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该节在于掌握充血和淤血的概念,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后果 ;血栓形成的概念、机制和条件,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梗死的概念。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编辑于2022-09-07 13:05:12 河南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和淤血
定义: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充血
动脉出血
定义
器官或组织内由于动脉血输入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原因机制
类型
生理性
病理性
炎性充血(早期);减压后充血;侧支性充血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红细胞增多
结局
有利:O2↑、代谢↑抵抗力↑,加速损害的修复。
不利:脑膜血管充血→头痛、头晕→脑溢血(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
多为暂时性,原因去除,即可恢复
静脉出血
定义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也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 淤血较动脉性充血常见,均为病理性。
原因
1.静脉受压:(外压)局部静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淤血
2.静脉腔阻塞:(内塞)见于静脉血栓形成
3.心衰:左心衰→肺淤血 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病理变化
肉眼
大—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变实
紫—淤血器官颜色暗红(还原Hb↑),皮肤发绀
凉—局部血流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镜下
1.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2.组织水肿
淤血
肺淤血
慢性肺淤血
多见于左心衰竭
机制
左心腔内压力升高→肺V回流受阻→肺淤血
病理变化
肉眼
淤血的肺肿胀,体积↑,切面见粉红色泡沫状液体,晚期出现肺褐色硬化。
镜下
(1)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2)肺泡腔:水肿液、出血及巨噬细胞 (3)心力衰竭细胞出现 (4)淤血缺氧导致肺泡壁纤维组织增生,肺泡壁增厚。
临床表现
1) 气促、缺氧、呼吸困难
2) 端坐呼吸: 端坐的体位、减轻淤血
3) 粉红色泡沫痰
结局
长期慢性肺淤血→肺组织缺血乏氧→肺组织纤维增生→肺质地变硬,棕黄色,即肺褐色硬化。(长期肺淤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肺质地变硬,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肺组织呈棕褐色)
肝淤血
慢性肝淤血
多见于右心衰
病理变化
肉眼
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状似槟榔,称槟榔肝。
镜下
(1)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高度扩张淤血
(2)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3)小叶周边部肝C脂肪变性
临床表现
肝大、肝区压疼,肝功能下降
结局
长期慢性肝淤血→肝硬化
出血
概念
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自心腔、血管腔逸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出血。
类型
按血液逸出机制: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
按血液逸入部位分:内出血、外出血
按出血大小和范围:血肿、淤点、体腔积血
病理变化
内出血:体腔内:积血(血液、血凝块);组织内:血肿;皮肤、粘膜、浆膜:瘀点、瘀斑。
后果
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
漏出性出血:少→后果轻;多→重→休克 破裂性出血:快 超过循环血量 20-25%→出血性休克 重要器官者→致命,如心包出血 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肢体偏瘫 慢性出血→贫血
血栓形成
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条件与机制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血管内膜受损时,可引起凝血
血流状态改变
涡流形成
血小板进入边流
血流缓慢
内皮缺氧坏死,暴露胶原
静脉比动脉多见;下肢比上肢常见
血液凝固性增高
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增高。
过程
血管损伤 出血→神经反射 血管收缩→血小板的作用(初级血液凝固,可逆)→ 凝血系统启动(次级血液凝固,不可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 限制血凝块的大小
类型
白色血栓
部位
动脉内、心瓣膜和静脉血栓头部。
病理变化
肉眼
灰白色,表面粗糙,呈波纹状,质地坚实,与血管壁连接紧密。
镜下
血小板小梁:珊瑚状,伊红色;白细胞:小梁表面 ;少量纤维素网,红细胞:小梁间
混合血栓
好发部位
二尖瓣狭窄、房颤时在左心房的球形血栓、动脉瘤内。
形成过程
血小板小梁→漩涡→红细胞血栓
病理变化
肉眼
粗糙圆柱体;灰白与红褐色交替;与血管壁粘连;可脱落
镜下
珊瑚状,红色均质血小板小梁
小梁周围:白细胞黏附
小梁间:纤维蛋白网
红色血栓
形成过程
血栓尾部血栓继续增大,血管阻塞,血流停止,血液凝固。
病理变化
肉眼
暗红、湿润、具弹性(新鲜)干燥、易碎、无弹性(陈旧)
镜下
纤维素网,红细胞
透明血栓
好发部位
微循环小血管
特点
纤维素
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纤溶酶激活作用;机化、再通;钙化
影响
有利方面
1.止血作用 2.预防出血 3.防止炎症扩散
不利方面
1.阻塞血管
动脉
①不完全阻塞:缺血→萎缩
②完全阻塞:缺血性坏死(脑动脉→脑梗死;冠状动脉→心肌梗死)
静脉
若侧枝循环未建立,血栓形成易导致坏死
2.栓塞
血栓→栓子→栓塞→梗死、栓塞性脓肿
3.心瓣膜变形
瓣膜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
4.微循环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DIC)
栓塞
概念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堵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栓子运行的途径
与血流方向一致
类型
肺动脉栓塞
概念
右心或静脉系统内的血栓脱落,栓塞于肺动脉及其分支内。
栓子来源
95%来自下肢深部静脉(腘、股、髂V)
后果
取决于栓子大小、数目和心肺功能情况
体循环动脉栓塞
栓子来源
多来源于左心
栓塞部位
多见于脑(10%)、肾、脾和下肢(75%)
脂肪栓塞
多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少量脂肪栓塞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及小动脉,一般对机体影响不大; 大量而迅速的脂肪栓塞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空气栓塞
多发生于颈、胸部手术或外伤时静脉破裂后空气进入
羊水栓塞
发病急、发绀、呼吸困难、休克→死亡
其他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形成转移瘤→栓塞→癌坏死;寄生虫及虫卵栓塞;细菌栓子栓塞等
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
概念
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枝循环不能迅速建立,导致局部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原因
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壁受压;血管壁病变
条件
1.供血血管的类型(侧枝循环) 2.局部组织对缺血的敏感程度 3.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类型
1.贫血性梗死
镜下: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改变,组织结构隐约可见,细胞结构消失,周围充血、出血及炎症反应带。
2.出血性梗死
概念
由于梗死区内有明显出血,呈红色,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常见于肺和肠等器官,肉眼暗红色,又称红色梗死
形成条件
●除动脉血流中断外,常伴以下情况: ●严重静脉淤血:梗死前已有严重淤血 ●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如肺、肠 ●组织疏松:如肺和肠的组织疏松,且富有弹性
3.脓毒性梗死
由含有细菌的栓子栓塞引起
影响
取决于梗死灶大小、部位及有无细菌感染
结局
机化→形成疤痕 不能完全机化→纤维包裹、钙化 脑梗死液化→形成囊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