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阅读读书笔记大纲思维导图读后感
一个青年和哲人的对话。 全书的内容基于阿德勒的心理学内容拓展开来,没有那么深奥又有具体的实例来促进读者理解。 书籍的内容不是停留在虚无的对话上面,而是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 如果你也为生活和人际关系所苦恼,本书绝对是你的必读书籍。
编辑于2022-10-26 14:37:19 河南生活中充满着意外,每次做事情我们都期待着万无一失,可期待终究是期待。 那么如何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呢,又如何从这些不确定性中获益呢,来阅读塔勒布的反脆弱吧,你会收获良多的
如果你想要进入投资领域,或者已经进入投资领域,那么请一定要认真阅读这本书籍,甚至需要反复的阅读。 一直以来,李笑来的书籍都是以长期是否有用来去写书,这本书也是如此。 去读吧,这本书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一个青年和哲人的对话。 全书的内容基于阿德勒的心理学内容拓展开来,没有那么深奥又有具体的实例来促进读者理解。 书籍的内容不是停留在虚无的对话上面,而是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 如果你也为生活和人际关系所苦恼,本书绝对是你的必读书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活中充满着意外,每次做事情我们都期待着万无一失,可期待终究是期待。 那么如何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呢,又如何从这些不确定性中获益呢,来阅读塔勒布的反脆弱吧,你会收获良多的
如果你想要进入投资领域,或者已经进入投资领域,那么请一定要认真阅读这本书籍,甚至需要反复的阅读。 一直以来,李笑来的书籍都是以长期是否有用来去写书,这本书也是如此。 去读吧,这本书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一个青年和哲人的对话。 全书的内容基于阿德勒的心理学内容拓展开来,没有那么深奥又有具体的实例来促进读者理解。 书籍的内容不是停留在虚无的对话上面,而是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 如果你也为生活和人际关系所苦恼,本书绝对是你的必读书籍。
引言
如果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敢于摘掉“墨镜”摆脱“黑暗”的能力,也有面对过于“耀眼”而“闭上眼睛”的能力!正视世界的就是这份勇气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办法改变一个人
人的潜意识可能会不想做某件事情而创造出症状,然后反过来又会被这种症状困扰做不成某件事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愤怒是为了震慑,使对方认真听自己的话的而捏造的手段,目的为了更加快捷的方式使不抵抗的对方屈服。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佛洛依德说错了!
人可以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
不能把自己现在的痛苦归咎于之前发生事件的影响,也就是“原因论”
过去的力量很强大,但人是可以改变的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你想“变成别人”吗?
悦纳目前的自己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无视现实。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人们常常下的决心“不改变”
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两个选择,人往往选择了抱怨不满,然后被不安限制住步伐不敢前进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当你想做一件事情,而却因为各种原因做不了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有源源不断的借口。
第二夜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孤独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或者哪怕只剩自己一个人,但心里想着某一个人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所以自己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者价值很少。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也就是价值观,看待价值出现了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所以可以活的相对轻松。
但其实真正的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面
作者用美元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没有人的存在,1美元就是一张烧火的纸
自卑情节只是一种借口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不同
自卑感:促进进步和努力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自卑情结: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超自负的人越自卑
优越情节: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 借助权势的人。 浑身堆满珠宝和奢侈品的人。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还有一个关于自夸的复杂实例。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使自己变为特别的存在,让人小心翼翼的对待自己
以不幸作为武器支配对方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没有人24小时监视着你,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争斗”与复仇
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公愤超越了自己利害。
孩子的吸引注意力与争斗权利的区别,以及自杀、逃学等报复行为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面对挑衅,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语言,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全套。
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人行为方面的目标
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讨厌工作并不是讨厌工作的本身,而是讨厌工作受到他人的批判和指责,被嫌弃无能或者不适合这份工作,尊严受到伤害。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知己不在多。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
“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人生谎言”教会我们学会逃避
如果下定决心结束关系,那么对方的任何行为都能成为结束关系的借口。
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如果财务财富自由之后你还有哪些烦恼?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大前提。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不干涉他人的人生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面对“上司”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不是你的课题
既没必要讨好,也没必要委屈求全
砍断“戈尔迪斯绳结”
盘综错节的绳结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也不可太远,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即使亲子关系
关于回报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当你发生改变,对方会怎样你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不要想着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别人,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阿德勒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一个整体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但不要强加要求结果-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例如退休后立即没有了精神,是因为从公司这个共同体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变为平凡人,变得普通,接受不了然后快速衰老
但事实的情况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人属于很多共同体,有很多被需要的地方。
还有被欺辱的时候,比如在学校、家庭被暴力欺凌,就认为这是一切,人可以有很多共同空间和共同体。跳出眼前的小的、令你不舒服共同体空间,有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国家、地域和社会,在哪里都可以做出贡献。
一段关系,如果因为你某件事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判不好……表扬也不行?
