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美史(宋代美术)
中美史宋代美术考编思维导图#美术教师招聘考试,主要内容有:绘画、书法、画学史论、雕塑、工艺、美术、建筑。
编辑于2022-10-29 13:11:18宋代美术
绘画
人物+风俗
北宗•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道教壁画稿本,描绘道教帝君率诸部朝见最高神祇的场面。
莼菜条描法,吴带当风的样式
北宋•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临韦偃牧放图》
《免胄图》
鞍马画家,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独画肉兼骨”
《五马图》
创白描:白描指代一种绘画技法,即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可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宋画中第一人 ,第一大手笔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
1.描绘的地方:汴京/汴梁/东京 是今天的:开封 2.画中的描绘:郊野、 汴河、街市三个段落 3.艺术风格:绢本设色、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线描淡彩 4.地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古代现实主义杰作 5.最精彩的部分:“船过虹桥” 6.“人物五百余”
《西湖争标图》
南宋•梁楷(梁疯子)
《六祖图》
《太白行吟图》
《布袋和尚图》
《泼墨仙人图》
减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婴戏图》
《妆靓仕女图》
《五瑞图》
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婴戏
李嵩
《货郎图》
钉头鼠尾描、尤长界画
山水
李成之笔近似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李成
《读碑窠石图》
《寒林平野图》
北宋“古今第一”“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
题材:齐鲁山水、寒林;艺术特色:“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范宽
兼有深远和高远
《雪景寒林图》
创造雨点皴(豆瓣皴)和积墨法
《雪山萧寺图》
题材:关陕山水、雪景; 艺术特色:“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画山画骨更画魂”;“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 ;“山峦浑厚,势状雄强”
“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
郭熙
《早春图》
绢本设色,“卷云皴”; 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全景式与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 第一次有明确纪年的画作(1072 年)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树色平远图》
宋神宗评其为“天下第一”
《窠石平远图》、《幽谷图》
《林泉高致集》(理论)
“三远法”深远-高远-平远;“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反映了四季色彩的色相变化
米氏云山
米芾
《春山瑞松图》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云山得意图卷》
“米点”落茄(即墨点)表现烟雨景色的山水,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
“小景山水”
小景山水,(名词解释)以引人入胜的优美情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 富有 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矿物质石青、石绿)第一长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 散点透视,笔法上披麻皴与斧劈皴相合
李唐《万壑松风图》与郭熙《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合成“宋画之三大精品”
南宋四家
南宋四家”及其艺术特色
1.“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2.他们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空灵雅秀的南宋院体山水画风。 3.采用“一角半边”式构图,用笔用墨很简括,使画面富有诗意。
李唐
犹存北宋风范,以苍劲浑厚的“斧劈皴”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先河
《采薇图》
竹叶描 斧劈皴
历史画:殷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万壑松风图》
南宋四家之首,开创了山水院体画的风格,“空灵雅秀”
刘松年
《四景山水》
杭州西湖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居住在清波门,又称为“暗门”,称号“暗门刘”。
马远
《踏歌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卧石与秀峰“大斧劈皴”,秀峰上夹用“长披麻皴”;“马拖枝”
《寒江独钓图》“计白当黑”
“残山剩水”
《水图》、《秋江渔隐图卷》、《梅石溪凫图》、《晓雪山行图》、《西园雅集图》、《送酒图》《华灯侍宴图》
夏圭
《渔笛清幽》
《溪山清远图》
山水四段图:《渔笛清幽》、《烟村归渡》、《烟堤晚泊》、《遥山书雁》
《溪山幽隐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
“马一角,夏半边”
“马一角,夏半边”,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体现空濛、浓郁的诗意。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苏显祖•南宋
