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8讲 怎么调和项目中的冲突?
这是一篇关于08讲 怎么调和项目中的冲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冲突管理、任务冲突、问题一:项目分工边界不明确引发冲突,怎么办?、问题二:项目成员不配合,冲突频发。怎么办?等。
编辑于2022-10-23 16:47:04 北京市08讲 怎么调和项目中的冲突?
冲突管理
传统的项目管理体系
“托马斯-齐曼( Thomas - Kilmann )模型”,我们简称 “TK 模型”。
TK模型根据两个维度,纵轴是项目管理者处理冲突的坚决程度,而横轴则是团队冲突方的配合意愿,组合出五类处理冲突的策略,分别是竞争、迁就、回避、妥协和合作。
TK模型的意义,是帮你先识别冲突的细节,再去寻找解决冲突的行动方法
项目的特征是什么?临时独特
主动制造建设性冲突,来激活死水一样的组织,把问题和困难,重建为“如何想办法实现新制定的目标”。
任务冲突
作为项目经理,最首要的不是维护关系,而是为目标负责。
第一,项目分工的边界不明确,成员之间争执不下。
项目局内
团队成员扯皮,都觉得这件事不该自己做;又或者,两人的工作相互冲突,但都觉得“我对你错”
成员他不配合你,他不是强硬拒绝,他就是消极怠工
第二,项目成员他不配合你,他不是强硬地拒绝,就是消极地拖延。
第三,项目组进入了陌生的外部环境,和这里的原生秩序互不相容,冲突频发。
项目局外
项目组都要去陌生的环境里“客场作战”:去客户公司驻场办公、去外地推广产品,甚至在海外建设工程
问题一:项目分工边界不明确引发冲突,怎么办?
背景:在启动初期,大家开了个会,把分工确认了,后边就各干各的。但项目是“渐进明细”的,随着工作越来越深入,必然有很多灰色地带浮现出来,没有人认领。
问题:项目往往有规定的关闭周期,没有时间等你慢慢去调,要的就是效率。
工具——澄清分工的角色表
“谁负责”,它指的是该任务模块有且只有一个对接人,对最终的交付成果负责。他有决策权,同时也承担风险,出了事,就找他解决。但他不一定是执行具体细节的人,你比方说某个业务板块的组长,某个功能模块的产品经理等等。
谁执行?好理解,就是谁来做。确认执行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上面提到的负责人。
最后一个,谁知情?比如直接的决策者,上下游协同方、甚至质量品控者,等等。
方法:开共识会
得和成员达成共识,才能调和冲突。
核心在于大家的期待和事实不一致,那就要回归事实。我给你三个问题:
第一,问预期。“对这项任务,你一开始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应该由谁来做?”
第二,问事实。“实际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第三,问诉求。“你认为这项任务怎么分工更合适?”
背景:大家都有理,都是为了项目好,但意见就是有分歧,比如汽车研发项目,设计师他更关注产品外形是不是美观,而工程师更操心留给油箱的空间够不够,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听谁的?
工具——提前设计一个决议机制
就是发生分歧,不论对错,时间紧任务重,咱们先说好,就用这个机制拍板,谁都得认。
关键两个要点:决议人和决议方式
第一,谁可以是决议人?项目经理本人/引入“裁判”的第三方角色。
最常见的,向上一级,请领导来当决议人。
项目领域的外部专家来决议。
用户——发起个用户投票,无论如何,就按投票结果定。比如,大众公司就引入了用户参与机制,让潜在消费者来投票评选,更倾向哪种方案,以此在设计和工程的冲突中找到答案。
第二,用什么方式来决议?无外乎就两种,要么权威决定,要么投票决定。
是决议人独自拍板,还是按照权重让相关人来表决?根据项目特点都可以。但最关键的是,这个机制必须让所有人都认,所有人都服,不能再翻旧账,赶紧关闭冲突,进入下一个阶段。
总结
项目分工的边界不清晰,你谁负责、谁执行、谁知情捋个明白,再通过预期、事实、诉求三个问题,和成员取得共识,这是化虚为实的力量。
但有时候,大家各执一词,但都有道理,怎么办呢?你就可以提前设计好决议机制,推动大家达成共识。
再进一步,你甚至可以制造建设性冲突,让矛盾充分呈现,以公开可见的形式,促使大家把“我的目标”重建为“我们的目标”。
问题二:项目成员不配合,冲突频发,怎么办?
