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学习的动力。
编辑于2022-09-29 19:48:06 湖南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学习的动力。
这是一篇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思维导图,阐述了课程理念,本课目标,本课内容和教师实施的建议及实施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质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在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
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清)分别产生的背景,举荐方式,内容概述,作用及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学习的动力。
这是一篇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思维导图,阐述了课程理念,本课目标,本课内容和教师实施的建议及实施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质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在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
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清)分别产生的背景,举荐方式,内容概述,作用及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
人物介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学理念的奠基人。 孔子开创了私学之风,其创办的私学也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学校,编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中心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权利的局面 其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合一,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主张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主张“学而优则仕”,但是强调道德教育,认为当官从政要以德为先,以“仁、礼”为中心 其一系列教育主张及教学方法对当今教育仍有启示作用
助记:从孔子的地位、著作、教学方针、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政治理念、教师要求、影响进行展开介绍
教育思想即教学实践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而且从政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孔子的论道德教育相结合),包括多方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育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把读书跟做官联系在一起,做官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动力,也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学习的动力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春秋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指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打破了贵族的教育特权和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的办学方针贯彻这一办学方针,指导着孔子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意义:作为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把受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 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的促进作用
教育内容
六艺为教学内容
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内容基础,
包含两大部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六艺”为科目,教材是孔子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最重要的事诗书礼乐四种
特点:偏重社会人事,教材属于社会历史伦理方面的知识,注重现实人事,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居次要地位,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评价:孔子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内容,这是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但他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造成了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人差异的矛盾。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这一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利于促进各种人才的发展
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总结了训练学生思考的方法。“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具体知识,返约是对具体事物分析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基本原理和方法。“叩其两端”是指从事物正反两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合乎辩证法
学思行结合
由学而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手段和途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不宜偏废,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助于深入认识、“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最终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教育作用
庶富教(主要是在说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立国治国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庶富教 庶是指劳动力、富是指人民要也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是指人人都应该受教育;认为庶、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主要是指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孔子认为人们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但是人们之所以在成长中有了千差万别的影响,是由于受到了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认为教育可以教化人的习性,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地位,承认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强调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还要重视居住环境和社会交往的选择。“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也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
论道德教育
目的
培养从政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以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六种道德品质:仁、知、信、直、勇、刚
内容
以“仁、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道德形式、仁是道德规范,礼是仁的具体表现,仁是礼的内容。
仁是道德的内在情感准则,是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和关爱。“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仁实行的最重要的两项是“恕”和“忠”,从“仁”出发,强调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主要是推己及人的逻辑路线,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启发人们内在的道德修养
礼是道德的外在行为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为精神指导,从“礼”出发,强调人必须接受外在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是一条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
原则和方法
提出“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又要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能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要为社会尽义务
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
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重视行,即重视道德实践
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自省也”内省是对自己日常做的是自觉进行反思
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认为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论教师的品格
学而不厌
是教人的前提,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学习修养,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生好学乐学
诲人不倦
教师要有耐心,要用说服的态度去教育学生,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温故知新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知识和历史经验,也要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既要注意继承,也要注意创新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爱护学生
孔子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提倡客观公正的对待学生,不仅要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教学相长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师生经常共同切磋学问
影响/启示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提出教育对社会和对个人的作用,强调教育的作用
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认为人人都可受教育,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为政治改革准备了条件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订了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总结教育经验,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重视道德教育,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全面的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