《风雨归舟图》
赵伯驹 •南宋
《江山秋色图》青绿山水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
花鸟
院体
工细严谨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梨花春燕图》
徐崇嗣
创“没骨法”:纯用色染,不用墨勾
崔白
《寒雀图》
《双喜图》
突破“黄家富贵”成规,革新了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风格;创立“萧条冷峻”的画风
赵佶(宋徽宗)
《芙蓉锦鸡图》 (双钩重彩工笔画)
《瑞鹤图》
《听琴图》
《腊梅山禽图》
精工富丽和简朴清雅两种风格;主持编纂《宣和画谱》
吴炳•南宋
《出水芙蓉图》(工笔)
林椿•南宋
《果熟来禽图》(工笔)
佚名
《白头丛竹图》(工笔)
文人
题材:“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苏轼
《枯木怪石图》
《潇湘竹石图》
文同(文湖州)
《墨竹图》
开创湖州竹派,提出“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主张,“竹如我,我如竹”;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技法, 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的美誉。
郑思肖
《墨兰》“画兰不画土”表达对故土的思念,题跋“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画“露根兰”来表达亡国之痛
杨无咎:自补之,号逃禅老人
《四梅图》(《四梅花卷》)局部
擅长画梅
仲仁:世称华光和尚
“墨梅鼻祖”,赵孟頫墨梅题跋中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书法
宋四家
苏轼
宋四家之首 ,提倡“尚意”,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我书意造本无法”“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得其人之天”;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三行书
《天际乌云帖》(《嵩阳帖》)
黄庭坚
提出:“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宫紧敛,“辐射式书体”
米芾(“米南宫”)
“八面出锋”“刷字”
《蜀素帖》
天下第八行书
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书史》是一部书法品鉴专著
《海岳名言》、《苕溪诗帖》、《珊瑚帖》《草书九帖》
蔡襄
《万安桥记》(楷书作品)
赵佶
《牡丹诗帖》
《闰中秋月诗帖》
《草书纨扇》
创“瘦金体”(介于行、楷之间) 挺拔秀丽、飘逸犀利
“瘦金体之祖”薛曜
《淳化秘阁法帖》
我国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刻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
画学史论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唐末五代至北宋熙宁时期的绘画,绘画通史类著作
刘道醇
《圣朝名画评》:中国画评论著作,“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林泉高致》是郭熙著,其子郭思整理编纂。
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著,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浮动主题正文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 篇。其中以《山水训》:三远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邓椿•南宋
《画继》:绘画通史类著作
雕塑
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彩塑
四川(重庆)大足石刻
《吹笛女》
《养鸡女》
罗汉像
山东济南灵岩寺
梁启超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
江苏苏州保圣寺彩塑
世俗化增强
工艺美术
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青瓷窑系
汝窑(河南汝州)
“雨过天青云破处”“金盘玉碗世称宝”
五大名窑之首
官窑(河南开封)
釉质肥润,紫口铁足
大开片
哥窑
无光釉、金丝铁线(鳝血)、攒珠聚球、鱼子纹、百圾碎
冰裂般开片
飞青瓷产于哥窑
钧窑(河南禹州)
“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
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始于东汉,兴于宋朝;“钧窑一片值万钱”“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
“诸窑之冠”
耀州窑(陕西铜川)
颜色深沉,刻花、印花
标注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北方青瓷的代表
龙泉窑(浙江龙泉)
“出筋”
白瓷窑系
定窑(河北定州)
绿定、黑定 、紫定 ,“有芒”
《孩儿枕》
德化窑
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影青瓷:“隐青”“映青”
黑瓷窑系
建窑(又称“建安窑”“乌泥窑”)福建建阳
兔毫盏
油滴盏
吉州窑(江西吉州)
玳瑁斑
白底黑花瓷
磁州窑(河北磁县)
白釉黑花瓷
宋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浮动主题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 (1)釉色多样;五大名窑中有白瓷窑系、青瓷窑系、青白瓷窑系、黑瓷窑系和白地黑花瓷窑系,多彩的钧窑、白色的定窑、黑色的建窑、金丝铁线的哥窑等的釉色品种。 (2)器型丰富;花器、茶器、炉洗等。形制、纹饰均丰富多彩,品种高档。 (3)影响深远;宋代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宋代瓷器遍布全国、远销海外,造就了宋代瓷器的高峰