背景:能力不足
公式:意愿=资源+能力
项目成员他配不配合,往往取决于这两个要点:
第一,他手上的资源,够不够干这件事。
第二,他有没有能力干好这件事。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能力。你可以这么理解:绝大多数不愿意,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他不会
不是要求,不是掌控,而是像“及时雨”一样,为对方提供清障的服务。
《能力“清障”清单》。如果你识别出,项目成员是由于缺乏能力,不配合你,你就拿出来检查一下,能不能从这几个方面来提供服务。
背景:专业比你强,不服你
“外行领导内行”,怎么办?你记住我一句话:
“这个事情很关键,怎么实现我不管。”
这句话包含了三个要点:
“很关键”是目标,你要和他就这件事的目标达成共识,让他意识到重要性。
怎么做呢?我建议你,从“利益”和“风险”入手。一方面让他知道,这事做了,对他有什么价值;另一方面,这件事要是没做对,对他有什么损失。
“怎么实现”是过程,对方是专家,他比你更清楚该怎么做。
“我不管”,一方面是充分授权,让团队明确认可他的专家地位;另一方面是“不伸手”,不要对过程指指点点,哪怕出了问题,也有“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气度。
你看,外行领导内行,并不是要专家“服”你,而是要课题分离:在目标层达成共识,提供支持,在任务层大胆放手,充分信任,传递你对他的尊重甚至敬仰。
总结
第一种,对方能力有限,因而缺乏配合意愿。而你要做的,就是识别出他的能力缺口,并及时提供清障的支持。
另一种则相反,对方是专家,不服你管。你要体现的,就是一句话:“这个事情很关键,怎么实现我不管”,充分授权他来推进这个项目。
这就是人外有人,为能力不足的人提供支持,为能力强的人提供授权,对方才更愿意配合你。
问题三:项目和陌生环境的秩序起冲突,怎么办?
背景:海外项目,需要在当地的河道附近铺设光缆,按理说,技术难度并不大。没想到,动工的时候,当地人气势汹汹地围堵住了他们。为什么?当地风俗认为,这个河水是神灵的象征,施工队擅自开工,完全没有敬畏心,双方一时间僵持不下。
任何地区、组织,都有它的原生秩序。项目组作为外来者,双方产生认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方法:他和团队成员按照当地人的习惯,在酋长的引领下,与当地男女老少一起,为河神举行了“祭祀盛典”。盛典落幕后,团队才开始夜以继日地赶工,弥补损失的时间成本。而这个项目,最终成为了当地交付样板工程。 你看,这就是“尊重原生秩序”的做法。
“原生秩序”,也不仅仅是指民风民俗,它指的是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所有和你有不同观念、流程、规矩、企业文化、甚至潜规则。它甚至可以小到,着装风格,工具偏好,沟通方式,甚至沟通禁忌,等等。
当地的“向导”,他能给你提供重要的通关情报。比方说:
向导身份:
首选那些消息灵通、说话有分量的角色。比方说,村委会负责人、工人群体里的“大哥”、公司里的老员工、领导身边的得力秘书等等。他们了解原生秩序里的门道,也知道不同的人他的微妙的利益诉求。
通关情报:
这的关键决策人是谁?有些角色看起来是决策人,却没有决策权。
那这有什么特殊的流程、规则、文化习惯?这类信息,都是原生秩序中心照不宣的。
识别公式:
你到这个环境里,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就看大家说话前,或者听了你的话以后,眼神会不由自主地看谁;又或者,大家话里话外总是提到某个名字,总是引用他的话,大概率他就是“向导”。
总结
核心是,你一定要回归到原生秩序里找解法。特别有效的一招,就是找个当地向导,获得关键信息,进而理解、进入到原生秩序,顺势而为地解决冲突。
那这就是人外有人,对原生秩序怀有发自内心的尊重,那这份善意,也会给项目带来积极的作用力。
金句
“没有冲突的团队,不是好团队”。
“应当鼓励建设性冲突”。
冲突管理的办法。核心就是以建设性的方式,将冲突公开化,用“众人可见”的力量,促使大家在讨论中重建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总结
第一,项目分工的边界不清晰,起了冲突,该怎么办?
记住两组关键词:执行、负责和知情,用来进一步明确的分工;再通过预期、事实、诉求三个问题,和大家取得共识。而如果无法判断对错,你可以设计一个决议机制。再进一步,你甚至还可以通过建设性冲突,碰撞出新的解决方案。
第二,项目成员他不配合你,该怎么办?
我们分析了两种情况。能力不足的人,我们要为他提供支持;能力强的人,我们要给他授权,进而获得对方的配合。
第三,项目组和外部环境的原生秩序起了冲突,该怎么办?
核心就是一句话:尊重原生秩序,找一个当地向导,获得重要的通关情报,进入原生秩序来化解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