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这是一篇关于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途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保教知识与能力提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幼儿思维发展、幼儿情绪情感发展、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等。
这是一篇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课程概论、课程表现形式、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开发与建设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幼儿社会教育
发展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叶
1904清政府出台我国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法章程》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出版《幼儿园工作规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今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途径
目标
指南
人际交往
愿意与人交往
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有自尊自尊自信的表现
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纲要
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理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怕困难,有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幼儿社会目标制定依据
根据《指南》和《纲要》为依据
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以一定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幼儿社会教育学科发展为依据
方法
讲解法
榜样示范法
情境讨论法
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价值澄清法
移情训练法
角色扮演法
途径
在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开展的正规社会性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社会性教育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社会性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中提高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成效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自我的内涵
自我认识
发展的年龄特征
0—1岁区分客体,他人与自我,主体的我产生
1—2幼儿出现自我命名,从他人那里学会用自己的名字
2—3岁从第二,第三人称转向使用第一人称“我”,标志自我意识的产生——点红实验
4—5岁能用简单言语表述自己的心理状态
自我情感体验
自我控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自制力
发展关键期:3—4岁 6—7岁
自觉性
发展呈波浪式
坚持性
发展关键期:6—7岁
自我延迟满足
年龄特征
2岁萌芽
3—5岁发展关键期
4—5岁发展迅速
情绪控制性发展关键期
6—7岁
独立性发展关键期
3—4岁 7—8岁
动机控制发展的关键期:3—5岁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概念
亲子交往
同伴交往
功能
有助于幼儿社交技巧的获得
有助于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
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情绪,创造性,主动性
发展特征
0—3岁
客体中心阶段(0—6月)
简单交往阶段(6个月之后)
互补性交往阶段(1岁以后)
3—6岁p72
小班(3—4岁)
自我中心阶段,喜欢平行游戏或独自玩耍,不会主动发出加入游戏或活动的请求
喜欢和熟悉的人交往,交往较被动,不会主动与人打招呼
交往过程出现问题不会用言语解决,常用动作解决,容易产生独霸和争抢玩具的现象
中班(4—5岁)
喜欢从事结伙,合作的游戏
开始尝试与喜欢的人交往,能主动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交往中大多能与同伴互助合作分享
交往技巧欠缺,遇到问题往往会退缩出现攻击性行为或告状,寻求成人帮助
大班(5—6)岁
有固定的玩伴,喜欢与同性别玩伴玩
能主动发起或加入同伴的游戏的活动
参与的基本是有规则,有组织,有分工,有“小组领袖”的共同活动和合作游戏
师幼交往
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
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训练
行为训练法
观察学习,模仿,参与游戏
认知训练法
讲解,游戏
情感训练法
移情,情感体验,情感追忆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概念:指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合分谦同助)等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诚实,爱护环境和物品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p99
合作
为儿童创设同伴合作交往的机会
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助人
增强幼儿互助意识
教会幼儿助人的行为方式
环境创设(物质,精神)
榜样示范
成人/同伴/文学作品
机会提供
方法掌握
移情
分工合作
正面强化
奖励(口头,表情,动作,印章)
攻击性行为
类型
直接攻击(言语,动作)
间接攻击
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引导策略
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帮助幼儿合理宣泄情绪,用积极性为代替攻击性行为
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冲突的技能和策略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
社会认知的内容
人际关系
父母长辈/同伴/师生关系
社会环境
家庭/幼儿园/社会机构/家乡,国家,民族
社会角色
社会规则
社会重大事件
基本要求
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鼓励幼儿与材料,环境积极互动
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的生成途径
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
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
引导幼儿充分观察认知对象
组织幼儿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
引导幼儿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幼儿归属感的发展与教育
幼儿归属感概念
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分为对人(个人和群体)对事业,自然的归属感
主要包括集体/民族/国家归属感
幼儿归属感年龄特征
幼儿归属感发展具有层级性
由近到远
由小到大
由个体到群体
由熟悉到陌生
~具有年龄特点
小班
对家庭依恋,亲近信赖长辈
美国约翰•鲍尔比
焦虑—回避型依恋(无依恋)
安全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依恋
紊乱型
中班
对幼儿园和集体,家乡的归属感
大班
对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
培养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师策略
鼓励交往和互动,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通过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
通过日常竞赛性活动激发集体荣誉感
通过专门性活动和渗透性活动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家庭策略
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断奶期”
帮助建立对于幼儿园的积极情感
培养孩子对于家人和家族的归属感
培养孩子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
主体性/融合性(多活动有机融合,个体与集体教育融合)/差异性/活动内化原则
活动形式
集体教学/分组/户外/区角活动形式
幼儿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