建筑
碧霞祠
道教建筑
李诫
《营造法式》: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宋代美术
绘画
人物+风俗
北宗•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道教壁画稿本,描绘道教帝君率诸部朝见最高神祇的场面。
莼菜条描法,吴带当风的样式
北宋•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临韦偃牧放图》
《免胄图》
鞍马画家,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独画肉兼骨”
《五马图》
创白描:白描指代一种绘画技法 即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 可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宋画中第一人 ,第一大手笔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
1.描绘的地方:汴京/汴梁/东京 是今天的:开封 2.画中的描绘:郊野、 汴河、街市三个段落 3.艺术风格:绢本设色、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线描淡彩 4.地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古代现实主义杰作 5.最精彩的部分:“船过虹桥” 6.“人物五百余”
《西湖争标图》
南宋•梁楷(梁疯子)
《六祖图》
《太白行吟图》
《布袋和尚图》
《泼墨仙人图》
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减笔画 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婴戏图》
其他作品:《妆靓仕女图》《五瑞图》
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婴戏
李嵩
《货郎图》
钉头鼠尾描、尤长界画
山水
李成之笔近似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李成
《读碑窠石图》
《寒林平野图》
北宋“古今第一”“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
题材:齐鲁山水、寒林;艺术特色:“气象萧疏 烟林清旷”
范宽
兼有深远和高远
《雪景寒林图》
创造雨点皴(豆瓣皴)和积墨法
其他作品:《雪山萧寺图》
题材:关陕山水、雪景; 艺术特色:“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画山画骨更画魂”;“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 ;“山峦浑厚 势状雄强”
“北宋三大家” 董源 李成 范宽
郭熙
《早春图》
绢本设色 “卷云皴” 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全景式与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 第一次有明确纪年的画作(1072 年)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树色平远图》
宋神宗评其为“天下第一”
其他作品:《窠石平远图》《幽谷图》
《林泉高致集》(理论)
“三远法”深远-高远-平远 “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反映了四季色彩的色相变化
米氏云山
米芾
《春山瑞松图》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其他作品:《云山得意图卷》
“米点”落茄(即墨点)表现烟雨景色的山水 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
“小景山水”
小景山水,(名词解释)以引人入胜的优美情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 富有 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王希孟
李唐《万壑松风图》与郭熙《早春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合成“宋画之三大精品”
南宋四家
南宋四家”及其艺术特色
1.“南宋四家”: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2.他们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 开创了空灵雅秀的南宋院体山水画风 3.采用“一角半边”式构图 用笔用墨很简括 使画面富有诗意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矿物质石青、石绿)第一长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 散点透视,笔法上披麻皴与斧劈皴相合
李唐
犹存北宋风范 以苍劲浑厚的“斧劈皴”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先河
其他作品:《万壑松风图》
南宋四家之首 开创了山水院体画的风格 “空灵雅秀”
刘松年
《四景山水》
杭州西湖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居住在清波门 又称为“暗门” 称号“暗门刘”
《采薇图》
竹叶描 斧劈皴
历史画 殷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马远
《踏歌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卧石与秀峰“大斧劈皴” 秀峰上夹用“长披麻皴” “马拖枝”
《寒江独钓图》“计白当黑”
“残山剩水”
其他作品 《水图》 《秋江渔隐图卷》 《梅石溪凫图》 《晓雪山行图》 《西园雅集图》 《送酒图》 《华灯侍宴图》
夏圭
《渔笛清幽》
《溪山清远图》
山水四段图:《渔笛清幽》、《烟村归渡》、《烟堤晚泊》、《遥山书雁》
其他作品:《溪山幽隐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
“马一角,夏半边”
