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力工业: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电力工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部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与改革、第二部分: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第三部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编辑于2022-08-29 15:15:58 广东中国电力工业: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部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与改革
发展篇
解放前(1949年之前)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1831)
爱迪生:1879发明碳丝白炽灯,1882建成集中发电系统
1882年英国商人立德尔、狄斯等创办上海电气公司
1888年李鸿章设立“西苑电灯公所”
截止194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8千瓦时。
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
全国年发电量1978年的2565.5亿千瓦时,发电设备容量5172.21万千瓦。年人均净用电量218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大地区大多是以城市为供电中心的孤立电厂和相应的低压供电。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东北地区:规模不大的154~200千伏高压电网
京津唐地区:联系微弱的77千伏电网
上海市:有33千伏供电电网
建国后
一省统一电网或跨省电网
改革开放后前二十年(1979-1999)
电力生产能力提升至世界第2位
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投运
形成六大跨省电网
出现电力过剩现象
新世纪(2000-2011)
发展黄金时期
装机容量10.63亿千瓦(2011)
基本形成500千伏(西北区域为330千伏)的主网架
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新时代(2012-今)
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改革篇
改革开放前:国营
20世纪80年代:投资主体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政企分开
2003年:厂网分开
2015年:新一轮改革
第二部分:碳中和与能源转型
碳中和由来
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问题成为全球政治议题
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
中国“碳中和”战略的确立
2020年前:争取发展权
2020年发生转折:频繁宣示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战略意义
能源安全/能源强国
换道超车
生态环境
碳中和战略实施:冷静的头脑
“碳中和”话语权
21年7月24日解振华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碳达峰是二氧化碳达峰, 碳中和包括全部温室气体。
丁仲礼院士在2021年9月26日的中关村论坛上提 出,中国要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争取话语 权。
碳中和对能源转型的含义
煤炭消费由当前的超过40亿吨,减少到2060年的4亿吨以内。
石油消费由当前的6.8亿吨,减少到2060年的2亿吨以内。
天然气消费由当前的3600亿立方米,减少到2060年2000亿立方米以内。
水电、核电、风电、光电、非生物质发电、及非电可再生能源(地热供暖、生物质供暖、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利用量由当前的8.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60年的超过40亿吨。
碳中和下能源转型的节奏
忌新能源“单兵 冒进”
新能源+系统变革“双轮驱动”
新能源+传统能源“比翼齐飞”
合理把握能源转型的节奏:五四三45678
能源转型
煤炭减量发展
石油替代发展
天然气过渡式发展
第三部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体系重构:“两化”
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能源系统电气化
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系统低碳化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
承载高水平电气化:85%以上的一次能源电能转化,70%的终端能源消费占比
实现高水平低碳化: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
国家电网
清洁低碳
安全可控
灵活高效
智能友好
开放互动
新型电力系统的五大特征
以新能源为主体
具有高度灵活性(Flexible)以适应风光电间接性和波动性
电力电子化大大降低系统的转动惯量
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
高度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框架路线图
协同推进能源系统电气化和电力系统低碳化
分“三步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第一步(2020-2030)
煤电发电达峰
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
第二步(2030-2040)
煤电逐渐退出主导地位
非化石能源发电超过60%
新型电力系统初步形成
第三步(2040-2060)
煤电加快退出
风光能源发电
建成近零排放电力系统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重点
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
积极稳妥发展水电、生物质发电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适应性发展煤电、气电
多措并举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加快培育分布式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构建能源互联网
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求的体制机制
新型电网体制
新型电力市场体系
风光资源与负荷中心的逆向分布要求加快建设统一电力市场
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
火电功能定位的转变要求改变电力市场设计
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机制
全额保障收购制度
竞争性招标机制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
光伏扶贫机制
绿色电力证书机制
整县光伏
煤电发展新机制
抑制煤炭价格;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 电。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碳约束与碳价。
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
容量补偿机制+市场交易。
中国电力工业: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部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与改革
发展篇
解放前(1949年之前)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1831)
爱迪生:1879发明碳丝白炽灯,1882建成集中发电系统
1882年英国商人立德尔、狄斯等创办上海电气公司
1888年李鸿章设立“西苑电灯公所”
截止194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8千瓦时。
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
全国年发电量1978年的2565.5亿千瓦时,发电设备容量5172.21万千瓦。年人均净用电量218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大地区大多是以城市为供电中心的孤立电厂和相应的低压供电。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东北地区:规模不大的154~200千伏高压电网
京津唐地区:联系微弱的77千伏电网
上海市:有33千伏供电电网
建国后
一省统一电网或跨省电网
改革开放后前二十年(1979-1999)
电力生产能力提升至世界第2位
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投运
形成六大跨省电网
出现电力过剩现象
新世纪(2000-2011)
发展黄金时期
装机容量10.63亿千瓦(2011)
基本形成500千伏(西北区域为330千伏)的主网架
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新时代(2012-今)
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改革篇
改革开放前:国营
20世纪80年代:投资主体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政企分开
2003年:厂网分开
2015年:新一轮改革
第二部分:碳中和与能源转型
碳中和由来
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问题成为全球政治议题
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
中国“碳中和”战略的确立
2020年前:争取发展权
2020年发生转折:频繁宣示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战略意义
能源安全/能源强国
换道超车
生态环境
碳中和战略实施:冷静的头脑
“碳中和”话语权
21年7月24日解振华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碳达峰是二氧化碳达峰, 碳中和包括全部温室气体。
丁仲礼院士在2021年9月26日的中关村论坛上提 出,中国要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争取话语 权。
碳中和对能源转型的含义
煤炭消费由当前的超过40亿吨,减少到2060年的4亿吨以内。
石油消费由当前的6.8亿吨,减少到2060年的2亿吨以内。
天然气消费由当前的3600亿立方米,减少到2060年2000亿立方米以内。
水电、核电、风电、光电、非生物质发电、及非电可再生能源(地热供暖、生物质供暖、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利用量由当前的8.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60年的超过40亿吨。
碳中和下能源转型的节奏
忌新能源“单兵 冒进”
新能源+系统变革“双轮驱动”
新能源+传统能源“比翼齐飞”
合理把握能源转型的节奏:五四三45678
能源转型
煤炭减量发展
石油替代发展
天然气过渡式发展
第三部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体系重构:“两化”
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能源系统电气化
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系统低碳化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
承载高水平电气化:85%以上的一次能源电能转化,70%的终端能源消费占比
实现高水平低碳化: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
国家电网
清洁低碳
安全可控
灵活高效
智能友好
开放互动
新型电力系统的五大特征
以新能源为主体
具有高度灵活性(Flexible)以适应风光电间接性和波动性
电力电子化大大降低系统的转动惯量
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
高度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框架路线图
协同推进能源系统电气化和电力系统低碳化
分“三步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第一步(2020-2030)
煤电发电达峰
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
第二步(2030-2040)
煤电逐渐退出主导地位
非化石能源发电超过60%
新型电力系统初步形成
第三步(2040-2060)
煤电加快退出
风光能源发电
建成近零排放电力系统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重点
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
积极稳妥发展水电、生物质发电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适应性发展煤电、气电
多措并举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加快培育分布式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构建能源互联网
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求的体制机制
新型电网体制
新型电力市场体系
风光资源与负荷中心的逆向分布要求加快建设统一电力市场
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
火电功能定位的转变要求改变电力市场设计
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机制
全额保障收购制度
竞争性招标机制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
光伏扶贫机制
绿色电力证书机制
整县光伏
煤电发展新机制
抑制煤炭价格;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 电。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碳约束与碳价。
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
容量补偿机制+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