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气血津液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气血津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血的概念、血的生成、血的生理功能、血的运行、血的病证等。
编辑于2022-10-15 22:10:36 广东第三章 气血津液
气
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动物生命体的物质
气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一种是气聚而成形之物
如机体的脏、腑、形、窍、血、津液等
另一种是呈弥散状态,难以直接察觉的无形之气
如机体的元气、宗气等。本章所讨论的气,主要是指这些呈弥散状态的气。
气的生成
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即先天之气,它藏之于肾,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为动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是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基本形式
升
气自下而上的运动
如:脾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肺
降
气自上而下的运动
如:胃将腐熟后的食物下传小肠为降
出
气由内向外的运动
如:肺呼出浊气
入
气由外向内的运动
如:肺吸入清气
一方面体现于血、津液的运行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
能够激发、推动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
指阳气能够生热,具有温煦机体脏腑组织器官以及血、津液等的作用
防御作用
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
另一方面还可祛邪外出
固摄作用
是固摄血液,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
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正常的分泌量和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是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气化作用
各种气的生成及其代谢,精、血、津液等的生成、输布、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等均属于气化的范畴
营养作用
指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具有的营养作用。
气的分类
元气
根源于肾
包括元阴、元阳(即肾阳、肾阳)之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它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呀,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
宗气
形成于肺 聚于胸中
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
另一方面体现于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
有助肺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营气
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
与血并行于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中的营养肺,聚于胸中,有助肺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营气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
由水谷之气所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
卫气生理功能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控膀理的开合及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血
血的概念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
血的生成
血主要含有营气和津液
其生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是血液的生化之源。胃是血液的生化之源。
②营气入于心脉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③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血的生理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
血还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运行
循行方式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己,流布全身。
影响血液运行
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一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气的固摄作用,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
脉道通畅无阻
血液的质量
病邪的影响
血的病证
1、血虚
血虚是指血量不足。失血引起血虚;久不愈,影响血液化生而引起血虚。
一是:由于某种因素所造成的
二是:久病血虚,如脾胃病日
主要表现: 面色苍白,唇舌指甲色淡无华,眩晕心悸、气短、疲倦无力,手足发麻或脉细等。
2、血瘀
指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如热邪灼伤脉络或外伤等,促使血液渗出脉外,停滞于体内或局部而言。因经络受到瘀血的阻滞。
方药:红花散跌打损伤丸
外用:红花油 白云南白药
主要表现:疼痛、肿胀、痛处不移,痛如针刺,得温暖不缓解,皮肤呈现紫斑,舌质紫暗或有瘀血点。;
3、出血
出血原因 颇多,凡外邪传里化热,热入血分,迫血妄动;肝胃郁热,热伤脉络,中气下陷,脾失统血;跌扑损伤等,均可出血。其主要表现为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或耳、目、肌肤等处出血。此外,还有女子月经过多或崩漏(人)等
津液
概念
津液是动物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分泌物
如胃液、肠液、关节液以及涕、泪、唾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由脾、胃、小肠、大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而生成。
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综合作用来完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将津液上输于肺。
肺接受脾转输来的津液,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将其输布全身,内注脏腑,外达皮毛,并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肾及膀胱。
肾对津液的输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推动着津液的生成、输布
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再次分别清浊,清者上输于肺而布散全身,浊者化为尿液下注膀胱,排出体外
此外,肝主疏泄,可使气机调畅,从而促进了津液的运行和输布;三焦,则是津液在体外。此外,肝主疏泄,可使气机调畅,从而促进了津液的运行和输布;三焦,则是津液在体内运行、输布的通道。
排泄
一是由肺宣发至体表皮毛的津液,被阳气蒸腾而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二是代谢后的水液,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三是在大肠排泄粪便时,带走部分津液。此外,肺在呼气时,也会带走部分津液(水分)。
津液的生理功能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的作用
一是随卫气的运行敷布于体表、皮肤、肌肉等组织间,起到润泽和温养皮肤、肌肉的作用
二是进入脉中,起到组成和补充血液的作用,
液的功能
一是注入经脉,随着血脉运行灌注于脏腑、骨髓、脊髓和脑髓,起到滋养内脏,充养骨髓、脊髓、脑髓的作用;
二是流注关节、五官等处,起到滑利关节、润泽孔窍的作用。液在目、口、鼻可转化为泪、唾、涎、涕等。
病理
伤津脱液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
一方面是指气,特别是水谷精微之气是化生血液的原料
另一方面是指气化作用是化生血液的动力,从摄入的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到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到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无一不是通过气化作用来完成的。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气能行血
血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
出现气虚、气滞,就会导致血行不利,甚至引起血瘀等证。
气能摄血
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而不致溢出脉外,全赖气对血的统摄。
气虚,气不摄血,则可引起各种出血之证。
血以载气
血为气母
气无形而动,必须附着于有形之血,才能行于脉中而不致散失。
若气不能依附于血,则将飘浮不定,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均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和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
气化不利,就会影响到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导致水液停留,出现痰饮、水肿等证。
气能摄津
指气有固摄津液以控制其排泄的作用。
若气虚不固,则引起多尿、多汗等津液流失的病证,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
津以载气
以载气津液为气的载体之一,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会涣散不定。
津液的丢失,必将引起气的耗损而致气虚之证。
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皆属阴 皆是以营养、滋润为主要功能的液体 来源相同 能互相渗化 津液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血的液体部分渗与脉外则为津液
出血过多,可引起耗血伤津
严重的伤津脱液,又可损及血液,引起津枯血燥
三者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于阳;血、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故属于阴。
皆生于中焦,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二者之间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气阳 血阴
气行血行
散之成气 聚之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