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风险社会理论,将后工业时代人类生活生存面临的困境及有可能潜藏生存威胁的状况用“风险社会”一词概括。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工业社会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人为制造的风险开始充斥着整个世界,在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风险为本质特征的风险社会”。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编辑于2022-09-01 17:27:24 福建省这是一篇关于性别: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反家暴本质上是反对一切关系中的暴力,性教育,长丰性别实验,人造子宫与单性生殖,爱一个人:是最小单位的民主实践,现代的爱 无解的爱,世界如此疯狂,我们何必正常,我们可以选择过一种别人不羡慕的生活,把女性主义作为一个视角,而非一个标签,性的湮灭,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三、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四、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五、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六、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七、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八、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九、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性别: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反家暴本质上是反对一切关系中的暴力,性教育,长丰性别实验,人造子宫与单性生殖,爱一个人:是最小单位的民主实践,现代的爱 无解的爱,世界如此疯狂,我们何必正常,我们可以选择过一种别人不羡慕的生活,把女性主义作为一个视角,而非一个标签,性的湮灭,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三、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四、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五、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六、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七、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八、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九、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
前言
后现代:二元破灭,多元迸发
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的开端,这种现代性超越了经典工业时代的设想。
贝克认为我们是文化批判的子嗣,但这种批判业已死气沉沉,这种批判不纯粹是劝诫性的悲观主义。
第一部分: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的轮廓
第一章:论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的逻辑
危害的根源在于工业生产的过剩
工业发展的进程中,文明自䧟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污染物的科学分配与社会的危险处境
高度工业化国家的资本外流到第三世界国家,在当地造成污染,利润大部分流入资本手中,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不平等遭遇
论现代化风险对知识的依赖
因果假设
南极企鹅体内发现过量DDT
隐含的伦理
风险是乌托邦的客观化底片,愿意为发展承担多大的风险
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
多样的界定,越来越多的风险
因果链与损害圈:系统思维
风险的触发因素无法脱离工业化生产的复杂系统:商业、农业、法律与政治领域,高度专门化的现代化机构形成了系统互依的局面
风险的内涵:激发行动的先兆
风险即是现实的,也是非现实的;一方面,很多危害在今天是真实的:新冠;另一方面:风险论证的真正动力来自于预期中的未来危险。
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再当下,而在未来
正当化:潜在的副作用
承认威胁的现实性
具有明确阶级属性的风险
财富在顶层集聚,风险在底层积聚
阶级专属的风险分配法则,阶级对立加剧的法则,风险让阶层得以巩固
文明风险的全球化
回旋镖效应
生态危机: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与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风险的回流
生态意义上的贬值与剥夺
烟雾并不是污染者付费原则,而是平等主义原则污染所有人
风险处境不是阶级处境
各个阶级都身处风险中,只是防范风险的能力不同,工业化带来的风险和破坏不会理会国界
作为命运的风险处境
发达文明的风险成为必然
新的国际不平等
风险更高的产业被转移到低人力成本的国家,极端贫困与极端风险相互吸引
但风险也是个循环,贫穷国使用发达国生产的农药增加粮食产量建立粮食储备,粮食出口至国外通过食物链将风险回流
两个时代和两种文化:论风险生产与感知的关系
可感知的财富和不可感知的风险在竞争,而风险往往被忽略,在第三世界国家尤甚,被否认的风险得以发育成最后的胜者
世界社会的乌托邦
发达市场社会风险具有两面性:风险即是风险,也是机会带来盈利
风险社会催生出客观的“危险共同体”。即跨越不同阶级、政党、职业和年龄群的成员组合起来为了应对风险,为了共同利益
政治的真空地带
客观的“危险共同体”悬在政治和组织的真空之中,和民族国家的利己主义构成对立,和工业社会中主流的党派组织和利益集团形成冲突
从需求型团结到焦虑型团结
风险社会的规范蓝图是安全,风险社会中不安全的价值体系取代了不平等的价值体系,组成了一股共同焦虑的松散力量
第二章:风险社会的知识政治
文明的贫困化?
