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杨绛传》读书笔记——民国才女一生的脉络整理
作者罗银胜阅览了杨绛先生口述的大量一手资料,四易其稿,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她的百年人生,主要包括她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 杨绛先生身上的坚韧和智慧,透过文字的叙写,给后来者前行的指引和力量。
编辑于2022-09-20 09:01:33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杨绛传》读书笔记——民国才女一生的脉络整理
1. 杨绛的家世背景
1.1. 父亲——杨荫杭
清末民初知名知识分子
胡适的老师
曾任江苏省、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一辞官后做了律师
先后就读于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为人耿直刚介
军阀张勋入京,拒绝登报欢迎
学生闹事,挺身而出,承担了与己无关的责任
1.2. 母亲一唐须荌
知识女性,曾就读于上海务本女中
夫妻二人感情甚笃,无话不谈
而且杨绛说在她的记忆当中,她从来没有听到,她父母吵过一次架。其实我们从家庭生活的基本感受来说,说夫妻一辈子不吵架,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但是她说的是“我没有听到我的父母吵过一次架”,这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杨荫杭和唐须荌之间,他们两个人在孩子面前,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和睦的、融洽的、相爱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
1.3. 父亲的教育理念
抓大放小
润物细无声
她的父亲总是把杨绛特别喜欢读的一些诗词小说,默默地放在杨绛的书桌上,过了一段时间,只要发现杨绛没有读,他就把它默默地拿走。其实对杨绛这样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子来说,就父亲的这么一个默默的举动,其实就是告诉你,给你的书,你就好好抓紧时间读了,你要不读我就把它拿走了。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杨绛从小是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民主的、平等的、有爱的、充满着和谐氛围的一种新式的家庭当中。那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而且尤其杨绛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一路都是名校读过来,所以有这样的一个人生开端,杨绛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2. 杨绛与钱钟书的琴瑟和谐
2.1. 清华园初识
杨绛眼中的钱钟书:浑身儒雅气质
那是1932年的春天。当时的杨绛是作为东吴大学的学生,在清华大学借读,那天她和她的一个好朋友一块儿,要去看这位好朋友的表哥,这位表哥就是钱锺书。杨绛第一眼看到的钱锺书是什么样呢?只见钱锺书穿着一个青布大褂,然后脚穿一双毛边的布底鞋,戴着一副老式的圆眼镜,浑身儒雅气质。
钱钟书眼中的杨绛:似刚打开的蔷薇花瓣
钱锺书后来写了一首诗,诗的大意就是,我第一眼看到她,我就双眼迷醉,她那张脸白里透粉,就像刚刚打开的蔷薇花瓣。当然这只是一个诗的大意、诗的前半部分。两人彼此一看,印象非常好。
在钱钟书的鼓励下,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
2.2. 婚后共同留学海外
钱钟书考取牛津大学官费留学名额
杨绛选择在牛津大学旁听自己喜欢的课,在图书馆尽情阅读
2.3. 深情守护
杨绛守护钱钟书的淘气与痴气
说他痴,首先他是痴书,就是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书痴,任何情况下,有书读就可以了。在实在没有书读的时候,一本《韦氏大词典》,他都可以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是一个典型的书痴。
那说到钱锺书的淘气,书中讲到这样一些细节,大家想象一个大学问家,很有意思,在杨绛睡觉的时候,他会拿毛笔,在她的脸上画猫猫脸。因为杨绛的皮肤很薄,画完之后,那墨都吃到皮肤里头去了,所以要把脸洗干净的时候,皮肤差点都洗破了。很淘气。
钱钟书遭遇不公,杨绛舍命守护,遭批判、被游街
为成全钱钟书创作《围城》,杨绛甘为“灶下婢”
3. 杨绛的性格
3.1. 刚强风骨
日据时期,车上对峙日本兵
书中提到了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日本占领上海期间,当时杨绛先生和钱锺书一块儿,从欧洲留学回到上海,在法租界里住了下来,和钱家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当时她为了谋生,去一个小学要代课,她去这个学校,是要坐公交车过去,当时日本人对公交车,是要随时停车检查的,而日本人来到车上,全体的中国乘客必须立刻起立
有一天,日本人上车了,杨绛当时起身稍微晚了那么一丁点,日本人直接走过来,用手指抵住她的下巴颏。您想一下,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侵略者,用手指对一个女性的下巴,往上顶一下,这个动作是极具侮辱和挑衅性的。当时杨绛先生非常愤怒,脱口而出,“岂有此理!”当时全车安静,大家都吓坏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面对的是荷枪实弹的侵略者。大家也都知道,挑衅日本人,她的后果是什么,所以当时全车非常安静。显然杨绛的反应,也出乎这个日本兵的意料之外,他当时也震住了,他就这么直直地盯着杨绛,杨绛的目光毫不回避地直视前方,就这么双方对峙,最后日本兵转身,下车走了。这时候全车的中国人,才松了一口气。
3.2. 沉着冷静、充满智慧
险走日本司令部,坦然读诗
3.3. 善利万物之从容
接受不可抗的命运:下放农村,泰然处之,不做无谓的较真
努力改变能改变的:被分配打扫厕所,自制工具,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助人渡劫:给想轻生的同事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身正心正
3.4. 身正心正
做人如坐船,坐直身体,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骛,风浪莫可奈何
4. 杨绛的才华
4.1. 散文家
师从朱自清,得到朱自清的大加赞赏
著有散文集:《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干校六记》
4.2. 小说家
短篇小说代表作:《事业》《玉人》《大笑话》
长篇小说代表作:《洗澡》《洗澡之后》
4.3. 翻译家
翻译法译本西班牙小说《小癞子》
翻译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
47岁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
4.4. 戏剧家
戏剧代表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5. 杨绛现实的最后三十年
5.1. 短暂的岁月静好
-1978年,一家人终于安顿下来,夫妻二人静静做学问
5.2. 无情病魔
1994年,钱钟书重病,住院四年,杨绛寸步不离
5.3. “我们仨”散了
1997年,女儿钱媛病逝
她扶着我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见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下了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
1998年,钱钟书去世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我在空中打转,眩晕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5.4. 杨绛一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翻译柏拉图著作《斐多》,借翻译逃避悲伤,渗透对生死的思考
将钱钟书的大量读书笔记整理出版
93岁创作散文集《我们仨》,回忆“我们仨”的黄金岁月
97岁创作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探讨人活着的意义
103岁写下小说《洗澡之后》
将稿费捐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助贫困学子成就梦想
5.5. 先生走好
2016年,杨绛离世,与挚爱团聚,享年105岁
6. 现实的心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是丈夫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尽管自己有着巨大的才情,却长期甘于做钱锺书背后的“灶下婢 ”。
她为人处世平和、善良、低调,做学问勤奋不懈,终生淡泊名利。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影响所及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
她面对战火、疾病、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正能量;她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保持着平静、淡然、知足,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
作者罗银胜阅览了杨绛先生口述的大量一手资料,四易其稿,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她的百年人生,主要包括她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
杨绛先生身上的坚韧和智慧,透过文字的叙写,给后来者前行的指引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