有一定的收益,当你身故或者退保的时候可以把钱取出来
可以带病投保
保险公司不得拒保,也不存在等待期
就算小强得了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保险公司也不能拒保。没有等待期是说,就算小强今天买了这个险,明天就住院,保险公司也要乖乖赔付
保证续保
像医疗险一般是买一次保一年,如果你被保险公司判断为风险概率较高,保险公司就可以不续保。但税优健康险,只要你愿意买,就可以一直续保到退休年龄
保额不低于20万,且不设免赔额
这是银保监会的规定,可以最大实现投保人的利益
特殊的互助模式
它不算是保险产品,而是由具有相同保障需求的人聚在一起,成立的一个福利组织,大家抱团取暖的互助机制
每个成员只需要交很低的入会费,就能够获得几十万的保障
这类互助多出现在互联网平台,像这两年很火的“相互宝”就属于互助的一种模式
互助其实就是回归了保险的本质,把大家的力量聚集起来去对抗可能遇到的风险,所以这类保险采用的大多是均摊原则,也就是加入互助的成员,每个人交一定的费用。如果某个成员出现了风险,那就用这笔费用来进行赔付。虽然每个人交的费用都比较低,但因为一般互联网平台上参加的人数都是千万级别,所以汇总起来总金额也很可观
互助模式的好处是你可以付出很低的费用,来享受很高额度的保障,适合经济基础偏弱的人群
但是这类保险本身存在着体制漏洞,站在投保人角度来说,它的核保是非常宽松的,基本是零核保,于是很多人都是带病加入
这类互联网保险产品,比较适合投保预算比较低时购买,算是给自己添加一份最基础的保障
税延养老险
它也是国家的福利政策,只要是纳税人都可以买
现在的你少交税来买保险,等到你退休领养老金的时候再补交税,但按几十年后的起征点和税率,再加上通胀,其实补交的税也没有多少
它的主要功能是减轻你现在的纳税负担,通过强制储蓄的方式来补充未来的养老收入
既然这笔钱储蓄起来是为了以后养老,也就是说,这笔钱一定要跑赢通胀才行,保险公司肯定会拿去投资来抵抗通货膨胀
分类
受益确定型
给你一个确定的收益率,每月结算一次收益,这种几乎没有风险,但收益会很低,比较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偏弱或者年纪比较大的投保人
收益保底型
有一个保底收益,同时根据投资情况提供额外浮动的收益,每月或每季度结算一次,这个收益模型要比上一种收益确定型高一些
收益浮动型
完全按照实际投资情况来结算,至少每周结算一次,风险会比较大,在购买之前你最好做个风险评估,尤其如果你的年龄超过55周岁,建议你谨慎购买
税延养老险还是国家给纳税人的福利,相当于提前规划养老,有养老保障的同时还能减轻纳税负担
长期看护险
这个险种的重点不是追求康复,而主要是用来减轻家庭照顾老人的负担
市场上的长期看护
一种是政府主导的长期看护险
在现有的社保体系之外,探索的一项新的社保险种,它重点保障的是长期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的老人,算是对他们日常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费用的补充
保费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单位和个人,其中,个人缴费不能低于筹资总额的30%
这30%可以从医保里代扣,也就是说,如果你交了医保,个人就不需要再交钱了,剩下的由政府补贴和单位来补充,到后面使用的时候,这份保险就能帮你分担75%的护理费用
但这种政府主导的长期看护险还没有完全纳入社保体系,它还在探索阶段,现在只在全国15个城市做试点工作,你可以在你城市所在的社保部门咨询一下
一种是纯商业性的长期看护险
商业性长期看护险也只是补充被保险人的护理费用,不同的是,商业性长期看护险保费需要个人承担,在赔付时也只按实际护理费来给付
不管是政府主导的还是纯商业性的长期看护险,目前都不是很普及,不过,随着百岁人生的时代到来,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年轻人照顾老人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如果未来有需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两种类型的长期看护险
补充防守:互联网保险靠谱吗
互联网产品基本也靠谱
所有市面上在售的保险产品都必须经过银保监会的备案,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都是可以查到的
到目前,只有4家公司,获得了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牌照,分别是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安心保险和易安保险
你可以直接在线申请智能核保、理赔,它们都会在线上处理。
注意
