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牙体组织
牙本质中还有与该短时生长线相重叠的,约每隔5天的周期性生长线,其中的胶原纤维方向的改变更加明显,称为长期生长线或5天生长线。
编辑于2022-10-27 21:28:52 广东牙体组织
牙釉质
理化特性
切牙切缘2mm,磨牙牙尖处2.5mm
釉质自切缘或牙尖处至牙颈部逐渐变薄,颈部呈刀刃状
釉质外观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矿化程度越高,釉质越透明
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
成熟的釉质重量96%-97%为无机物,其余为无机物和水。按体积计,无机物占总体积的86%,有机物2%,水占12%
成熟的釉质中有机物不足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蛋白质主要来自于成釉细胞,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等三大类
组织结构
釉质的基本结构
釉柱
平均直径4-6μm
表面较深部大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质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
至尾部晶体长轴与釉质长轴呈65°-70°倾斜
光镜下,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电镜下呈球拍样
釉质最初形成时的结构
釉质牙本质界(EDJ)
代表来自于上皮和外间充质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外形呈连续的贝壳状
由许多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弧形线凸面突向牙本质,凹面向着牙釉质
釉梭
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
在干燥的磨片上釉质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中下,比此空隙呈黑色
釉丛
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走行方向与釉柱相同
釉板
是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
釉板内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可成为龋(以牙硬组织的组织溶解破坏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致龋菌侵入的途径
可因唾液中矿物盐的沉积而发生再矿化
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
横纹
是釉柱上与釉柱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
横纹的形成与成釉细胞每天的周期性形成釉质有关,代表每天釉质形成的速度
横纹处矿化程度低,故当牙轻度脱矿时横纹明显
生长线
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低倍镜下呈深褐色同心环状排列,在纵向磨片中,生长线自釉牙本质界向外,沿着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釉质生长线是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生长线到达釉质表面时,形成横行的嵴状结构即牙面平行线
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位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称新生线
生长线是研究釉质发育状况的一个标志
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
绞釉
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称直釉,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绞釉。可以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施雷格线
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4/5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
暗区代表釉柱的横断区,亮区代表釉柱的纵断区
无釉柱釉质
近釉牙本质界处的无釉柱釉质,是成釉细胞在最初分泌釉质时,Tomes突尚未形成,而外层则是成釉细胞分泌活动停止以及Tomes突退缩所致
表面结构
釉小皮
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经咀嚼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
指覆盖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间隔为30-100μm宽,在牙颈部尤为明显,呈叠瓦状。这是牙呈节律性发育的现象,也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临床意义
绞釉的排列方式可增强釉质的抗剪切强度,咀嚼时不易被劈裂。在手术时如需劈裂釉质,施力方向必须尽量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在治疗龋制备洞型时,一般不宜保留失去牙本质支持的悬空釉柱。
牙本质
理化特性
成熟牙本质重量约70%为无机物,有机物为20%,水为10%
按体积算,无机物50%,有机物30%,水20%
牙本质涎磷蛋白,牙本质发育不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产生即此蛋白基因突变的结果
组织结构
牙本质小管
牙本质小管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牙本质小管自牙髓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部及根尖部小管较直,而在牙颈部则弯曲呈~形,称为初级弯曲,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
小管近牙髓一端较粗,其直径约2.5μm,越向表面越细
牙本质在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2.5:1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 管内,在其整个行程中分出细的小支伸入小管的分支内,并与邻近的突起分支相联系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称为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间隙内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 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称为限制板,含有较高的糖胺聚糖,可调节和阻止牙本质小管的矿化
细胞间质
牙本质的大部分为矿化的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表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
管周牙本质
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
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管间牙本质
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的牙本质,是牙发育期间成牙本质细胞最初分泌的
其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基质为矿化组织非胶原蛋白和一些血浆蛋白
球间牙本质
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
主要见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
生长线
原发性牙本质基质的节律性沉积速率约为每天4μm