“马一角,夏半边”,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体现空濛、浓郁的诗意。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苏显祖 •南宋
《风雨归舟图》
赵伯驹 •南宋
《江山秋色图》青绿山水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
花鸟
院体
工细严谨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梨花春燕图》
徐崇嗣
创“没骨法”:纯用色染,不用墨勾
崔白
《寒雀图》
《双喜图》
突破“黄家富贵”成规,革新了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风格;创立“萧条冷峻”的画风
赵佶(宋徽宗)
《芙蓉锦鸡图》 (双钩重彩工笔画)
《瑞鹤图》
《听琴图》
《腊梅山禽图》
精工富丽和简朴清雅两种风格 主持编纂《宣和画谱》
吴炳•南宋
《出水芙蓉图》(工笔)
林椿•南宋
《果熟来禽图》(工笔)
佚名
《白头丛竹图》(工笔)
文人
题材:“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苏轼
《枯木怪石图》
《潇湘竹石图》
文同(文湖州)
《墨竹图》
开创湖州竹派,提出“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主张“竹如我,我如竹”;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技法, 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的美誉。
郑思肖
《墨兰》“画兰不画土”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题跋“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画“露根兰”来表达亡国之痛
杨无咎:自补之,号逃禅老人
《四梅图》(《四梅花卷》)局部
擅长画梅
仲仁:世称华光和尚
“墨梅鼻祖” 赵孟頫墨梅题跋中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书法
宋四家
苏轼
宋四家之首 提倡“尚意”,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我书意造本无法”“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得其人之天”;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在《又中提出“士人画”
《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三行书
《天际乌云帖》(《嵩阳帖》)
黄庭坚
提出“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宫紧敛,“辐射式书体”
米芾(“米南宫”)
“八面出锋”“刷字”
《蜀素帖》
天下第八行书
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书史》是一部书法品鉴专著
《海岳名言》《苕溪诗帖》《珊瑚帖》《草书九帖》
蔡襄
《万安桥记》(楷书作品)
赵佶
《牡丹诗帖》
《闰中秋月诗帖》
《草书纨扇》
创“瘦金体”(介于行、楷之间) 挺拔秀丽、飘逸犀利
“瘦金体之祖”薛曜
《淳化秘阁法帖》
我国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刻
晋人尚韵 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 明人尚态
画学史论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唐末五代至北宋熙宁时期的绘画,绘画通史类著作
刘道醇
《圣朝名画评》:中国画评论著作,“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林泉高致》是郭熙著 其子郭思整理编纂
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著,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浮动主题正文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 篇 其中以《山水训》:三远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 逸格 神格 妙格 能格
邓椿•南宋
《画继》:绘画通史类著作
雕塑
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彩塑
四川(重庆)大足石刻
《吹笛女》
《养鸡女》
罗汉像
山东济南灵岩寺彩塑
梁启超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
江苏苏州保圣寺彩塑
世俗化增强
工艺美术
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青瓷窑系
汝窑(河南汝州)
“雨过天青云破处"“金盘玉碗世称宝”
五大名窑之首
官窑(河南开封)
釉质肥润,紫口铁足
大开片
哥窑
无光釉、攒珠聚球、鱼子纹、百圾碎
冰裂般开片,金丝铁线(鳝血)
飞青瓷产于哥窑
钧窑(河南禹州)
“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
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始于东汉 兴于宋朝 “钧窑一片值万钱”“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
“诸窑之冠”
耀州窑(陕西铜川)
颜色深沉,刻花、印花
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 北方青瓷的代表
龙泉窑(浙江龙泉)
“出筋”
白瓷窑系
定窑(河北定州)
绿定、黑定 、紫定 ,“有芒”
《孩儿枕》
德化窑
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影青瓷 “隐青”“映青”
黑瓷窑系
建窑(又称“建安窑”“乌泥窑”)福建建阳
兔毫盏
油滴盏
吉州窑(江西吉州)
玳瑁斑
白底黑花瓷
磁州窑(河北磁县)
白釉黑花瓷