蚂蚁金服提供的“相互宝”、水滴互助等互助
严格来说,它根本算不上保险产品,而只是一个互助型的金融工具
从2018年11月27日开始,相互宝的宝,不再用保险的保,而是改成了宝贝的宝,为什么要改名呢?就是为了避开保险的监管。
像这种互助工具,监管就没有那么严格,相对比较混乱,更多是一种互助型的、大家抱团取暖的工具,针对这种情况,你加入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谨慎选择了。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特点
保费低
一个保险产品的保费是由风险保费和附加费用组成
附加费用,就是保险公司的成本,比如员工工资、职场租金、佣金、广告费等等。
对于互联网保险来说,不需要那么多人力物力成本,附加费用就会大大减少
风险保费,线上保险也会通过砍掉一些功能或者减少一些责任来降低保费。
线下某些保险产品,可能会带有储蓄功能,如果风险不发生,保费就会退还给你,但在线上销售时,就可能把储蓄功能去掉,只收纯风险保费,把它变成了一个消费型产品,保费自然就降低了
上保险还可以缩短保障期限,比如传统保险产品,有很多都是保终生或者几十年的时间周期,但线上保险大多是一年一年来续保,保障期限缩短了,价格也会降低
产品简单
互联网保险产品很少会卖年金类保险,比如养老金、教育金这样的产品
原因
一个是因为保险知识的普及度并不高,大众对保险产品的了解还不够,那看复杂的产品介绍和条款,就可能会产生歧义,导致在理赔时产生纠纷
第二个原因是大家对线上买保险还是相对谨慎的,那对于一些大额保单或者涉及理财型的产品,就更倾向于线下买。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互联网保险产品相对要简单一些。
承保便捷
互联网保险只要在手机电脑上操作就可以购买,有的还能在线智能核保,会方便很多
可能存在的隐患
互联网保险比较适合经济还不太稳定的年轻人,以及作为特殊情况的一种补充
我不太建议你大量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原因有四
线上核保,存在很多隐患
没有专业的保险顾问帮你解释条款,大多数人购买的时候也不认真看,就可能在理赔环节埋下隐患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2018年有一位施先生购买了一款健康险,电子保单显示只要支付1526块钱就能享受一年的医疗保障,保额设定为300万元。
2018年的时候施先生身体健康,没有发生理赔,2019年他继续续保,后来因为冠心病住院,花了3万多医药费,这个时候去理赔,保险公司却告诉他,整理材料时发现他在30年前曾患乙肝,虽然后来痊愈了,但依然属于“对既往病情未作如实告知”,并以此为由拒赔,并终止了合同。
续保不稳定
互联网保险目前还不太稳定,虽然可以一年一年地续保,但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产品就可能被下架,这就不利于你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防守体系
线上购买不利于享受配套服务
在网络平台代销的保单,你没有具体的人来对接,只能通过联系客服来处理,整个过程就会慢很多
互联网保险会非常歧视次标体
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身体健康,核保完全没问题的客户,被称为“标准体”,相应地,身体没那么健康,风险比较高但还在保险公司的承受范围内,就被称为“次标体”
在线上环境,保险公司对客户也没有更多渠道去了解,就会对次标体大幅度提高保费。所以这些客户,就不适合在线上投保
注意事项
年轻人,身体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可以尝试着在网上买一些,作为以防万一的基本保障,或者有些产品,像互助这种模式,只能在线上购买,那可以买一些作为补充。其他情况,就目前而言,选择线下购买可以享受更多服务,体验会更好一些
选择正确的购买途径
避免登录的网址是钓鱼假冒网站
可以去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上查一下是否有备案
做到如实告知,必须认真了解产品条款
线上买保险,一定要好好研读条款,尤其是一些免除责任,要格外注意
对于互联网保险不要一次性配备到位,要按需采购,也不要买大额保单或比较复杂的产品
对于短期产品不用纠结“保证续保”,“承诺续保”这些字面差异,没有什么太多实际意义
对大额保单或者责任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还是尽量通过保险顾问在线下购买,避免出现骗保或者本金损失的风险
核保:让你利益最大化的注意事项
核保流程
核保
在客户投保时,保险公司会了解并且核实被保险人的相关信息,来判断风险是不是在可控范围内,这个过程叫作核保
三步走