阶级处境和风险处境在痛苦上的差异是本质性的。阶级处境中,存在决定意识,风险处境中,意识(知识)决定存在
风险处境创造了阶级处境中未曾出现的依赖性:事关自己的痛苦,受害方却毫无管辖权,倚靠外部知识占有者:专家
风险威胁的潜伏阶段即将结束,不可见的危险日益可见(可能是风险在加剧,抑或是人们看待风险的观念变化)
风险的系统化发展
1、风险的科学化程度在加深
2、涉及风险的商业交易也在增长
发达工业社会从自己制造的风险中获得滋养,并以这种方式创造了社会的危险处境和政治可能性。
错误、欺骗、过失和真相:论理性的纷争
科学的风险界定享有对理性的垄断:专家权威的建立,科学确立风险,民众感知风险
民众风险感知的非理性与专家风险确立的理性呈对立
科学的复杂性:科学是工业社会的正当化庇护人
经济的风险失明症
为提高生产力,次生的风险遭到忽视,科技的优先事项是为生产力服务,危险甚至是无关紧要的
科技理性的经济短视导致风险失明
副作用的呼声
民众的风险感知在发出抗议
从因果上否定风险
科学在暗中给风险的增长发放了通行证通过合理的值
纯粹的科学是无辜的,但风险研究者用“科学”阻挠了民众的抗议
骗人的把戏:极限值
极限值促成了拥有集体标准的长期毒害配给量
所谓的“科学理性”
断裂的科学理性
公众的风险意识:二手的非经验
科学的裁决垄断了事实真相,科学权威遭遇危机
民众的风险意识分为两种形式:要么批判、要么信仰
推测的时代
风险社会标志着日常感知和思考的推测时代的来临。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总是就相互矛盾的现实解释而争论不休。随着哲学和科学理论的不断进展,现实也频频被拖入到理论解释之中。
生命体的团结
恐惧促进了群体的构建,普通的受害者意识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获得了广泛表达;普遍的风险也平等地令一切都处在风险之中
替罪羊社会
无知的后果:痛苦可能造成意识的缺乏——否认或淡化危险的可能性随危险程度的加深而变大
当危险因政治的不作为而增长的时候,风险社会表现为替罪羊社会的固有倾向
应对不安:人生和政策层面的关键技能资格
人的能力(工作技能),政府的作为(教育、医疗和政治方面等)
得到承认的现代化风险之政治动力
企业污染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政府的事,面对危局,政治扩大了自己的干预机会和职权范围,一旦危险成为常态,政治便具有了永久的制度形态。现代化风险为局部权力的再分配预留了场地。
危险越加剧,公众的核心价值受到了显著威胁
风险社会趋向于成为一种具有“正当性”的危险防御性极权主义
展望:20世纪末的自然与社会
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自然和社会的对立从工业革命后期消失
社会化的自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化
一切的科学都受益于:人们需要一种受制度强化和保障的道德——政治支柱
第二部分: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 工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去传统化
矛盾心态:个体从发达劳动力市场获得解放
1、个体化进程推进福利国家模式发展,进而带来个体解放
2、以福利国家为后盾的劳动力市场动力不仅削弱、也瓦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一种变相的社会不平等,一种没有阶级的资本主义
3、去传统化的生活模式令个体和社会处在新的紧迫性之下:危机和疾病
4、婚姻关系面临挑战:个体化螺旋(个性化)在家庭内部扎根
5、工业社会大获全胜后推动着家庭道德、性别命运、围绕婚姻、双亲和性的禁忌的解体
6、获得解放的个体日益依赖于劳动力市场,一种特殊的控制结构:具有制度依赖性的个体处境
7、个体化涌现成为新的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了对抗行政和工业力量对私人领域的侵犯,新的社会运动在酝酿
第三章:超越地位与阶级
个体化进程是不断变动的,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
作为个体化原动力的劳动力市场
个体化进程的负面影响包括:个体脱离传统的支持网络(如家庭或邻里),补充性收入来源消失(如工作之余的务农活动),以及所有生活领域都日益依赖于薪水和消费。
教育
教育是一场选拔,引导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取个体化职业机会
流动
职业流动,人类变得相对独立,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社会纽带关系:家庭、邻里,人体会到个体的命运
竞争
竞争的基础是可替换的资格,这促使人们不断推销自身工作或技能的个性及唯一性
个体化与阶级形成:马克思与韦伯
马克思认为贫困化导致阶级形成,物质的贫困化被克服的时候,个体化进程才得以牢固。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依赖于复杂的结构性条件,只有少数国家具备这样的条件
韦伯则认为个体化没可能实现,等级制下的传统和亚文化的权威性与连续性阻碍了个体化趋势;德国教育改革导致的教育分化
新型的城镇化运动导致原有的邻里互动消失,社会隔离和社会孤独成为了人际关系的主流模式; 不过,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的新型交往关系并不取决于物理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共同的兴趣、抱负。
个体化雇员社会的来临
个体化进程从人们的社会认同中剥离了阶级属性
不平等绝没有消失,而是以社会风险的个体化的名义得到了重新界定,个体的焦虑、冲突,社会危机以个人危机的面貌示人
为应对社会问题,人们被迫组成新的政治和社会联盟,但其并不需要遵循如阶级模式般的单一模型
持续不断的冲突易于针对先赋特征而起:种族、肤色、性别、族群、年龄等,这种组织化效应的目标是获取政治力量
第八章:破除政治的边界
风险成了工业社会中现代性的自我政治化的动力
现代化体系中的政治与亚政治
丧失功能的政治系统
市场机制失灵,干预主义国家填补了市场的功能缺位
令政治失势的民主化
公民权的实现与文化亚政治的分化
新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与技术发展:进步意识的终结?
医学亚政治:一个极端案例
技术政策的困境
工业自动化的亚政治
总结与展望:未来的可能场景
重返工业社会
技术--经济发展的民主化
差异化的政治
第七章:超越真理与启蒙的科学?
