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脏腑
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该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祖先独特、智慧的发现,区别于现代..
编辑于2022-09-26 20:52:12 广东第二章:脏腑
概述
概念
内脏及其功能的总称
内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相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宫。因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不同于一般的脏腑。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储藏气·血·精·津液·神的器官,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心
心的经脉下络于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
主血脉
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藏神
指心为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
与五窍、五液的关系
开窍于舌
在液为汗
肺
肺的经脉下络于大肠
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肺有主宰一身之气的生成、出入与代谢的功能。
主宣发和肃降
是指肺气的运动具有向上、向外宣发和向下、向内肃降的双向作用。
肺主宜发
一是通过宣发作用将体内代谢过的气体呼出体外
二是将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之气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三是宣发卫气,以发挥其温分肉和司腠理开合的作用。
肺主肃降
一是通过肺的下降作用,吸人自然界清气
二是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排出体外
三是保持呼吸道的清洁。肺居上焦,以清肃下降为顺
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是指肺与皮毛不论在生理或是病理方面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与五窍、五液的关系
开窍于鼻
在液为涕
脾
脾的经脉下络于胃
生理功能
主运化
指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指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
主统血
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主肌肉四肢
指脾可为肌肉四肢提供营养指脾可为肌肉四肢提供营养
与五窍、五液的关系
开窍于口
在液为涎
肝
肝的经脉下络于胆
生理功能
藏血
指肝有储藏血液及调节血量的功能。
主疏泻
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的作用。
(1)协调脾胃运化:肝气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2)调畅气血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到气机的调畅,而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3)调控精神活动:动物的精神活动,除“心藏神”外,与肝气有密切关系。肝疏泄功能正常,也是保持精神活动正常的必要条件。
(4)通调水液代谢:肝气疏泄还包括疏利三焦,通调水液升降通路的作用。
主筋
是指肝有为筋提供营养,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作用。
与五窍、五液的关系
开窍于目
在液为泪
肾
肾的经脉下络于膀胱
生理功能
藏精
是指精的产生、储藏及转输均由肾所主。
主命门之火
命门,即生命之根本的意思;火,指功能。命门之火,一般称元阳或肾阳(真阳),也藏之于肾。它既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机体热能的来源。
主水
指肾在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
主纳气
指肾有摄纳呼吸之气,协助肺司呼吸的功能。
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有主管骨骼代谢,滋生和充养骨髓、脊髓及大脑的功能。
与五窍、五液的关系
开窍于耳,司二阴
在液为唾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的总称
共同的生理功能是转化水谷,具有泄而不藏的特点
胆
胆的主要功能是储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脾胃的运化。胆储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的产生、储藏和排泄均受肝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胃
胃的主要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谷。
由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在胃中可以转化为气血,而机体各脏腑组织都需要脾胃所运化气血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此常常将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
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即小肠接受由胃传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以分别清浊。清者为
大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即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水谷残渣或浊物,经过吸收其中的多余水液,最后燥化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
膀胱的主要功能为储存和排泄尿液。膀胱的主要功能为储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从部位上来说,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等脏),脘腹部相当于中焦(包括脾、胃等脏腑),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
上焦的功能是司呼吸,主血脉,将水谷精气敷布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并通调膝理。甲焦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通过肺脉化生营血。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后的水液排泄于外)(上焦的功能是司呼吸,主血脉,将水谷精气敷布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并通调膝理。甲焦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通过肺脉化生营血。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后的水液排泄于外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肺主气,二脏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血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而气只有贯注于血脉中,靠血的运载才能到达周身
心与脾
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脾为心血的生化之源,若脾气充足,血液生化有源,则心血充盈;而血行于脉中,虽靠心气的推动,但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才不致溢出脉外。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脾为心血的生化之源,若脾气充足,血液生化有源,则心血充盈;而血行于脉中,虽靠心气的推动,但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才不致溢出脉外。
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肝藏血和心藏神、肝主疏泄两个方面。首先,心主血,肝藏血,二者相互配合而起到推动血液循环及调节血量的作用。因此,心、肝之阴血不足,可互为影响。
心与肾
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互化
心位于上焦,其性属火、属阳;肾位于下焦,其性属水、属阴;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滋养、相互制约的关系。心位于上焦,其性属火、属阳;肾位于下焦,其性属水、属阴;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滋养、相互制约的关系。
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在气的生成方面,肺主气,脾主运化,同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存在着益气与主气的关系。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肝以升发为顺,肺以肃降为常。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二者协调,则机体气机升降运行畅通无阻。)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肝以升发为顺,肺以肃降为常。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二者协调,则机体气机升降运行畅通无阻。)
肺与肾
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保持正常呼吸两个方面。
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宣降,肾主膀胱气化并司膀胱的开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保持正常呼吸两个方面。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宣降,肾主膀胱气化并司膀胱的开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
在呼吸方面,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二者协同配合以完成机体的气体交换。在呼吸方面,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二者协同配合以完成机体的气体交换。
肝与脾
主要是疏泄和运化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肝气的疏泄与脾胃之气的升降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是疏泄和运化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肝气的疏泄与脾胃之气的升降有着密切关系。
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肾精和肝血相互滋生方面。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的不断补充,即精能生血,血能化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肝、肾二脏往往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主要表现在肾精和肝血相互滋生方面。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的不断补充,即精能生血,血能化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肝、肾二脏往往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脾与肾
主要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腑与腑的关系
传化物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