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针灸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经脉穴位现象
这是一篇关于实验针灸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经脉穴位现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入、概念、一、循经感传二、循经皮肤病等。
编辑于2022-11-12 18:41:34 四川省这是一篇关于实验针灸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经脉穴位现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入、概念、一、循经感传二、循经皮肤病等。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ppt课件 “温病是外感热病中的一大类别,是感受四时不同 温邪(包括温热与湿热病邪)引起的以急性发热,热象 显著,易化燥伤阴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 总称。 2021/4/30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2 二、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一)范围 1、指独立的疾病。 2、指证候名称。 3、多种温热病的总称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实验针灸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经脉穴位现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入、概念、一、循经感传二、循经皮肤病等。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ppt课件 “温病是外感热病中的一大类别,是感受四时不同 温邪(包括温热与湿热病邪)引起的以急性发热,热象 显著,易化燥伤阴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 总称。 2021/4/30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2 二、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一)范围 1、指独立的疾病。 2、指证候名称。 3、多种温热病的总称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第一节 经脉穴位现象
导入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是针灸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
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经脉循行路线及穴位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皮肤血管神经反应、循经或穴位感觉异常、穴位组织色泽和形态异常等现象。
一、循经感传
概念: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会出现酸、胀、麻痛等“得气”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一)循经感传调查
1.检测方法:静卧®电极井穴®电刺激®麻胀感
2.分型标准
(1)按循经感传距离分型
根据感传超过关节的不同距离,将循经感传程度分为四型: 1.“-”型,表示感传不超过腕、踝关节 2.“+”型,表示感传超过腕、踝关节(刺激井穴)或超过肘、膝关节(刺激原穴),但不超过肩、髋关节者 3.“++”型,表示感传超过肩、髋关节,但不能达到经脉重点者 4.“+++”型,表示感传能贯通经脉全程者
(2)按循经感传程度分型
根据刺激穴位时出现循经感传传导的距离和经脉条数,将循经感传显著程度分为四型: 1.Ⅰ型显著型(原称敏感型):受试者有六条以上,经脉感传距离达到“+++”,其余经脉均达到 “++”的标准 2.Ⅱ型较显著型(原称较敏感型):受试者有两条以上,经脉感传距离达到“+++”,或三条经脉均达到“++”的标准 3.Ⅲ型稍显著型(原称稍敏感型):受试者有一条经脉,感传距离达到“++”,或两条经脉均达到“+”的标准 4.Ⅳ型不显著型(原称不敏感型):受试者只有一条经脉,感传距离达到“+”,其余经脉均为“-”的标准
3.分布特点
不显型>稍显型>较显性>显著性 (不包括后面发现的隐性感传)
(二)循经感传特征
1.感传路线
与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差异,表现为不及、超过、串行等,不同个体、不同经脉、不同线段常发生偏离。总的来说,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此外,循经感传有时还可以出现按十二经脉顺序衔接、流注和经脉间交会、交叉现象;感传路线还收到体位影响。
2.趋向病所
指针刺不经过病所(患区) 的经脉穴位时,感传路线沿穴位所属经脉路线循行,至病所附近,却偏离该经脉转向病所
3.感传感觉
多种多样,大多数为酸、胀、麻、痛为主;少数为流水感、蚁行感、冷热感