简单科学化与自反性科学化
失去垄断的科学
科学理论的可误论
研究实践的可误论
认知实践的封建化
论副作用的可评估性
应用领域的自主化
论客观限制的生产
清除原因或应对症状
绝无错误或学习能力
以相互关联为背景的专业化
为科学理性的学习理论而辩护
第三部分:自反性现代化:论科学与政治的一般化
工业系统高奏凯歌,使自然和社会的边界日趋模糊。相应地,对自然的破坏也不再是“环境”问题,因为这种破坏随工业发展而变得普世化了,因而成了系统内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矛盾。
第六章:劳动的去标准化
从标准化的充分就业体系到灵活而多元的未充分就业体系
就业需求伴随着生育低潮而下降
全职工作大量转化为兼职岗位
工业社会的就业体系的主要维度高度标准化:劳动合同、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
终身制全职工作的消弭让劳动法、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更富有弹性
空间上不依赖地理导致工作场所更具弹性(疫情当下)
去中心化的工作形式中,劳动保障的标准脱离了公共监督,劳动者自行承担代价
雇佣劳动不会消失,但灵活的未充分就业形式会更多
正式劳动和非正式劳动、就业和失业会在未来融合成新的未充分就业体系
雇佣规模全面收缩,劳动力市场出现新的分裂
1、工业社会条件下统一的标准劳动力市场
2、风险社会条件下灵活而多元的未充分就业市场
第二种的数量逐渐超越第一种
企业电子自动化环境下重组现有人员,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增多
减少标准工作时间即,降低雇佣劳动规模,就业关系越来越弹性
泰勒制的管理哲学让大量工人个体的可替代性增强,把风险转移给雇员,推动岗位变动
对于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更高要求
职业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在工业社会或风险社会
第五章:个体化、制度化与标准化:生活处境和人生模式
个体化的分析维度
三个层面的个体化
脱离由历史赋予的社会形式与社会义务(解放)
在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范方面丧失传统的安全感(稳定性的丧失)
一种新的社会约束:控制或再整合
两个维度
客观的生活处境
主观的意识/认同
德国个体化浪潮的特点
解放
脱离等级化的社会阶级,不平等关系存在,但无产阶级环境在消融
女性处境的变化,脱离了婚姻的扶持
职业和企业的解放
控制or再整合
家庭的形式破裂,个体通过市场保持生计
个体处境彻底依赖于市场
个体处境拥有制度依赖性:现代医疗、教育、消费、社会法等
人生模式的制度化
个体化的实现处在社会化进程的一般条件之下,个体脱离了传统纽带,却受劳动力市场、消费谋生及其中所含标准化与控制的约束
冲突的加剧:个体需要应对社会安全、工资谈判、教育机会、交通问题等,个体并无法自主引导生活,而是陷入了某种制度性生命历程模式。
教育体系、职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人生历程的耦合,制度的决定和干预也成了生命历程的决定和干预
电视、互联网与个体化,脱离传统的生活背景
人类的生活处境呈现出一种个体-制度的精神分裂症结构
个体化的自我由自我进行决策和塑造,但实则是在制度情境下进行的
第四章:我就是我,性别空间与家庭内外的冲突
爱和亲密走向了反面,平等的提高加深了对持续而加剧的不平等的自觉意识;两性的对立成为未来若干年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社会是一个现代等级社会
两性的对立是工业系统的产品与基础,而今天的人们已经从等级制赋予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
从男女角色中获得解放
解放条件
1、寿命变长,传统角色之外,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
2、现代化重构家务劳动,机器取代
3、避孕、合法终止妊娠,女性获得家庭之外的个体性
4、离婚率的上升表明婚姻与家庭扶持的脆弱之处
5、教育机会平等化
维持婚姻与家庭的是对单身状态的恐惧
家庭的解放?=个体化动力不断向家庭扩展,共同生活的形式开始急剧变化,家庭关系逐渐成为可替代的事物。
多种形式:再组合家庭、混杂共同生活、单身生活以及各种”尝试“
不平等意识的形成:选择的机会与约束
市场的主体演变为单一的个体,不受伴侣、婚姻或家庭的妨碍
对女性而言,婚姻可能意味着家庭责任和放弃事业,出于个体风险考虑,家庭和劳动力市场的矛盾演变为夫妻之间的矛盾
禁忌越来越少,新技术带来的可能越来越多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个体化进程的障碍
亲子关系在夫妻关系面临破碎时成为一种对抗孤独的最终选择
未来的可能场景
回归核心家庭
恢复旧有的家庭关系,女性回归厨房,则女性的新贫困成为注定之事
男女平等
地位的平等会创造一个全面流动的单身者社会
个体需要维护必要的交际圈,这是单身生活的乐趣所在
对抗孤独成为个体常态,单身生活是全面的劳动力市场社会的原型
男女平等演变为路线和处境相互背离情况下的孤立
超越男女角色
矛盾源于婚姻的结合需要一方放弃事业,那么新型雇佣关系即雇佣时为配偶提供工作机会,家庭重新成为合伙形式,个体的流动性被削弱
在男女角色的等级制分派之外,创造并试验新的共同生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