你会在保险顾问的指导下填写调查问卷,并回答他相关问题
根据你填写的问卷,和你要购买产品的不同需求,保险公司可能会要求你提交补充材料,比如体检报告等等
保险公司会自己通过各个渠道,比如你的医保卡记录等等来调查你的信息是否属实,是否符合投保条件,如果你投保的保额非常大的话,保险公司可能还会请一些专业的调查机构来调查你的情况
注意
最大诚信原则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保险公司要把必要的信息告诉你,你也要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保险公司,不能存在欺骗行为
在最大诚信原则的基础上,咱们中国大陆讲究的是询问告知,就是保险公司问你的问题,要如实回答,但没有问到的,你也没有义务告知。也就是说,如果在理赔时,保险公司问你为什么没有告知某件事,只要当时投保时,保险顾问并没有问到,那责任就不在你
无限告知
不管保险公司有没有问,你都要把知道的和应该知道的情况说清楚,香港实行的就是无限告知,如果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发现风险是因为你没有告知造成的,保险公司就可能会直接拒赔
案例
假设你想投100万保额的重大疾病险,但一次性买足够保额的话很可能就要面临体检
你可以分批投保,就是先买一个不用体检的额度,比如50万,承保后再买一个50万保额。当你买完第二个50万,你的保额就自动叠加成100万了,这个时候保险公司就会要求你提交体检报告,如果体检没有问题,那当然都会承保,但假设体检有状况,也只会影响第二个50万,之前已经承保的50万保单,依然有效。
核保调查
重视自己的公开信息,尤其是健康信息记录,不要轻易把医保卡借给别人,借给父母都不行
保险公司会通过四个渠道调查
医保卡使用记录、医保就诊记录
我们的医保卡尽量不要外借,尤其有人喜欢用自己的医保卡给家里老人买治高血压、糖尿病的药,就可能会给核保埋下隐患
医疗机构体检、就诊记录
这里说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等等,都涵盖在保险公司的调查范围内。
在这些机构一般都有电子病历,门诊病历要求保存15年,住院病历要保存30年,这些资料保险公司都是可以取证的。
除此之外,医疗机构还包括一些私人体检机构,同样也可以取证
不过体检机构没有权限来下诊断意见,只能提出建议说让你去医院进一步诊断,所以保险公司不能拿体检报告当成不承保或不理赔的直接依据,只是提供一个线索供它去追查
同业理赔记录
看你在其它保险公司有没有出现过理赔情况,是因为什么原因理赔的
委托调查公司
委托调查公司,就是保险公司会委托其他专业的调查机构去调查你的个人情况
核保结果
三类
标准体
指你的健康状况符合正常条件,保险公司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直接按照标准保险费率承保
次标体
保险公司对你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审查之后,认为你的风险超过了一定界限,发生理赔的概率会更高,但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采取三种措施
加费
责任免除
延期承保
拒保体
核保之后发现你存在的风险太高,已经超过了保险公司的承受范围,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异常、高血脂、过度肥胖等等,情况严重一些,保险公司就会直接拒保
注意
如果你被保险公司拒保过,就会留有记录,那在下次投保的时候,保险公司如果用程序核保,就会直接把你筛出去,二次拒保
很多人其实是因为体重或者高血压等原因被拒保,假如你已经减肥成功,或者降压成功,还是可以继续投保的,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提前跟保险顾问申明,申请做人工核保,不要等程序核保不通过再去找保险顾问,那样就会非常麻烦
理赔:在可赔可不赔的时候,怎么争取赔付
正常的理赔程序
风险发生时,你应该先仔细盘一下自己都有哪些保障
注意保存好所有单据
一种是证明你风险确实发生的单据,比如重疾险,你要保留医院给你的确诊单据
一种是你事后要报销的单据,包括处方药、住院记录、结算单等等
在整个理赔过程中,每个进度都要和保险顾问及时沟通
我们在需要理赔的时候,通常不是先联系保险公司,而是找投保时的保险顾问,他会告诉你理赔流程怎么走,还可以帮你办一些理赔手续
比如医疗险会帮你覆盖社保之外的治疗费用,但如果你没有给保险公司提交社保分割单,也就是社保到底报销了哪些费用的证明单据,那保险公司就会默认社保报销了一定比例,那它就会按照这个默认比例来报销剩余的部分,但如果你出具了社保分割单,那保险公司就会根据实际的社保费用来排除。像这些你可能不了解的业务,都可以找保险顾问,让他来帮你服务
理赔纠纷
可能原因
你在告知时有些问题没有讲清楚或者没有如实告知