感觉的多样性常与刺激方法、部位、深度和受试者的个体差异
1.得气: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性感觉
2.刺激方式
(1)艾灸:温热感
(2)电刺激:麻感、触电感
(3)毫针:酸、胀、麻感
(4)指压:麻胀感
(5)手法:烧山火“热感”、透天凉“凉感”
3.刺激部位
(1)皮肤:痛感,定位明确无传导
(2)皮下肌肤:以胀感为主
(3)深部肌肉:酸、麻、重、胀的混合感觉,感觉传导明显
4.感传速度
感传速度:1-10cm/s
感传部位:前臂、小腿的传导速度比躯干、头面等部位快。传导经过肘、膝、肩、髋关节时出现速度减慢或停顿,传导存在潜伏期
刺激方法:手法运针>电针>指压>艾灸
刺激强度:在耐受范围,加大刺激强度或增加艾灸壮数可以增加传导速度
刺激温度:加热时速度加快,降温时速度减慢
5.感传宽度
一般为0.5-5cm或更宽。感传带中心感觉强烈清晰,边缘模糊。
四肢:较窄
躯干:较宽
有的人感传线有中心线与边缘线之分,中心线内感觉较强而清晰,边缘部分较宽,感觉则模糊
6.感传深度
肌肉丰厚感传线深,肌肉浅薄感传线较浅
躯干:进入体腔
头面:位于皮下
四肢:浅,位于皮下
7.感传方向
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
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
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感传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性的双向传导
回流:若针刺时间较长,尽管刺激并未停止,感传也自动向针刺穴位处回流,最后消失。
乏感传期:若针刺时间较长,尽管刺激并未停止,感传也自动向针刺穴位处回流,最后消失,而且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再刺激经穴,即使施以更强的刺激亦不会再引起感传,这种现象有人称为“乏感传期”。 加热可促使感传恢复
8.感传阻滞
(1)机械压迫
①感传路线上任何部位均可被阻断
②即效性,可多次重复施压
③有效压强500-1000g/mm2
④压迫针刺穴位近端感传增强,压迫远端感传消失
(2)局部降温
降温至21.16+0.4°C时感传开始被阻断,温度上升可恢复
(3)局部注射液体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或普鲁卡因
2-25s阻断,10-25min恢复
局部组织内压升高导致的压迫而不是药物的局麻作用
(4)触觉刺激
毛刷在局部皮肤刷10-15min可阻滞感传
9.感传效应
感传除了循体表经脉线传导外,还引起相关脏腑内脏效应
针刺内关
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显著增高等变化
针刺足三里
肠鸣音的显著改变,胃蠕动增强,胃电图的波幅增大
针刺合谷
传感到达胸部,哮喘患者哮鸣音迅即显著减少,甚而消失
针刺镇痛
当感传到达疼痛部位时,痛阈和耐痛阈均提高。传感阻滞,镇痛作用降低
10.相对稳定
(三)循经感传的影响因素
1.刺激方法与强度
一般认为针刺或电针刺激的感传出现率高于按压法。也有认为穴位药物注射法比电刺激法更易诱导出感传
循经感传与电刺激的强度和频率有关,强度过大或 过小都难以激发感传
在一定范国内,刺激强度越大,感传越强,行程越长,刺激过强则引起疼痛,甚至阻滞感传
强度固定时,低频刺激感传形成较快,高频刺激感传形成相对较慢
2.温度
气温较高时,感传出现率也较高,气温较低时则相反。26°C最易激发感传。提高室温,可使感传速度加快,距离延长;降低室温则相反
刺激穴位或在感传线上加温,也可使感传增强、速度加快、感传线延长;隆温时则相反,甚至出现感传阻滞。热水浴后或发热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感传出现率可显著提高。这些结果提示,感传有可能与能量代谢、某些酶化学反应有关
3.时间
季节:夏秋季感传出现率较冬春季为高,上、下午差别不明显。 月相:望日的感传出现率似乎比朔日高。 时辰:气血旺盛时辰感传的激发时间短,感传速度快;气血未盛时辰激发时问长,感传速度慢(胃经、肾经为例)
4.经脉穴位
刺激不同经脉、穴位,感传出现率也不同。上肢经脉的感传出现率比下肢高,手三阴经比手三阳经高。肺经、大肠经、心包经、心经和三焦经感传出现率较高,肾经、膀胱经较低。刺激井穴或原穴,感传出现率较高
5.个体差异
(1)体质
有研究发现,过敏疾病患者的循经感传出现率远较一般人群为高
(2)遗传
感传显著者下一代感传出现率较感传不显著者下一代感传出现率高
(3)情绪
广生思想负担时则不能引出感传,思想负担解除后则可引出感传
(4)健康状况
患者感传出现率高于健康人。循经感传也可在特定条件下以某种特殊形式反映出来,或因某些病理因素的影响而以某种病理反应的方式表现出来
(5)气功入静脉诱导
用气功诱导入静并按压井穴,可使一些原来无感传者出现感传,用此法可将人群中的感传出现率提高到85.89%
6.体位
(四)循经感传的激发与控制
把应用不同方法使循经感传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弱到强或促进气至病所等过程,统称为循经感传的激发与控制
有学者采用两种不同体位针刺伏免穴,同时记录循经感传的长度、宽度和强度。结果发现,屈膝情况下伏兔穴针感更强,研究者认为体位可以影响循经感传
1.针刺手法
有研究发现,采用反复轻微捻针伴以小幅度快速提插的手法激发感传,随着针刺(或激发)次数的增多,感传的出现率或显著程度均明显提高。应用推、按、循、打等手法还可明显提高气至病所率。
2.接力针刺