牙本质中还有与该短时生长线相重叠的,约每隔5天的周期性生长线,其中的胶原纤维方向的改变更加明显,称为长期生长线或5天生长线
生长线均与牙本质小管成直角,是牙本质节律性,线性朝向根方沉积的标志
5天生长线容易在常规切片和磨片中观察,线与线之间的间隔约为20μm,也称埃布纳生长线,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加重的生长线称欧文线,用软X射线观察,该线纹处矿化不全。
托姆斯颗粒层
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前期牙本质
牙本质的形成是有一有序的过程,即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并进一步矿化。
原发性牙本质
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最先形成的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
在冠部称罩牙本质,在根部称透明层。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髓周牙本质,其胶原纤维较细,排列方向不如罩牙本质规律
继发性牙本质
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
牙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咀嚼,刷牙等机械性的摩擦,常可造成牙本质组织的缺损,称为磨损,在牙颈部的磨损成楔形,称楔状缺损
修复性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也称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反应性牙本质是在病理刺激下由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修复性牙本质由新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凋亡,诱导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刺激可能来自于牙本质基质中的生长因子
修复性牙本质与原发性牙本质或继发性牙本质之间常由一条着色较深的线所分隔
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 隙,很像骨组织,故有时又称之为骨样牙本质
透明牙本质
又称为硬化性牙本质
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死区
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在正常牙本质的干燥磨片中,由于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分解,空的小管被空气所充满,也可出现像死区一样的变化,但与其相对应的岁,髓腔壁上,没有修复性牙本质
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神经分布
牙本质小管对刺激有明显反应,釉牙本质界最敏感
感觉
痛,但不能定位
痛觉的感受和传递机制
神经传导学说
转导学说
流体动力学说
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和敏感性
液体可通过小管自牙髓达釉牙本质界,细菌可进入牙本质小管引发炎症
牙髓
牙髓是来源于外胚充质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由牙本质所形成的髓腔(髓室和根管)内,牙髓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营养,感觉,防御及修复。牙髓中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仅通过根尖孔与根尖部的牙周组织相通连
组织结构
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
细胞呈柱状,核卵圆形,排列成栅栏状,冠部:高柱状,根中部:立方状,根尖部:扁平状。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
成牙本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主要是Ⅰ型胶原
成纤维细胞
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又称为牙髓细胞
呈星形,有胞质突起互相连接,核染色深,胞质淡染,均匀
牙髓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往往反映了牙髓组织的功能和活性,可增生分化
巨噬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形成第三期牙本质
树突状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淋巴细胞
牙髓中主要免疫反应细胞
纤维
牙髓间质内主要是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而弹力纤维仅存在于较大的血管壁上
牙髓中的胶原纤维主要由Ⅰ型和Ⅱ型以55:45的比例所组成,纤维交织成网状
基质
牙髓中的基质是无定形的胶样物质,富含阴离子多糖,与牙髓组织含水的性质有关
血管
牙髓内血管丰富,血管来自颌骨的牙槽动脉分支,它们经根尖孔进入牙髓,改称牙髓动脉
淋巴管
牙髓中淋巴管常与血管伴行
神经
感觉神经和节后交感神经分别来自三叉神经和颈上神经节
牙髓内的神经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常反应为痛觉,而不能区分冷,热,压力及化学变化等不同感受
牙髓神经还缺乏定位能力
增龄性变化
髓腔变小,细胞变少,纤维增多
临床意义
受到外界刺激后,常反应为痛觉,不能区分冷,热,压力及化学变化等不同感受
牙髓神经还缺乏定位能力,故牙髓炎患者往往不能准确指出痛牙的部位
修复再生能力,当牙髓受到非感染性的较轻损伤时,修复一般是良好的
牙骨质
牙骨质是覆盖于牙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色淡黄,是维系牙和牙周组织联系的重要结构
理化特性
无机物45%-50%,有机物和水50%-55%
牙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为胶原和非胶原蛋白,主要胶原为Ⅰ型胶原
牙骨质中非胶原蛋白主要为骨涎蛋白和骨桥蛋白
牙骨质的分类
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
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
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
组织结构
牙骨质无哈佛管,也无血管和神经
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无细胞牙骨质也称原发性牙骨质,紧贴于牙本质表面,主要由牙骨质层板构成而无细胞
细胞牙骨质也称继发性牙骨质,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的表面,或者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交替排列。但在根尖部1/3可以全部为细胞牙骨质
牙骨质细胞间质内的纤维主要由成牙骨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所构成。前者纤维排列与牙根表面平行,后者又称为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与牙根表面垂直并穿插于其中
釉牙骨质界
约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
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
10%不相接
牙本质牙骨质界
牙本质和牙骨质是紧密结合的,光镜观呈现一较平坦的界线,但电镜下可见该处牙本质和牙骨质的胶原纤维互相缠绕
牙骨质的表面特点
牙骨质将牙周膜的纤维附着于牙体,因此表面有许多纤维束,分布于整个牙根表面
增龄性变化
随年龄增长,牙骨质表面变得不规则,可见刺状突起突入牙周膜
临床意义
只新生,不吸收(新行成的牙周膜纤维重新附着),正畸治疗的基础
牙骨质沉积(补偿咬合面磨损)
继发性牙骨质形成,在牙髓和根尖周病治疗后,牙骨质能新生并覆盖根尖孔,重建牙体与牙周的连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