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根基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八年制循环系统整合课程PPT,循环系统调节整理,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此反射对血压的调节具有双向作用,是一种负反馈调节。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缓冲动脉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编辑于2022-09-19 19:36:54 广东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三正”作用 -正性变时 -正性变力 -正性变传导
脊髓T1~T5测交神经元→ 星状神经节、颈神经节→心交感神经丛→去甲肾上腺素(NE)→心内膜细胞β1受体→ (β受体阻断剂如普纳洛尔,对心率(右)影响小,对心收缩力(左)影响大)
左右心交感神经作用不同:右交感影响心率;左交感影响收缩力
心迷走神经:“三负”作用 -负性变时 -负性变力 -负性变传导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心脏迷走神经从→心内神经节→乙酰胆碱(Ach)→心肌细胞膜M2受体→ (M受体阻断剂如阿托品,对心率影响大,对心肌收缩力影响小 副交感紧张性随年龄下降,作用在青年人身上明显)
左右迷走神经作用不同:左右对收缩力影响均小; 轻度刺激迷走→窦房结节律↓ 强烈刺激迷走→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室性逸搏
心交感神经与心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对比
血管的神经支配
交感缩血管神经
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共存递质:神经肽γ,具有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受体(主):血管收缩(结合能力强)←酚妥拉明 •β2受体:血管舒张(结合能力弱)←心得安 所以兴奋→血管收缩
分布:•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支配 •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
密度:•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大动脉>静脉
意义
•收缩血管:起紧张性作用,调节血管(主要是小动脉)的阻力和压力 -直接效应:>小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上升→血压上升 -继发效应:>小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减少→循环血量增多 >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增多→心输出量增多 •有紧张性活动(1~3次/秒)
交感舒血管神经
起源:皮质运动区
递质:乙酰胆碱(Ach)
受体:M型受体
分布:骨骼肌微动脉
意义:不参与血压调节,与情绪反应、防御以及运动初期骨骼肌血流量增加有关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分布:软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外生殖器
意义:不参与血压调节;舒张局部血管,对总外周阻力影响不大。
舒血管自主神经
递质:乙酰胆碱(Ach)
受体:M←阿托品
特点:无紧张性活动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递质:P物质或组胺
特点:轴突反射
血管的神经支配对比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压力感受反应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不能直接感受血压,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反射效应: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中枢整合→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回降
生理意义:该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主要作用是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容量等发生突然变化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其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防止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
反射特点
主要调节动脉血压,对呼吸无明显作用
主要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
该反射主要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而不是降压,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无降压作用。
容量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左心房容量感受器-肺静脉和左心房交界处 •右心房容量感受器-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
生理作用:
心交感传入反射
感受器:心室表面的交感传入神经末梢
机械刺激:心室扩张 化学刺激:缓激肽、H2O2、腺苷等
生理效应:-心交感增强,血压升高:正反馈调节 -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化学感受性反射 •慢性心衰、高血压病时加重病情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化学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颈动脉体:颈总动脉分叉处 -主动脉体:主动脉弓
直接刺激:Po2/PH↓、Pco2↑ 间接刺激:血压→血液流速
传入神经:窦神经、迷走神经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两者均属于儿茶酚胺。血液循环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其中肾上腺素约占80%去甲肾上腺素约占20%。
总 肾上腺素(E,Ad):强心 去甲肾上腺素(NE,NA):升压
注意: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减慢的原因-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 缩,动脉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 性反射活动加强,由于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 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 应,故心率减慢。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是人体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转换过程: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在肾近球细胞合成的肾素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在氨基肽酶的作用下依次酶解为血管紧张素III、血管紧张素IV。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血流灌注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交感神经兴奋→人球小动脉感受器兴奋、致密斑兴奋→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肾素增多→使血管紧张素转换为I→II→III→IV→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多→血容量增加、保Na+排K+。
血管紧张素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Ⅰ一般无生理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最强,血管紧张素Ⅲ的作用仅为血管紧张素Ⅱ的10%~20%;管紧张素Ⅳ的作用与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或相反。
血管升压素(VP)
也称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激素。
(1)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通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血管升压素在神经垂体的释放。当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时,则通过容量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反射性促进血管升压素释放。 (2)血管升压素生理水平的升高,可增强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有助于水的重吸收,产生抗利尿作用,调节细胞外液量。但在失血、失水、禁水等情况下,由于血管升压素大量释放入血,不仅继续调节体液渗透压,维持血容量,而且还可促进血管收缩,对恢复动脉血压的稳态起到重要的作用。
血管内皮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并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
(1)血管内皮合成的舒血管物质 主要由NO和前列环素PGI2
A. 一氧化氮 也称内皮舒张因子,其前体为L-精氨酸,在 NO合酶作用下生成。NO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的鸟苷酸环化酶,升高 cGMP,降低游离Ca2+浓度,使血管舒张。许多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可引起 NO 生成和释放。P物质、5-羟色胺、ATP、乙酰胆碱可通过激动相应受体促进 NO的生成和释放;有些缩血管物质(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紧张素Ⅱ)也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 吸入NO→肺血管平滑肌松弛→治疗肺动脉高血压
B. 前列环素(PGI2) 也称前列腺素I2(PGI2),可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由前列环素合成酶催化生成。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可使内皮释放 PGI2,引起血管舒张。
(2)血管内皮合成的缩血管物质 内皮素(ET)是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肽,具有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效应;可促进细胞增殖与肥大;并参与心血管细胞的凋亡、分化、表型转化等多种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