保险顾问给你造成了误导
在理赔时,风险事件跟合同条款不完全相符
怎么办
假如你投保时每个动作都做到位了,在理赔纠纷中没有责任或者只有小瑕疵的话,我建议你,先争取通融赔付
就是在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和保险公司协商让他们赔给你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会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政府干预、社会舆论或者出于人道主义关怀等的情况下,即便不能确定责任方,保险公司也会做出最终赔付的结果
如果协商未果,而且你确实认为应该赔,你再向银保监会投诉
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有严格的监管,不只是监管它们的注册流程,而且对销售行为、矛盾纠纷、理赔服务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还会定期发布消费者投诉情况的通报,因为这会影响保险公司的信任度,所以保险公司会很重视客户在银保监会的投诉
如果向银保监会投诉还不能解决问题,你还可以提出诉讼,寻求法律保护
一旦诉讼发生,对保险公司来说不仅要耗费成本,更严重的是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有损公司形象,所以保险公司也会衡量利弊和成本。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处于确实有理或者存在争议的基础上,否则对你自己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注意保险合同的生效期限有没有超过两年
《保险法》里是这样规定的,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影响保险公司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费时,自保险公司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30天不行使而消失;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2年的,保险公司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解释
第一,你买保险时一定要如实告知自己真实的情况,这是前提。
第二,如果没有如实告知,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合同成立2年内,保险公司调查发现你有些问题没有如实告知,有权解除合同和拒保。
第三,如果保险公司查出了问题,但在30天内没有做出解除和拒保的行为,以后就不能解除了。
第四,合同成立2年之后,保险公司才发现你当初可能没有如实告知,那保险公司就再不能解除合同了,即使你在签订合同时有瑕疵,只要承保满2年,合同就一直有效。
如果不规定一个期限,假设投保人身故,那受益人根本就没办法说清楚投保时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而且,已经生效很多年的长期合同,如果因为投保时没有如实告知而拒赔,那个时候投、被保人已经年老,交了那么多年保费不说,还很难再买新保险,这些都是很不公平的
寻找支持赔偿条款
保险公司如果找到明确支持他们可以不赔的条款,你也不一定要放弃,你可以找找有没有支持赔偿的条款
案例
有位先生给自己的新车买了一款车险,在保障期内,他所在的城市下了大暴雨,他驾驶着投保的车在街道上,突然车熄火了,于是找保险公司报案理赔,但保险公司却拒绝理赔,最后闹到法庭。
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很充分,这种事故属于合同约定的一项责任免除条款,“发动机进水后导致发动机损坏”,不在赔偿范围内。
但投保人也有理由,他认为车受损的事故符合合同里约定的“因暴雨、台风所致车辆损失”,保险公司就应该理赔。
也就是说,投保人和保险公司都符合合同规定,双方都有理,那法院会怎么判呢?不用猜,最后法院一定会作出对投保人有利的判定
因为保险合同的性质属于附和合同
附和合同
一般商业合同可能是当事人双方通过共同协商确定的,但保险合同不一样,用的是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条款,也就是说,在订立保险合同的时候,你只能被动地接受或者拒绝保险公司提出的条件,选择签不签字,但没有共同协商合同的权利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对我们不利吗?的确是。但恰恰是因为这一点,为了保护投保人的合法利益,法院在对保险诉讼进行审理的时候,往往会作出有利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判决。
