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学习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认知过程、学习概述、学习理论、学习心理。
编辑于2022-08-27 23:04:49 北京市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
注意
感觉
知觉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记忆
思维
问题的解决与创新
表象与想象
学习概述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学习迁移
学习策略
认知过程
注意
概念:心理活动最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最基本)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力和努力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力努力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稳定性
概念
注意力的分散:注意力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注意力的转移: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的现象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意演讲、版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 运用有意注意组织教学,提高学习自觉性: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点,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品质→衡量人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思维的敏捷性(速度 七步成诗)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凭借物(思维内容)→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中学生思维发散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地位
问题的解决与创新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答案阶段;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景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联系机会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变通性、独创性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认知过程
感觉
概念:感觉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个别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恶心、窒息
运动觉(肌肉感觉):
平衡觉(静觉或姿势感觉):速度变化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 (灵敏程度)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能力
感觉阈值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最小刺激的量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硬气差别感觉阈值的最小变化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 感觉适应:①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②嗅觉的适应;③皮肤觉得适应;
(2) 感觉对比:①同时对比:同时作用于……;②继时对比:先后作用……;
(3) 感觉后效:①正后像(同色后像)→与原来的相同; 。 ②负正向→与外界刺激相反,或颜色互补的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 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2|||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知觉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a. 动景运动:两个刺激物按照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 刺激向另一个刺激做连续运动→霓虹灯、小人书、电影
b. 诱导运动: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月亮在云朵里穿行
c. 自主运动:指人在暗室内注视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片刻后感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黑暗房间看到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似乎感觉它不停的游走
d. 运动后效:注意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注视瀑布后,在看田野,会感觉田野向上飞
错觉: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人脑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
a. 选择性:把知觉对象选择性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征叫知觉的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
d. 恒常性
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首先,应道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中学生感觉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知觉的发展特点
(1) 中学生知觉的有意义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
(2) 中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提高
(3) 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
(4) 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足部完善
(5) 观察力得到充分发展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认知过程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类型
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对象: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
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定义、人名、事件……)
程序性记忆(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性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性记忆(无意识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
识记有无目的性
无意思记忆……
有意识记忆 ……
识记的方法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打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回忆或再认
遗忘
遗忘的原因
(1)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巴甫洛夫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组件衰退,以至于最后消退的结果
(2) 动机学说
弗洛伊德
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所引起的
(3) 干扰抑制说
詹思金和达伦巴希
遗忘实在学习和回忆之间收到其他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干扰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干扰
(4) 提取失败说
图尔文
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没有办法提取,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
(5) 同化说
奥苏贝尔
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 系列位置效应
首应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较少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而且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动机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提高记忆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了
(2)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 运用组块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的时间:a.及时复习。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进行复习。b.合理分配时间。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晚些或者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个星期后;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复习的方法:a.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b.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c.复习方法要多样化。d.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复习的次数:a.复习的内容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不宜过多。b.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即学习的熟练度要达到150%
表象与想象
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
创造想象:独立创造出新形象
幻想: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想象的综合过程: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人格化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综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习概述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i. 个体:人+动物
ii. 经验或反复的练习,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iii. 行为或行为潜能即包括外在行为,也包括认知上、态度上的改变
iv. 持久的改变→短暂的、机械重复为变化的都不属于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学生的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德
(4)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按照学习的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按照学习的结果( 加涅 )
(1) 言语信息的学习:掌握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解决“是什么”
(2) 指挥技能的学习:辨别、概念、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解决“怎么做”
(3) 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学习、记忆、思维的内在组织才能。
(4) 态度的学习: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5) 动作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写字技能等。
按照学习意识水平(阿瑟·雷博)
内隐性学习:指有机体在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某些事后行为的学习。
外显性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需要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做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做出反映的学习。
按照学习性质与形式( 奥术贝尔 )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资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1.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2. 根据知识的功能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静态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动态
3. 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
显示知识(言明的知识)
隐性知识
知识的表征
知识学习的种类
知识学习的种类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水果→苹果
上位学习:苹果→水果
组合学习:铅笔→钢笔
技能的形成
分类:操作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操作技能的形:操作定向(操作认知)+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养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
加里培林(最早)
活动定向阶段(准备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冯忠心良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阶段的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1. 实验内容:
摇铃,狗
2. 两个信号系统
(1)无条件反射:本能
(2)条件反射:经过学习
3.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获得;2)消退;3)泛化(类似刺激);4)分化(只对条件刺激)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实验内容
猫开笼实验
“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在尝试”而形成的
2. 基本规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 3)效果律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
1. 实验内容
白鼠,箱子,控制事物的操纵杆
学习的实质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就是增强这种反应的改变
2. 操作性条件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得到愉快刺激
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
3. 惩罚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负惩罚:减少一个喜欢刺激→以消除或者抑制此类反应
4. 消退
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 操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使用课程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
原则:①小步子;②积极反应;③自定步调;④及时反馈;⑤低错误率
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1. 实验内容
儿童观察老师对成人殴打充气娃娃的态度
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
2.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3. 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黑猩猩搬箱子来获得香蕉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的联系,而不是动作积累的盲目尝试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都是由于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实验:白鼠迷宫
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是对情境整体的领悟,从而形成情境的“认识地图”
学习结果不是“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O是中间变量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结构or认知——发现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教学基本机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的(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的学习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一边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的策略
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 )