研究发现,对于短程感传,在其终止部位继续施加针刺刺激,常可使感传继续前进。多次进行上述接力刺激,感传循一条经脉全程传导所需的接力次数越来越少,最后仅刺激井穴,感传即可贯通全程。
3.循经加热
研究发现,在主要穴位循经加热刺激后,出现感传的穴位数量明显增多,感传路线明显加长温针灸和灸法亦可以激发循经感传
4.药物导入
药物循经导入皮肤可以激发感传。有报道指出,应用辅酶A和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药物也可使感传出现率显著提高。热水浴、提高室温、气功入静等方法也可激发感传
(五)循经感传机理分析
1.中枢兴奋扩散观点(中枢论)
这种观点认为,感传是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内的定向扩散,是“感在中枢,传在中枢”
2.外周动因激发观点(外周论)
这种观点认为,针刺穴位时,体表的神经感受装置可能被沿经传导的某种“动因”依次兴奋,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在主观上感觉到针感在外周循经传导,也就是说“传在体表,感在中枢”
3.外周-中枢统一观点
这个观点认为,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程,中枢则有循经的功能联系;在外周和中枢的协同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中枢的特定联系只不过是外周循经过程的反映。
(六)循经感传的临床应用
1.循经感传与疾病诊断
根据循经感传与疾病的规律性联系,可把循经感传用于疾病诊断
2.循经感传与针刺疗效
循经感传对临床疗效有明显的影响,“气至病所者效果显著”感传到达病所后,相应的临床症状大多得到改善
创造怡当的条件,优化刺激参数,可激发和控制循经感传,提高感传出现率、显著程度和气至病所率,使针灸临床诊断与治疗取得更好效果
二、循经皮肤病
定义
是指在病理状态下沿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看得见,摸得着——可见的经脉现象或显见的经脉)
种类
先天性循经皮肤病:各种痣、汗孔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
后夭性循经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
皮肤病损可出现于十四正经,其中以肾经最为多见,其次为大肠经、肺经、心经、小肠经、心包经和膀胱经,其他经则较少见
(一)表现特征
1.基本循经,相对稳定
2.单经出现,多经并发
3.宽窄不一,断续变异
4.内脏相关,伴发他症
(二)机理分析
循经皮肤病的形成与植物神经关系密切,也可能与局部的微循环和化学变化有关
三、循经皮肤血管神经反应
(一)定义
是指针刺穴位后,在一些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身上,针刺时常伴随感传皮肤出现一些机能反应,如红线、白线、红疹、皮下出血带、局部皮肤温度和血流的变化、肌电反应等。
(二)表现特征
1.症状
针刺穴位后,有少数人循经出现红线、白线或红疹、皮丘带和皮下出血带等现象
2.先兆症状
红线出现之前,感传经过的部位常伴有痒、凉、麻木、酸胀和疼痛等反应
3.分布特点
一般只出现在感传线上的某一段,很少通达全程
(三)机理分析
经初步研究,循经皮肤血管神经反应的机理与自主神经和血管功能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四、经脉穴位感觉异常
(一)定义
是指在病理状态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出现的异常感觉,如疼痛、麻木等,也有人称之为“循经性感觉病”
(一)循经感觉异常
1.感觉性质
循经性疼痛(最常见),多数以钝性轻痛或压痛为主,也可以是抽痛、灼痛,偶有患者疼痛难忍
2.分布特征
循经感觉异常分布于体表,呈线带状,宽度在0.3~3.0cm左右,当深入体腔时则范围增宽并趋于弥散。出现率最高的是膀胱经,其次是大肠经、督脉、胃经和胆经。
3.发作特征
一般每日发作一至数次,但也有日发10余次,或数日或数月才发作1次者
4.机理分析
来自内脏、躯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刺激,均可引起循经性感觉异常。有人认为是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基础的病理性反射,但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穴位感觉异常
1.穴位痛觉过敏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一定的穴位或某条经脉的多个穴位出现痛觉过敏现象,穴位处出现自发性疼痛或压痛点
2.知热感度变化
是指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六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
(三)牵涉痛
定义: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特征:部位取决于得病的器官,多发于病变器官同神经节段的皮节区(出现痛觉过敏)或肌节区(出现肌肉强直);牵涉痛多为可逆性疼痛,慢性病有伴发的结节组织增生、感觉过敏现象及血管病变(巷白、充血、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