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治疗学 第七章 第七节 痹症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这是一篇关于实验针灸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经脉穴位现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入、概念、一、循经感传二、循经皮肤病等。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ppt课件 “温病是外感热病中的一大类别,是感受四时不同 温邪(包括温热与湿热病邪)引起的以急性发热,热象 显著,易化燥伤阴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 总称。 2021/4/30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2 二、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一)范围 1、指独立的疾病。 2、指证候名称。 3、多种温热病的总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七节 痹症
概念
痹证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基本病机
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临床表现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
分型
行痹(风痹)
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疏经活络,痛痹止痛。取局部穴为主。
主穴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臑俞
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
腕部:阿是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阿是穴、大杼、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阿是穴、环跳、居髎、秩边、髀关
膝部:阿是穴、血海、梁丘、膝眼、阳陵泉
踝部:阿是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配穴
行痹—膈腧、血海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
注:另可根据痹痛部位循经远部取穴
方义
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痹痛遂解,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操作
毫针常规刺,病在筋骨可深刺,可用电针。风寒湿痹可加用灸法,热痹局部可点刺出血。
分类
痛痹:针刺按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原则,宜少针、深刺久留,多用艾灸。
行痹: 刺法按实则泻之,热则疾之的原则,浅刺泻针或泻血。实症宜针不灸,热甚可刺络泻血, 虚症宜针灸并施
着痹:宜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并可在患部用梅花针点刺或艾灸。
热痹:热邪不甚,可用泻法;热甚需配用泻血法,不宜用艾灸。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
用皮肤针重叩脊柱两侧和关节疼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并拔罐
(2)穴位注射
以上主穴每次取2~3穴。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按语
1.针灸治疗痹症有较好的疗效,对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尤佳。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肿瘤等,以免延误病情。
3.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风寒湿邪的侵袭
文献摘录
1.《灵枢·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孔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2.《针灸大成·卷五》: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3.《神灸经纶·卷四》:臂腕五指疼痛,腕骨、支正......五痹,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膏肓、肩井、肩髃;上中下三部痹痛,足三里......膝风肿痛,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