《保险法》里就明文规定: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服务:保险公司还会提供哪些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
保险公司为了和投、被保人保持长期的良好联系,就会给投、被保人提供一些额外服务
三个方面
客户等级
保险公司会根据客户的保费多少或者保单情况,对客户进行评级,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务
产品类型
比如健康类险种,背后就会跟上挂号预约、绿色通道等与健康相关的服务,而财产险,就可能会附加与财产相关的服务,比如家财险就会提供天气预报、灾害预报等信息
高端医疗险,其实就是在普通医疗险的基础上,附加了很多高端服务,相应地,保费也会更高一些
公司的服务偏好
每家公司手里的资源不一样,提供出来的服务就会千差万别
比如某些公司有一款儿童健康险,叫儿童私立门诊保险。购买这款产品除了本身的私立门诊报销外,还可以获得儿童体检、齿科检查、绿色就医通道、送药上门等等增值服务,而像一些常年布局养老产业的公司,就能提供很优质的养老服务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都是免费的附加服务,没什么大用,但实际上,保险公司有钱、有资源,他们批量采购的服务,比我们去别的渠道自己单独购买,要划算得多
健康服务
比如体检、24小时电话医生、国内救护车紧急救援、第二诊疗意见、海外就医安排服务等等,内容非常多。而且,这些服务不只是投保人可以用,投保人的父母、子女、配偶都可以使用。
我之前看到个辽宁的客户,她在当地医院检查出甲状腺癌,本来一家人都已经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后来申请了第二诊疗意见服务,保险公司请了北京的一家医院进行重新诊断,最后发现她只是因为碘摄入过多导致的甲状腺结节。
这项服务通常会附着于重疾险和医疗险,不过,有些保险公司还会提供海外第二诊疗意见服务,请国外的专家来做第二诊疗
一般保险公司都会和很多知名医院合作,它可以给你提供专家门诊预约。
相反,你个人在网上预约专家号,还是比较难,尤其是你在比较着急的时候,通过保险公司提供的附加服务,就比买黄牛号靠谱得多。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免费服务。
养老服务
现在保险资本都在大量投资养老产业,他们在养老服务这方面已经非常专业了。从衣食住行、医疗健康管理,到娱乐休闲,覆盖范围非常全面,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保险公司还会根据不同的养老阶段来提供不同的养老社区服务
比如你身体还比较健康,不需要专门人员看护,也不用占太多医疗资源,像这种情况,就属于自主养老阶段。
这个阶段,保险公司能给你提供的服务是,它在全国气候宜人、适合养老的城市都布局了养老社区,你可以根据季节或者喜好,去不同地方的养老社区里住上一段时间,享受当地优美的景色。
到了半介入式阶段,身体的部分器官失能,需要外界的辅助观察身体的各项指标,在这个阶段,我们就需要服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帮助,那可以选择入住当地的养老社区。社区里除了生活所需的硬件配套,还会附带医疗资源,会配置急救病房和医生,保障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需求。
最后到了全介入式阶段,身体完全失能,就需要全天24小时专业医疗护理了。一般养老社区里都会单独留出几栋楼为这类人群服务,这样便于控制成本,也方便集中管理。这样的服务会有专门的医生和护工,衣食住行和医疗服务都不用担心。
这里要提醒你,养老服务可不是附着在养老保险上的增值服务。
因为养老社区服务的价值含金量比较高,不算其他花费,仅仅是入住资格可能就价值不菲,这就要求你在保险公司交的保费总额可能要200万以上,单纯买健康类的保险,是不可能覆盖得了的
当然,你也可以不通过保险公司,直接给养老社区交一笔不菲的押金也能入住,但保险公司的价值在于,你不用交这笔押金,第二是养老社区是保险公司修的,他们会优先你入住,第三是你在养老社区内的消费可以打折。
贷款服务
具有储蓄功能的养老保险、投资分红型保险、年金险等等都有现金价值,所以,这类保单是可以当作抵押物的,你就可以拿着它去做抵押,向保险公司贷款。
贷款的期限和额度是有限制的,期限一般不能超过6个月,最高贷款额度也会参考保单的现金价值,往往是现金价值的70%~80%。尤其要注意的事,如果期满后贷款一定要及时归还,否则保单就会失效。
向保险公司贷款的好处就是,它的利息往往低于民间借贷,保单贷款的手续也很方便,贷款到账比较快。而且贷款期间保单依然有效,出了风险保险公司也还是会给赔偿。关键是,因为不通过银行的征信系统,向保险公司借款,短暂逾期也不会影响你的信用。