学习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准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得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 建构主义强调学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存在巨大的潜能
2.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的差异性。在具体问题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往往会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
1. 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2.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通过某种社会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需要共同合作
3. 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洛斯的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内在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1)学习需要……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态
(2)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集体活动并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学习期待与诱因
(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2)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这种动机能够唤醒学生进行学习的情绪状态,产生交集、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发其采取一定的学习行为
指向功能(定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指向这一目标
维持功能: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客服分心刺激的影响,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遇到困难甚至失败时仍坚持不懈,直到达到学习目的。
分类
学习目标的分类
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
1)内部动机→学习兴趣; 2)外部动机→奖励
根据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1)高尚动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低级的动机→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根据动机作用与学习活动关系的远近
远景动机:长远目标
近景动机:近期目标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
(1)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
(2)自我提高内驱力:……获得相应的地位
(3)附属内驱力:为了家长和老师的赞许或认可……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动机效率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会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最佳的水平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是,动机最佳水平会高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巴甫洛夫、斯金纳
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与再次出现。
人本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出来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匮乏性需要 尊重的需要、求职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性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海德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趋向成功的倾向是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更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是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受损时带来的挫败感的心理倾向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制/不可控制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劝说;④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的功能:①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②影响人堆活动的坚持性;③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④影响新行为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⑤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判断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的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罚
(4)正确引导结果与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心理
学习迁移
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1)正向迁移; 2)负向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
1)水平迁移: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
2)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产生的影响
根据迁移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一种学中的原理、方法、理论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根据迁移所需要的心理机制不同
同化迁移: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迁移: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重组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的要素或成分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沃尔夫
迁移是组成对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斯
两种情境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才能产生迁移
形状知觉实验:矩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概括说
贾德
学习是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贾德水下击靶实验:A组讲折射原理,B组不讲
关系转换说
苛勒
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小鸡啄米实验:深灰与浅灰;浅灰与浅浅灰
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①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或相似性
②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产生迁移的重要前提
2)原有的认知就够与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
3)学习迁移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与策略
3. 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跳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标而采用个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学习策略的分类
1. 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有意思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与圈点标注
(2) 精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或编歌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关键词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3) 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
注意
概念:心理活动最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最基本)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力和努力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力努力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稳定性
概念
注意力的分散:注意力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注意力的转移: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的现象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意演讲、版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 运用有意注意组织教学,提高学习自觉性: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点,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感觉
概念:感觉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个别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恶心、窒息
运动觉(肌肉感觉):
平衡觉(静觉或姿势感觉):速度变化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 (灵敏程度)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能力
感觉阈值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最小刺激的量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硬气差别感觉阈值的最小变化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 感觉适应:①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②嗅觉的适应;③皮肤觉得适应;
(2) 感觉对比:①同时对比:同时作用于……;②继时对比:先后作用……;
(3) 感觉后效:①正后像(同色后像)→与原来的相同; 。 ②负正向→与外界刺激相反,或颜色互补的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 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2|||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知觉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a. 动景运动:两个刺激物按照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 刺激向另一个刺激做连续运动→霓虹灯、小人书、电影
b. 诱导运动: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月亮在云朵里穿行
c. 自主运动:指人在暗室内注视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片刻后感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黑暗房间看到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似乎感觉它不停的游走
d. 运动后效:注意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注视瀑布后,在看田野,会感觉田野向上飞
错觉: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人脑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
a. 选择性:把知觉对象选择性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征叫知觉的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
d. 恒常性
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首先,应道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中学生感觉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知觉的发展特点
(1) 中学生知觉的有意义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
(2) 中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提高
(3) 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
(4) 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足部完善
(5) 观察力得到充分发展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类型
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对象: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
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定义、人名、事件……)
程序性记忆(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性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性记忆(无意识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
识记有无目的性
无意思记忆……
有意识记忆 ……
识记的方法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打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回忆或再认
遗忘
遗忘的原因
(1)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巴甫洛夫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组件衰退,以至于最后消退的结果
(2) 动机学说
弗洛伊德
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所引起的
(3) 干扰抑制说
詹思金和达伦巴希
遗忘实在学习和回忆之间收到其他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干扰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干扰
(4) 提取失败说
图尔文
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没有办法提取,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
(5) 同化说
奥苏贝尔
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 系列位置效应
首应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较少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而且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动机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提高记忆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了
(2)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 运用组块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的时间:a.及时复习。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进行复习。b.合理分配时间。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晚些或者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个星期后;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复习的方法:a.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b.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c.复习方法要多样化。d.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复习的次数:a.复习的内容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不宜过多。b.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即学习的熟练度要达到150%
