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十七集:世界都会长安
长安是一座辉煌壮美的国际都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长安,是世界精神和国际精神的滋养地。在这里,能看到数量最多的外国人,品尝到花样最多的异域食物,接触到种类最多的宗教信仰。这背后,是唐朝统治者推行的开放政策,也因此,长安才能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城市。
编辑于2022-08-09 16:46:52 广东第四十七集:世界都会长安
都城长安
陕西西安,古称长安,自西周在此建都以后,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定都于此,号称十三朝古都。
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汉长安城遗址:是目前在中国保存的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都城遗址。
隋唐长安城
公元581年,位高权重的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
长安城饱受战争破坏,规模狭小,凋残破败,官民杂处,
加上渭水南侵,城市排水系统毁坏。
大量抽取地下水,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杨坚决定,迁建新城。
大兴城
营建新城的具体工程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凯主持。
新都选址,最终选定了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麓这一大片开阔的风水宝地。
新都仅历时九个月,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郡公,这座新都就以大兴为名。
公元582年,隋文帝正是迁入大兴城。
到了唐代,长安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名字又变回了长安。这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隋唐长安城。
长安城规划和设计
总体结构
宫城
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包括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
皇城
皇城主要是朝廷的各种政府机构。
京城
京城,又称外郭城,则主要是居民住所所在的地方,以及东市和西市。
设计
长安城的设计,体现着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图式,太极殿正对着北极星,象征着天子上应天帝,受命治国。太极殿前承天门外的大街,被称为承天门街。
从承天门经过皇城的正门朱雀门,到外郭城的正门明德门,这条笔直的中轴线,也构成了一条国家礼仪的延长线。
一些礼制建筑,如太庙、太社,对称地分列两边,可以说长安在营造之初,是为了展示新王朝的正统性,而建设的宇宙之都、礼仪之都。
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
被四面外墙包围,且四墙壁相互垂直,形成一个矩形,建有防御性的哨楼或城垛。
城墙内,通常还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小矩形,街道都是南北向和东西向。
从空中鸟瞰,犹如一个巨大无朋的围棋盘。
象征着皇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的最先进的水平,也奠定了此后中国都城设计的基础。
隋唐长安的规模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规模巨大,总面积84平方公里。
明长城的6倍,同期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6倍,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的7倍。
大明宫
是唐高宗之后,大多数唐朝皇帝日常起居听政的地方,总面积320公顷,相当于3.5个北京故宫,气势宏伟壮阔。
建筑遗址保存于地面的有含元殿、翔鸾殿、栖凤阁、三清殿、太液池、大角观等。
长安城内,南北向街道共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其中连通城门的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其宽度大多在100米以上。
长安城的人口在当时达到了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供排水系统
唐都长安城,在城市建设上采取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供排水系统。
供水
宇文凯在建城时利用自然地理条件。
在城东修筑龙首渠,以引来浐[chǎn]水。
在城南,修筑永安渠,引入洨水入城。
隋朝
唐都在隋代的基础上继续扩建,长安城供水工程日臻完善。
排水
护城河不仅是军事防御,也成为城市排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可排泄城内污水, 又能兼蓄地面雨水。
长安城的街道,它是中间高、两边低,然后水就跑到道旁的街沟、壕沟中。
排水系统由渗坑和渗井,渗坑的水再排到小的排水沟,再排到大街旁边的排水沟,再流入城壕之内。
仿市制
唐初
纵横交错的街道将长安城的外郭城分为108个里坊和东、西两市,居民区就坐落于一个个的里坊之内。
各坊里,排列整饬规整,长安城的居民被严格限制在各个里坊之中。
每个里坊都设有里正,负责早晚依据鼓声启闭坊门。
违规夜行就会受到巡夜金吾的盘查。
长安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军管性质。
唐后
充分满足上百万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劳作、休闲娱乐之需。
里坊内建有旅馆、当铺、青楼等各种建筑,大大小小的寺院道观也散布其中。
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异常,集中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当。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唐都长安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城市功能。
开放政策
唐王朝的开放政策,长安城的经济非常繁荣。
长安城,成为当时东方世界中最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
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民百姓和四面八方的外国使臣商人等,西域商人长期居住长安。
丰富的香料和异域食物是那个繁荣时代的常见之物。
在长安,能看到数量最多的外国人,品尝到花样最多的异域食物,接触到种类最多的宗教信仰。
人口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规模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人口复杂
皇帝和他的百官所组成的中央政府
庞大的军队
京城本地的居民
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士人与商贾
来自周边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和形形色色的僧人、道士、传教士。
文化传播
长安文化昌盛,人文氛围极为浓烈,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文化的交融和包容
唐三彩:钴蓝是域外带到长安
马刻画,舞马表演
外国商人、胡僧、琵琶表演者,随处可见
胡族女子:胡旋舞、贩卖葡萄美酒
对宗教大包容
摩尼教、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等外来宗教,在这里都能被接受,佛教更是在这里得到了繁荣发展。
西安碑林保存了一块叫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石碑, 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汉字和叙利亚文双语写成,详尽记录了当时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如何通过波斯人在唐太宗年间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流传开来的情况。
西北清真大寺:宗教活动场所;大众公共活动空间
吸引日本
作为东方世界的文化中心,长安对东邻岛国日本的吸引力更是无与伦比,成千上万的日本人终生孜孜以求,渴望能够踏上中国的土地,能够到长安去。
把能到长安去留学、求法、观光,亲眼目睹大唐盛世的威仪,视为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日本至少曾派遣过19次遣唐使到中国
在《万叶集》中,他们被称为入唐使,其中有很多当时的日本名人。
外国的留学生、使团、僧人纷纷到中国来,可以在中国定居,娶妻、生子,结婚,长期居住这,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当官。
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十七年的遣唐使,回国后官拜宰相,在教育、文化、军事、法律、建筑、历法等方面,仿照大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这对日本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有两座著名的城市,即平城京和平安京,完全仿照了长安城的布局。公元710年起,平城京被作为日本首都。
以长安文化为核心的唐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东亚日本、朝鲜。
友谊之邦
公元641年,大唐公主文成公主即将踏上遥远的旅程,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嫁妆:布匹、纺织工具、农具、农作物种子、乐器、金银器具、绫罗绸缎等等,以及大量的图书典籍、天文历算、医方诊断疗法等。
陪嫁队伍:铁匠、瓦匠、木匠、农艺师、酿酒师、厨师等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
此后的长安,大量的吐蕃贵族子弟聚集在这里,对唐朝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他们希望给吐番社会带回新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