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无菌操作
外科学之无菌操作知识梳理,包括无菌操作的概念、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七步洗手法等内容。
目的:病史采集是疾病诊治的重要步骤,要做到准确、完整,同时重视沟通技巧及尊重患者隐私。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妇科疾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总结了 解剖特点、 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等。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介绍了概述、 解剖特点、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洽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无菌操作
概念
无菌技术
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物品
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域
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物品(或区域)
未经过灭菌处理或虽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物品(区域)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环境要清洁
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卫生清扫工作,减少走动
治疗室、处置室、病室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
操作区要清洁、宽敞、干燥
着装符合要求
操作前必须洗手、戴口罩、帽子
修建指甲:必要时戴手套
无菌物品保管有序
存放环境
温度、湿度、痛风符合要求
无菌物品应置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标识清楚
无菌物品必须注明名称、灭菌日期
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使用有序
按失效期先后使用,不得使用过期无效物品
存贮有效期
存放有效期为1~2周(一般情况下)
过期或受潮的无菌物品应重新灭菌
医用一次性无菌物品参照包装上标识的有效期
无菌观念贯穿操作过程
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加以分隔
身体和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面向无菌区咳嗽和打喷嚏
取、放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并面向无菌区
无菌物品一旦取出即时未使用也不可放回
手臂、无菌物品保持在腰部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手、手臂不可触及无菌物品
一份无菌物品只供给一位病人使用
污染或疑有污染的无菌物品不可使用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无菌持物钳使用法
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
存放方法
特制大口无菌容器内,钳于容器的比例为5:3
容器盛有消毒液(2%戊二醛)
浸泡深度为钳轴节以上2~3厘米;镊的1/2
一罐一钳
干燥保存时,使用前打开,4小时更换1次
取放方法
不得从孔中取放
钳端不得碰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容器内壁
手不得触及钳(镊)的浸泡部分
钳端向下,不得倒转
放回容器后,不得闭合钳轴
手不要碰到容器内部
抬起肘部,钳间向下
镊子拿上1/3
无菌容器的使用
盛放无菌物品并保持其无菌状态
容器应有标记
开容器盖不可在容器上放翻转,手臂不可跨越
手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内面
用钳、镊取物时不可触及容器边缘
无菌包的使用
种类
非一次性和一次性
注意事项
手不要碰到无菌包的内面
打开之后使用后包回去不用再写标签了
无菌包打开后,包内剩余物品应在24小时内使用
无菌盘的准备
将无菌治疗巾铺在洁净、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无菌区以供无菌操作作用
手不可触及内面
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
无菌盘不可打湿
4小时内使用,有效
写上日期卡,注明打开时间,时分秒
取用无菌溶液
无菌溶液的检查
瓶签上的药名、剂量、浓度和有效期
瓶盖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缝
溶液有无沉淀、浑浊或变色
检查10秒钟,看看有无沉淀
取胶塞要从瓶签的上方开启
保存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供治疗护理之用
用物
无菌溶液(瓶装,袋装)
无菌容器(无菌治疗碗或无菌弯盘)
取用时的注意事项
手不可触及倒液瓶口处
已倒出的无菌溶液不可再倒回瓶中
打开之后如有剩余(较多)保存24小时
戴、脱无菌手套
适用于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接触病人破损的皮肤、黏膜时
腰水平操作
取手套时不得污染手套
戴手套时不可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
未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手套的外面
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手套内面
如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脱手套的时候指尖朝下
七步洗手法
手尖朝下洗手
彻底有效洗手
每次40~60秒,每次步左右手各五次
洗手在流水下进行
手卫生的五大时刻
接触病人前
无菌操作前
接触病人后
接触病人周围物品后
有体液暴露风险的操作前后
具体方法
内
掌心对掌心搓擦
外
掌心对手背搓擦
夹
手指交错对搓擦
弓
两手互握搓手背
大
拇指在掌中转搓擦
立
指尖在掌心搓擦
腕
掌心与手腕搓擦(腕上大于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