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引致需求和联合需求
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1)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时,其原因在于该生产要素可以使他们生产出消费者现在或将来愿意购买的商品。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接派生出来的。例如消费者购买面包。是直接需求。消费者对面包的直接需求引致面包厂商购买生产要素(面粉/劳动等)去生产面包。面包厂商对面粉/劳动等的需求就是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2)引致需求的概念反映了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2.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 (1)联合需求又称为复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对每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将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受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反过来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价格也会影响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 (2)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
生产者使用 生产要素的原则
1.边际物质产品(MPP):也称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2.边际收益产品(MRP)--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产品表示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MPP=DR/DL=MPP*MR ; 3.边际产品价值(VMP):边际产品价值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即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用VMP表示边际产品价值,公式VMP=MPP*P ; 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产品价格为常数P,产品边际收益MR=产品价格,从而边际收益产品MPP=边际产品价值VMP ; 4.边际要素成本(MFC)--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5.平均要素成本(AFC):平均要素成本表示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 1.所有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MRP=MFC ; 即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不涉及生产者所处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具体市场类型。 2.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分析: ①收益MRP>成本MFC :生产者就会使用更多的要素; ②收益MRP<成本MFC :生产者就会减少要素的投入; ③收益MRP=成本MFC :不涉及生产者所处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具体市场类型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1.完全竞争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收者,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由于要素价格为常数。所以有MFC=AFC=W,即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三线合一) 2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生产者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所以产品价格为常数P,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产品价格P,即MR=AR=P,所以有MRP(MPP*MP)=VMP=P*MPP, 即生产者的边际产品价值=边际收益产品。由于MP曲线向下倾斜,而P为常数。所以MRP=VMP曲线也向下倾斜;
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1.完全竞争市场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的市场要素需求量,一般应该是在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之和。但当整个市场上的所有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
1.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经济学分析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在要素需求方面,要素的使用者时单一的生产者或厂商。而转到要素的供给方面后,要素的所有者即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即生产要素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消费者是“原始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的所有者,生产者是 “中间生产要素”(如钢材/车床等)的所有者,由于要素所有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要素供给行为的目的就有差别。按西方假定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目的分别是利润最大化和 效用最大化。 2.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为消费者时,要素供给问题 当要素供给者局限在消费者时,要素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消费者只能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剩下的部分可称为“保留自用”的资源。 要素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劳动和闲暇
1.劳动的供给和时间的保留自用实际是每个人都必须在工作与闲暇之间做出某种组合的选择。闲暇时间不仅包括吃饭/睡觉/娱乐等,也包括所有的家务劳动(闲暇在这里指时间的非市场性质的使用) 2.劳动和闲暇的效用与边际效应: ①劳动的效用与边际效用:劳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收入,而收入有效用。劳动的效用实际是收入的效用。劳动的边际效用=劳动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 ②闲暇的效用与边际效用:如果消费者不把时间用于劳动,闲暇既可以带来直接效用(用于吃喝玩乐,直接带来消费者的满足)。也可以带来间接效用(可以从事家务劳动,节省相关开支)。
劳动的供给曲线
1.劳动的供给原则: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劳动的供给原则(即为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2.劳动的供给曲线: ①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后弯曲线:在劳动的供给问题上,消费者的效用来自劳动的收入和闲暇,即消费者的效用是收入和闲暇的函数。劳动供给曲线表明。当工资较低时,提高工资则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例如超过W2时,劳动供给减少。 ②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的原因分析: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1)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指因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劳动替代闲暇,供给增加(2)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指因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追求闲暇,从而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3)一般来讲,当工资低/收入少时,工资上升,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的劳动供给会增加,劳动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而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相对比较富有。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3.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将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综合起来,即可决定均衡工资水平。
土地、资本的供给曲线
1.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由于土地的熟练一般不会变化。 2.资本的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一条垂直线,从长期来看是一条后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