当然,既然是贷款就会有利息,保险贷款的利益是按天计的,用几天就计算几天利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额度和期限,非常灵活。
搭建防守体系的清单
第一份保险
去女方家见家长,给岳父母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
因为如果我和我爱人组建家庭,那她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我也要对他们负责,而保险是一份长期资产,每年都要交一定的保费,要连续交20年,我想借此来表示,我会一直承担这份责任。我相信这个决定比说任何口头承诺都有分量。
在我给岳父投保的11年后,他查出患了肺癌,经过手术治疗后,现在已经没有复发的迹象。在出院后一个月内,保险公司就完成了理赔,理赔款支付了自费药和后续靶向药的治疗费用
更重要的是,这份保险不仅仅是弥补了我们的经济损失,还减轻了我岳父的心理负担
家庭基础保障
我就跟我爱人成立了家庭,工作也相对稳定。考虑到家庭存在的风险和经济条件,我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有三个标准:重保障、高杠杆和消费型
当时我的生活和事业刚刚起步,未来子女教育、个人养老问题都还比较远,再加上公司也给上了社保,那个时候最紧迫的就是我和爱人的生存安全问题。所以在确定投保范围时,我会重点考虑社保不能覆盖的风险,比如重大疾病、意外等等。
所以,当时我给自己和爱人买了很多重疾险和意外险,互为投保人和受益人,这样一旦我出现什么风险,还能保证她的生活能够继续。
优先选择高杠杆和消费型的产品
比如,我给自己和爱人都买了普通医疗险和意外险,这两种保险产品都属于保费低、保额高,而且越年轻,保费就越低
消费型产品,它的保费更便宜保额也更高些,唯一的缺陷是如果风险没有发生这笔保费就花掉了,也不能拿回来
2005年开始,我们投保了一个保险组合,它包括意外保险、意外医疗保险和重疾险,我们把它作为社保的补充,一年保费只需要1717元;
2008年,爱人研究生毕业开始工作,我也获得了晋升,贷款买了我们的第一套房子,并且领证结婚,所以我和爱人就互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购买了重大疾病险,因为经济实力有限,保额按照基础配置购买了30万保额,一年保费一万出头;
随着家庭收入的稳定,财务状况的逐渐宽松,我们陆续在多家保险公司分别购买了一定保额的重大疾病险,将保额累积到了各100万左右,同时根据我们家的负债情况,我还购买了保额500万的定期寿险。
为孩子提前做好规划
在老大出生之后,我就和爱人商量,给孩子投保了一份100万保费的分红年金保险,我分三年完成了这笔投资
等孩子长大需要用钱的时候,不管是出国、上学还是结婚,都可以给她提供一笔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加上保险分红和复利的因素,等孩子成年,这份保险产生的收益足够给她一个相对高质量的生活。后来妹妹出生了,我们也如法炮制,给妹妹上了同样的保险
除了年金险,我们还利用她们的压岁钱给她们上了以分红为主险的重大疾病险,可以保终身的,保额设成100万左右
我希望这份保险能跟着她们一起长大,用分红来抵抗通胀,用重疾保障来弥补一旦孩子生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前兑现爱,不管以后我们还能不能陪伴在她们身边,这份保险都可以保障她们的生活
员工福利和隔离企业资产
2016年,我又开始创业,所以除了家庭,我还要考虑的责任又多了企业和员工
现在即使是年轻人,他们在大城市里打拼压力都很大,身体常常亮红灯,所以我选择保险作为额外的福利,每个员工都给他们上一份一年300万保额的医疗保险,确保他们身体出现状况时,不至于被现在的高医疗费给吓到
创业时很多人没有把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完全隔离。这就会导致,企业经营一旦出现问题,资产被冻结,就会影响家庭正常生活。
我也有这样的困扰。所以我会把一部分个人收入交给爱人,以她的名义投保一些保险产品,比如年金险,这样万一在企业经营上出现风险,这份保险依然可以给家里提供稳定的生活费。
总结
保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人生阶段不断调整,当责任相对较小,经济基础薄弱时,可以选择杠杆大,偏保障型的产品
当收入开始稳定、家庭成员有所增加,就要提前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做规划;
另外,当你拥有自己的公司或者事业,也可以利用保险工具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