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品质→衡量人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思维的敏捷性(速度 七步成诗)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凭借物(思维内容)→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中学生思维发散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地位
问题的解决与创新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答案阶段;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景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联系机会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变通性、独创性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表象与想象
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
创造想象:独立创造出新形象
幻想: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想象的综合过程: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人格化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综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习概述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i. 个体:人+动物
ii. 经验或反复的练习,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iii. 行为或行为潜能即包括外在行为,也包括认知上、态度上的改变
iv. 持久的改变→短暂的、机械重复为变化的都不属于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学生的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德
(4)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按照学习的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按照学习的结果( 加涅 )
(1) 言语信息的学习:掌握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解决“是什么”
(2) 指挥技能的学习:辨别、概念、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解决“怎么做”
(3) 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学习、记忆、思维的内在组织才能。
(4) 态度的学习: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5) 动作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写字技能等。
按照学习意识水平(阿瑟·雷博)
内隐性学习:指有机体在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某些事后行为的学习。
外显性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需要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做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做出反映的学习。
按照学习性质与形式( 奥术贝尔 )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资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1.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2. 根据知识的功能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静态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动态
3. 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
显示知识(言明的知识)
隐性知识
知识的表征
知识学习的种类
知识学习的种类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水果→苹果
上位学习:苹果→水果
组合学习:铅笔→钢笔
技能的形成
分类:操作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操作技能的形:操作定向(操作认知)+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养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
加里培林(最早)
活动定向阶段(准备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冯忠心良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阶段的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1. 实验内容:
摇铃,狗
2. 两个信号系统
(1)无条件反射:本能
(2)条件反射:经过学习
3.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获得;2)消退;3)泛化(类似刺激);4)分化(只对条件刺激)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实验内容
猫开笼实验
“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在尝试”而形成的
2. 基本规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 3)效果律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
1. 实验内容
白鼠,箱子,控制事物的操纵杆
学习的实质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就是增强这种反应的改变
2. 操作性条件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得到愉快刺激
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
3. 惩罚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负惩罚:减少一个喜欢刺激→以消除或者抑制此类反应
4. 消退
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 操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使用课程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
原则:①小步子;②积极反应;③自定步调;④及时反馈;⑤低错误率
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1. 实验内容
儿童观察老师对成人殴打充气娃娃的态度
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
2.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3. 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黑猩猩搬箱子来获得香蕉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的联系,而不是动作积累的盲目尝试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都是由于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实验:白鼠迷宫
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是对情境整体的领悟,从而形成情境的“认识地图”
学习结果不是“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O是中间变量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结构or认知——发现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教学基本机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的(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的学习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一边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的策略
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 )
学习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准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得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 建构主义强调学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存在巨大的潜能
2.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的差异性。在具体问题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往往会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
1. 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2.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通过某种社会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需要共同合作
3. 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洛斯的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内在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1)学习需要……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态
(2)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集体活动并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学习期待与诱因
(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2)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这种动机能够唤醒学生进行学习的情绪状态,产生交集、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发其采取一定的学习行为
指向功能(定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指向这一目标
维持功能: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客服分心刺激的影响,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遇到困难甚至失败时仍坚持不懈,直到达到学习目的。
分类
学习目标的分类
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
1)内部动机→学习兴趣; 2)外部动机→奖励
根据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1)高尚动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低级的动机→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根据动机作用与学习活动关系的远近
远景动机:长远目标
近景动机:近期目标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
(1)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
(2)自我提高内驱力:……获得相应的地位
(3)附属内驱力:为了家长和老师的赞许或认可……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动机效率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会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最佳的水平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是,动机最佳水平会高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巴甫洛夫、斯金纳
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与再次出现。
人本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出来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匮乏性需要 尊重的需要、求职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性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海德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趋向成功的倾向是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更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是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受损时带来的挫败感的心理倾向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制/不可控制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劝说;④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的功能:①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②影响人堆活动的坚持性;③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④影响新行为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⑤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判断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的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罚
(4)正确引导结果与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迁移
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1)正向迁移; 2)负向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
1)水平迁移: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
2)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产生的影响
根据迁移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一种学中的原理、方法、理论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根据迁移所需要的心理机制不同
同化迁移: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迁移: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重组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的要素或成分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沃尔夫
迁移是组成对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斯
两种情境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才能产生迁移
形状知觉实验:矩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概括说
贾德
学习是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贾德水下击靶实验:A组讲折射原理,B组不讲
关系转换说
苛勒
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小鸡啄米实验:深灰与浅灰;浅灰与浅浅灰
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①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或相似性
②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产生迁移的重要前提
2)原有的认知就够与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
3)学习迁移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与策略
3. 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跳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标而采用个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学习策略的分类
1. 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有意思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与圈点标注
(2) 精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或编歌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关键词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3) 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