宋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 (1)釉色多样;五大名窑中有白瓷窑系、青瓷窑系、青白瓷窑系、黑瓷窑系和白地黑花瓷窑系,多彩的钧窑、白色的定窑、黑色的建窑、金丝铁线的哥窑等的釉色品种。 (2)器型丰富;花器、茶器、炉洗等。形制、纹饰均丰富多彩,品种高档。 (3)影响深远;宋代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宋代瓷器遍布全国、远销海外,造就了宋代瓷器的高峰。
建筑
碧霞祠
道教建筑
李诫
《营造法式》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宋代美术
绘画
人物+风俗
北宗•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道教壁画稿本,描绘道教帝君率诸部朝见最高神祇的场面。
莼菜条描法,吴带当风的样式
北宋•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临韦偃牧放图》
《免胄图》
鞍马画家,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独画肉兼骨”
《五马图》
创白描:白描指代一种绘画技法,即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可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宋画中第一人 ,第一大手笔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
1.描绘的地方:汴京/汴梁/东京 是今天的:开封 2.画中的描绘:郊野、 汴河、街市三个段落 3.艺术风格:绢本设色、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线描淡彩 4.地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古代现实主义杰作 5.最精彩的部分:“船过虹桥” 6.“人物五百余”
《西湖争标图》
南宋•梁楷(梁疯子)
《六祖图》
《太白行吟图》
《布袋和尚图》
《泼墨仙人图》
减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婴戏图》
《妆靓仕女图》
《五瑞图》
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婴戏
李嵩
《货郎图》
钉头鼠尾描、尤长界画
山水
李成之笔近似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李成
《读碑窠石图》
《寒林平野图》
北宋“古今第一”“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
题材:齐鲁山水、寒林;艺术特色:“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范宽
兼有深远和高远
《雪景寒林图》
创造雨点皴(豆瓣皴)和积墨法
《雪山萧寺图》
题材:关陕山水、雪景; 艺术特色:“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画山画骨更画魂”;“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 ;“山峦浑厚,势状雄强”
“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
郭熙
《早春图》
绢本设色,“卷云皴”; 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全景式与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 第一次有明确纪年的画作(1072 年)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树色平远图》
宋神宗评其为“天下第一”
《窠石平远图》、《幽谷图》
《林泉高致集》(理论)
“三远法”深远-高远-平远;“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反映了四季色彩的色相变化
米氏云山
米芾
《春山瑞松图》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云山得意图卷》
“米点”落茄(即墨点)表现烟雨景色的山水,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
“小景山水”
小景山水,(名词解释)以引人入胜的优美情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 富有 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矿物质石青、石绿)第一长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 散点透视,笔法上披麻皴与斧劈皴相合
李唐《万壑松风图》与郭熙《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合成“宋画之三大精品”
南宋四家
南宋四家”及其艺术特色
1.“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2.他们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空灵雅秀的南宋院体山水画风。 3.采用“一角半边”式构图,用笔用墨很简括,使画面富有诗意。
李唐
犹存北宋风范,以苍劲浑厚的“斧劈皴”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先河
《采薇图》
竹叶描 斧劈皴
历史画:殷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万壑松风图》
南宋四家之首,开创了山水院体画的风格,“空灵雅秀”
刘松年
《四景山水》
杭州西湖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居住在清波门,又称为“暗门”,称号“暗门刘”。
马远
《踏歌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卧石与秀峰“大斧劈皴”,秀峰上夹用“长披麻皴”;“马拖枝”
《寒江独钓图》“计白当黑”
“残山剩水”
《水图》、《秋江渔隐图卷》、《梅石溪凫图》、《晓雪山行图》、《西园雅集图》、《送酒图》《华灯侍宴图》
夏圭
《渔笛清幽》
《溪山清远图》
山水四段图:《渔笛清幽》、《烟村归渡》、《烟堤晚泊》、《遥山书雁》
