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与吸收
消化的概念为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编辑于2022-10-17 08:33:56 江苏省消化和吸收
概述
消化系统
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的肌性通道
消化腺:由散在于消化道管壁内的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肝脏,胰腺(很重要))组成
作用:消化食物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舒缩缓慢
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兴奋性低,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程长,而且变异性很大
2.自律性
消化道平滑肌离体后,置于适宜环境,仍有自动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但节律较慢且不规律
3.紧张性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平滑肌的紧张性
作用
使消化道内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有助于消化液向食物中渗透
使消化道各部分能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
4.伸展性大
作用:使消化道容纳大量食物而不发生明显的压力升高
5.对不同的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机械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不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1.特点
1.消化道平滑肌静息电位绝对值较低
2.消化道平滑肌静息电位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
2.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和生电性钠泵活动所导致
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1.定义: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因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
2.特点:由于慢波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认为动作电位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所以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3.起源:起源于环形肌和纵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ICC),它能启动节律性电活动,被认为是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其产生不依赖于神经,是肌源性的
4.产生机制:慢波的产生机制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波动性活动有关
注:钠泵的波动性活动产生超极化电位,但最后的目的是产生去极化电位
证明: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胃肠平滑肌的慢波消失
3.动作电位
1.过程:消化道平滑肌在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后,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便会爆发动作电位(慢波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动作电位可自发产生)
特点:动作电位时程很短,因此又称快波,峰电位上升慢,时程较长,幅值较低
4.慢波,动作电位和平滑肌收缩关系归纳:慢波本身不能引起平滑肌的收缩,它主要反应平滑肌的周期电活动变化,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决定平滑肌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再引起平滑肌的收缩,每个慢波电位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数目越多,收缩力就越强。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总量每天6~8升
消化液组成:各种有机物(消化酶黏液蛋白和抗体),离子和水
主要功能
1.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以利于各种物质的吸收
2.提供适宜消化酶活性的pH环境
3.水解食物中大分子的营养物质,使之便于吸收
4.黏液,抗体和大量液体能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止其收到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外来神经系统)
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段肌肉及肛门括约肌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外,其余都由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抑制作用)
1.起源:消化道的交感神经从脊髓胸5~腰2侧角发出
2.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
3.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4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胃肠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使血流量减少
副交感神经(促进作用)
1.分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来自横结肠及以上迷走神经和降结肠及以下盆神经
2.释放递质:乙酰胆碱
少数释放肽类物质,如血管活性肽,因此副交感神经也被称作肽能神经
3.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
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1.位置:位于环形肌和黏膜层之间
2.作用:主要参与消化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肠内物质的吸收以及对局部血液控制
肌间神经丛
1.位置:位于环形肌和纵行肌之间
2.作用:调节平滑肌的运动,参与对消化道运动的控制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1.分布:消化道的黏膜中存在内分泌细胞,他们合成和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一般为肽类)
2.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即营养作用
3.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4.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5.参与调节肠粘膜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3.几种重要的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
分泌细胞:胃窦和十二指肠的G细胞分泌
刺激分泌因素:迷走神经(迷走N),胃扩张,蛋白质消化产物
作用: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胃肠上皮生长
促胰液素
分泌细胞:小肠黏膜内S细胞分泌
刺激分泌因素:盐酸是最强的刺激因素,其次是脂肪酸
作用:促进胰腺,肝胆管的水和电解质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胃活动
缩胆囊素(CCK)
分泌细胞:小肠粘膜I细胞
刺激分泌因素: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脂肪酸
作用:促进胰酶的合成和分泌,刺激胆囊收缩,胆汁排放,抑制胃排空
疾病:胆结石的发生可能与CCK的受体缺乏有关
抑胃肽(GIP)
分泌细胞:小肠粘膜K细胞分泌
刺激分泌因素: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
作用: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排空
胃动素
分泌细胞:小肠粘膜Mo细胞分泌
刺激分泌因素:迷走神经兴奋,盐酸,脂肪
作用:消化间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
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分泌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来源:唾液由唾液腺分泌
口腔内有三大唾液腺以及口腔黏膜中的小唾液腺
三大唾液腺
腮腺
颌下腺
舌下腺
分泌量:每日1.0~1.5L
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的低渗溶液,唾液的渗透压通常低于血浆,并随分泌率而变化
成分
6.进入体内的重金属(铅,汞),氰化物,狂犬病毒和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唾液分泌被排泄
水(占99%)
有机物:黏蛋白,唾液淀粉酶等
无机物:各种离子
唾液的作用
1.润湿口腔黏膜和食物,有利于吞咽和说话
2.溶解食物,产生味觉
3.清除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脱落的上皮和异物,清洁口腔
4.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保护口腔
5.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舌脂酶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
唾液分泌的调节
安静情况下,唾液分泌量少稀薄,称为基础分泌。唾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非条件性反射
食物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的唾液分泌
条件性反射
由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进食环境,进食信号,语言引起唾液的分泌
咀嚼
定义:咀嚼是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而实现的
吞咽
过程
定义:吞咽是将食团由舌背经咽和食管送入胃的过程
口腔期
定义:食团由口腔推入咽的过程
控制:受大脑皮层控制,是一种随意运动
咽期
定义:是指食团由咽进入食管上段的过程
属于非随意运动
食管期
定义:是指食团由食管上段经贲门进入胃的过程
主要通过食管的蠕动实现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
分泌腺
外分泌腺
贲门腺
分布:胃与食管连接处
性质:黏液腺,分泌碱性黏液
泌酸腺
组成
壁细胞
分泌盐酸(胃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
黏液
分布:胃底和胃体部
幽门腺
分布:幽门部
分泌:分泌碱性黏液,和少量胃蛋白酶原
内分泌腺
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
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
组胺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本质:无色的酸性液体
pH:0.9~1.5
正常每日分泌量:1.5~2.5L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和内因子
成分及其作用
盐酸(胃酸)
分泌细胞:壁细胞
基础排出量:0~0.5mmol/L
最大排出量:20~25mmol/L
影响因素:壁细胞的数量,壁细胞的功能状态
作用
1.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
2.(盐酸中的氢离子)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称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提供该酶活动所需的酸性环境
3.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
4.盐酸进入十二指肠后,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使钙和铁处于溶解状态而易于吸收
分泌机制:壁细胞分泌氢离子是逆着巨大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过程,与其细胞顶端膜上的质子泵的活动有关
质子泵具有转运氢离子和钾离子以及催化ATP水解的功能
胃蛋白酶原
子主题
黏液和碳酸氢盐
内因子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胃的运动
小肠内消化
胆汁的分泌
胰液的分泌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的运动
大肠的功能
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吸收
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各种物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