纵向关系:上下层级的关系,觉得对方低于自己或自己高于对方。
表扬不可以带有“上下层级”,或者高高在上的意味。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有鼓励才有勇气
人为什么有干涉他人呢?是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吧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
面对有需求的人,可以做出不是干涉的援助。
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中国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但不是表扬,表扬极易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并请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应该是鼓励!鼓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谢谢、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之类的,都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对方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受到了自己的贡献。
不评价他人,自然而真诚的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因为感受到了自己有用!
和前面的自卑感联系起来,自卑感来自臆造那个模块。
婴儿和卧病在床老人也是有自己的价值的。他们的本身存在就是一种价值,精神的力量。
下一次自己家的老人抱怨自己没用的时候就可以鼓励他们,他们是有用的!
危在旦夕的时候更能突出存在的作用。所以不应该以是否做事情而衡量价值观。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关于是否能做到共同体的感觉:“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哪怕上司、父母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许多人的烦恼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肯定自我和接纳自我两者有明显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毫无缺点的人肯定没有
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信用有附加条件
信赖没有附加,无条件的相信
“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从哪里来呢?——自我接纳!
但也不要做“老好人”,不想与某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①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②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世上并非全是好人,人际关系中也会遭遇到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在这里绝对不可以搞错这样一个事实: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口吃和自我接纳,口吃者在人多的时候更慌乱往往因为自我意识过剩,只关注了笑话他的人,聚集到了某一两个笑话他的人而以为世界就是这样。其他事情同理。
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也许他们会辩解说:“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但是,这其实是人生的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不能以赚钱为理由支配他人
以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以为自己赚到了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但是任何人都有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例如上了年纪、生病或者其他,这个时候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缺乏生活的和谐。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问题儿童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扔橡皮或者是大声说话来妨碍上课,如此一来肯定会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此刻其就可以成为特别的存在。但这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是一种不健全的态度。
逃学、割腕、饮酒、吸烟,等等,都是“廉价的优越性的追求”
孩子陷入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或周围的大人们会加以训斥。被训斥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但是,即使是以被训斥这样一种形式,孩子也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就是想成为特别的存在;无论怎么被训斥孩子都不停止问题行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父母或大人们通过训斥这种行为给予了他们关注。同时,“复仇”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很容易联系起来。这就是在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所以对于孩子、对于自己,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但不是否定努力!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重视当下,此刻的充实
舞动人生
做好当下,然后努力的过程中有各种可能性
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专业小提琴手,在跳着司法考试之舞的人中也许有人成为律师,或许还有人跳着写作之舞成了作家。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
认真而谨慎地生活!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虽然想上大学但却不想学习,这就是没有认真过好“此时此刻”的态度。
“此时此刻”当下不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为了遥远而来的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是真实的存在。
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人生没有意义
战祸或天灾,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战祸而丧命的孩子们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也就是说,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人要选择自由的时候会迷路,而他者贡献——人生的引导之星!
认真过好此刻,有无限种可能性
你变了,世界也就变了,而你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你改变世界
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世界是什么,带上墨镜和摘下墨镜是两个世界。
本书完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 读书笔记大纲思维导图
但没有勇气改变和努力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