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第一二节 学前教育史
超全!最细节的中外学前教育史梳理图,纵向分析罗列各时期的历史要点,拯救背记困难户!打好历史知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必须要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发现由此引起的儿童心理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
一、 公育的实施
教育的性质
社会共育
教育手段
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教育方法
观察
模仿
教育内容
生活经验
生产知识
生存教育
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劳动是原始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活动
儿童教育必须要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做人教育
宗教和艺术教育
原始宗教活动普遍存在
使儿童形成对祖先的原始崇拜
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审美意识
体格和军事教育
教育的背景
原始社会形态
生产资料共有
无阶级,各成员平等
二、儿童公育的机构
庠
五帝时期学校的雏形
老人聚集的地方
氏族敬老、养老、行礼的场所
学校的萌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对儿童进行公育的机构
形成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的变革
公育的特征
1、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没有专门的场所和教职人员
零散、不系统、不固定
2、儿童的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
第二节 古代的慈幼机构
一、慈幼观念
人类对生育后代、对年幼一代的保护和慈爱,是一种本能和自觉
保护和慈爱下一代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意识和共同责任
最早的慈幼观念(原始社会)
天下为公
不独其子
幼有所长
阶级社会 慈幼观念变化
天下为家
0-3岁 儿童对母亲的需要更多 因为需要安全感
4岁后 对父亲的需求更多 父亲将教会其更多的理性和秩序
汉以后
保教合一
1、强调合理养育儿童(科学养育)
王充
批判对育儿过程中的迷信观念
即批判了妇女生育儿童是“血光之灾”的错误观念
唐代政府设立医疗教育机构中就包括少小科,即儿科
儿童医学和儿童保健已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
我国古代最早的儿科医学保健大全
2、强调合理教育儿童
汉代以后,“爱而有教”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慈幼观念
教育方式提出了 注重直观、注意强化的思想
因为孩子的思想是具象的
二、慈幼机构
传统的社会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化的学前教育机构
社会化即全面性、公益性、服务性
1、宫廷慈幼机构
孺子室
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
学前教育的雏形
配有四贤
教善的子顺
引导教育的慈母
管理饮食起居的保姆和奶妈
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邸舍
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幼机构 东汉
特点
目的性、针对性、贵族性、特权性、专任教师、教学内容、教材;严格管理、热情关怀
不具备慈幼机构的制度化、社会化,但也具有教育机构的一般特点
2、社会慈幼机构
北宋出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办的社会性质的慈幼机构
社会慈幼机构的雏形
慈幼局
具备公共教育性质
举子仓或予惠仓
举子仓赈济机构,仍由父母抚育
予惠仓为恤孤所设立,仍以家庭为实施教育单位
清代 大规模兴办慈幼机构
育婴堂
政府资助
收养弃婴、孤儿和家庭无力抚养的幼儿
具备慈善性质但不具备教育意义
唐鉴及幼堂的兴办是中国教育学前史上的一个创举
社会慈幼机构具备了教养合一的含义,更接近教育机构
蒙养院
中国近代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按 Tab 添加子主题
双击编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