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女性生理概述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生理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月经及其临床表现、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其他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等。
血清蛋白质检查: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检查;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前清蛋白测定;血清酶学检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
XY合子发育为男性
XX合子发育为女性
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
儿童期
出生4周至12岁
青春期
10~19岁
第一性征变化
卵巢增大,发育分泌雌激素
阴阜隆起,大小阴唇肥厚有色素沉着
阴道长度宽度增加
子宫增大,子宫体和子宫颈比例变为2:1
输卵管变粗,弯曲度减小,出现皱襞与纤毛
卵巢增大
第二性征变化
乳房发育
阴毛,腋毛分布增多
乳房萌发
第二性征最初特征
10岁开始发育,经过3.5年时间发育成熟
肾上腺功能初现
阴毛,腋毛生长
提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激素轴功能近趋完善
生长加速
平均每年生长9cm
月经初潮
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
青春期重要标志
多在13~14岁
性成熟期
18岁开始,历时约30年
绝经过渡期
指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
开始衰退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
潮热、出汗、失眠、烦躁、抑郁
绝经后期
卵巢功能完全衰退
雌激素水平低落
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退化
骨代谢异常而引起骨质疏松
月经及其临床表现
定义
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特征
暗红色
血不凝
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
定义:出血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
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经期
每次月经持续时间
一般2–8天,平均4–6天
经量
每次月经的总失血量
正常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功能
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
分泌女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卵泡发育及排卵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发育和成熟
始基细胞——窦前细胞——窦状细胞——优势卵泡——成熟卵泡
排卵期
成熟卵泡向卵巢表面移行向外突出,接近卵巢表面破裂出现排卵
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之前14d左右
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黄体形成及退化
受精
黄体增大,在hCG作用下转变为妊娠黄体,至妊娠三个月末退化
未受精
排卵后黄体9-10天开始萎缩变小,功能逐渐衰退,形成白体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及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
高峰
排卵前
7-8d黄体成熟期
生理功能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敏感性
子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稀薄
增加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分化,成熟
水钠潴留
促进乳腺增生
参与下丘脑,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
孕激素
7-8d黄体成熟期
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敏感性
子宫颈口闭合,黏液变粘稠
抑制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促进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水钠排泄
促进乳腺发育
雄激素
卵巢分泌少量睾酮
阴蒂,阴唇和阴阜发育
其他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增殖期
月经周期第5~14天
对应卵泡期
雌激素影响
内膜生长变厚
分泌期
月经周期第12~28天
对应黄体期
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子宫内膜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厚
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1~4天
雌、孕激素骤然下降
坏死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剥落,与血液一起排出
月经来潮
宫颈黏液周期性变化
排卵期
宫颈黏液稀薄,量多且透明
牙齿植物叶状结晶
排卵后
孕激素影响
椭圆体
输卵管周期性变化
促进输卵管发育
促进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
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
减低细胞分泌黏液的功能
抑制输卵管的节律性收缩
阴道黏膜周期性变化
卵泡期
阴道上皮底层细胞增生
黄体期
阴道上皮细胞大量脱落
月经周期的调节
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激素及其功能
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垂体分泌的调节激素及其功能
促性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催乳素
促进乳汁合成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调节
负反馈
雌激素水平增高,抑制下丘脑GnRH分泌,垂体FSH分泌减少
正反馈
成熟卵泡分泌雌激素达200pg/ml并持续48h以上,形成FSH和LH峰
排卵后雌激素孕激素达第二个高峰
负反馈作用
LH和FSH分泌减少,月经来潮
雌激素孕激素解除负反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