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再生与修复
再生与修复:包含概念,是指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发生的同种细胞增生,再生的细胞和损耗的实质细胞完全相同等等
编辑于2022-09-06 20:31:11 河南再生与修复
再生性修复
再生
概念
是指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发生的同种细胞增生
再生的细胞和损耗的实质细胞完全相同
分类
生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
不稳定细胞
再生能力最强,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复细胞,生殖器官管腔被复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稳定细胞
损伤后,有较强再生能力。如肝、胰、内分泌腺等腺上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细胞和原始间叶细胞等,平滑肌细胞也属稳定细胞,但再生能力弱。
永久性细胞
几乎没有再生能力,受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增生修补,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及骨骼肌等。
常见组织的再生过程
上皮组织的再生
被覆上皮再生
鳞状上皮——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 → 单层上皮 → 鳞状上皮
胃肠粘膜上皮——邻近的基底部细胞分裂增生 → 立方 → 柱状上皮
腺上皮再生
腺上皮的缺损,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再生
腺体构造被完全破坏→不能再生
肝的再生
肝部分切除:肝细胞分裂增生→改建→新肝小叶
坏死:网架完整—沿支架生长—结构功能正常
恢复原有结构
坏死较广泛,网架不完整(塌陷/破坏)—胶原纤维分隔—假小叶
不能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
纤维组织再生
血管的再生
小血管的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处以生芽的方式形成实心的细胞条索---血流的冲击---形成新生毛细血管----互相吻合形成毛细血管血管网
大血管的断裂----手术吻合---断裂处通过结缔组织连接---瘢痕修复
神经组织的再生
神经细胞: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 胶质瘢痕
神经纤维:外周神经受损时,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完全再生
瘢痕性修复
概念
指组织细胞不能进行再生性修复的情况下,由损伤局部的间质新生出肉芽组织,在填补缺损的同时溶解吸收损伤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然后肉芽组织逐渐成熟转化成瘢痕组织的一种修复形式。
肉芽组织
概念
是指富含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形态特点
肉眼
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
①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形成弓状突起
②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
③常有渗出液及炎性细胞。炎性细胞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功能特点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或者连接断端组织。
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他异物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简记:肉芽组织代替失活组织的过程)
结局
肉芽组织 → 成熟肉芽组织 → 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
概念
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观察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地坚韧缺乏弹性。
形态特点
肉眼
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缺乏弹性
镜下
大量平行/交错分布胶原纤维束呈均质红染状即玻璃样变,纤维细胞少
影响
有利
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
保持组织器官的坚固性
有弊
瘢痕收缩,可引起变形
瘢痕性粘连,可引起梗阻
瘢痕组织增生过度
瘢痕组织增生过度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的扩延,称为瘢痕疙瘩(keloid)
愈合创伤
概念
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损伤的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过程
伤口早期变化:组织坏死,血管断裂→血管收缩,凝血→炎症反应:充血,渗出(红肿);形成痂皮。
伤口收缩: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牵拉→创面缩小,2-3天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3天开始,填补伤口,抗感染
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覆盖创面,达到完全再生
类型
一期愈合
伤口特点
缺损少伤口小,创缘整齐,对合严密,无感染,例如手术切口
伤口只有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
愈合特点
①表皮再生在24-48小时内可将伤口覆盖
②肉芽组织在第3天就可从伤口边缘长出并很快将伤口填满,5~6天胶原纤维形成,故一般手术切口6~7天左右拆线
③约2-3周完全愈合,一期愈合时间短
④形成瘢痕少
二期愈合
伤口特点
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坏死组织多;
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
愈合特点
①只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以后,再生才能开始
②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
③愈合的时间较长
④愈后留有明显瘢痕
痂下愈合
概念
多见于较浅表的皮肤擦伤。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物质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进行创伤愈合。表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
骨折愈合
过程
血肿形成
骨折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血肿凝固---粘合骨折断。(骨折复位后第1天)
纤维性骨痂形成
(骨折后2~3天)肉芽组织取代血肿---机化---形成纤维性骨痂—连接断端。此过程需要2~3周。
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后2~3周)纤维性骨痂—骨样组织—钙盐沉着—骨性骨痂形成。此过程需要2~3个月。
骨痂改建
骨性骨痂—改建成板层骨—骨折愈合。一般经历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
血肿形成纤维痂,骨痂形成骨组织,再经改建重塑后,才算骨折愈合时。
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
青少年机体组织再生力强,愈合快,老年人反之。
营养
与蛋白质关系极大,还与维生素C、微量元素锌、钙、磷等有关。
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伤口愈合,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影响伤口愈合。
局部因素
血液循环
良好促使愈合,不良影响愈合。
感染异物
影响伤口愈合,引起组织坏死,延缓愈合。
神经支配
神经受损,使支配区组织再生能力降低。
电离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