《溪山幽隐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
“马一角,夏半边”
“马一角,夏半边”,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体现空濛、浓郁的诗意。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苏显祖•南宋
《风雨归舟图》
赵伯驹 •南宋
《江山秋色图》青绿山水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
花鸟
院体
工细严谨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梨花春燕图》
徐崇嗣
创“没骨法”:纯用色染,不用墨勾
崔白
《寒雀图》
《双喜图》
突破“黄家富贵”成规,革新了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风格;创立“萧条冷峻”的画风
赵佶(宋徽宗)
《芙蓉锦鸡图》 (双钩重彩工笔画)
《瑞鹤图》
《听琴图》
《腊梅山禽图》
精工富丽和简朴清雅两种风格;主持编纂《宣和画谱》
吴炳•南宋
《出水芙蓉图》(工笔)
林椿•南宋
《果熟来禽图》(工笔)
佚名
《白头丛竹图》(工笔)
文人
题材:“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苏轼
《枯木怪石图》
《潇湘竹石图》
文同(文湖州)
《墨竹图》
开创湖州竹派,提出“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主张,“竹如我,我如竹”;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技法, 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的美誉。
郑思肖
《墨兰》“画兰不画土”表达对故土的思念,题跋“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画“露根兰”来表达亡国之痛
杨无咎:自补之,号逃禅老人
《四梅图》(《四梅花卷》)局部
擅长画梅
仲仁:世称华光和尚
“墨梅鼻祖”,赵孟頫墨梅题跋中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书法
宋四家
苏轼
宋四家之首 ,提倡“尚意”,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我书意造本无法”“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得其人之天”;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三行书
《天际乌云帖》(《嵩阳帖》)
黄庭坚
提出:“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宫紧敛,“辐射式书体”
米芾(“米南宫”)
“八面出锋”“刷字”
《蜀素帖》
天下第八行书
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书史》是一部书法品鉴专著
《海岳名言》、《苕溪诗帖》、《珊瑚帖》《草书九帖》
蔡襄
《万安桥记》(楷书作品)
赵佶
《牡丹诗帖》
《闰中秋月诗帖》
《草书纨扇》
创“瘦金体”(介于行、楷之间) 挺拔秀丽、飘逸犀利
“瘦金体之祖”薛曜
《淳化秘阁法帖》
我国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刻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
画学史论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唐末五代至北宋熙宁时期的绘画,绘画通史类著作
刘道醇
《圣朝名画评》:中国画评论著作,“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林泉高致》是郭熙著,其子郭思整理编纂。
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著,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浮动主题正文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 篇。其中以《山水训》:三远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邓椿•南宋
《画继》:绘画通史类著作
雕塑
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彩塑
四川(重庆)大足石刻
《吹笛女》
《养鸡女》
罗汉像
山东济南灵岩寺
梁启超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
江苏苏州保圣寺彩塑
世俗化增强
工艺美术
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青瓷窑系
汝窑(河南汝州)
“雨过天青云破处”“金盘玉碗世称宝”
五大名窑之首
官窑(河南开封)
釉质肥润,紫口铁足
大开片
哥窑
无光釉、金丝铁线(鳝血)、攒珠聚球、鱼子纹、百圾碎
冰裂般开片
飞青瓷产于哥窑
钧窑(河南禹州)
“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
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始于东汉,兴于宋朝;“钧窑一片值万钱”“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
“诸窑之冠”
耀州窑(陕西铜川)
颜色深沉,刻花、印花
标注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北方青瓷的代表
龙泉窑(浙江龙泉)
“出筋”
白瓷窑系
定窑(河北定州)
绿定、黑定 、紫定 ,“有芒”
《孩儿枕》
德化窑
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影青瓷:“隐青”“映青”
黑瓷窑系
建窑(又称“建安窑”“乌泥窑”)福建建阳
兔毫盏
油滴盏
吉州窑(江西吉州)
玳瑁斑
白底黑花瓷
磁州窑(河北磁县)
白釉黑花瓷
宋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浮动主题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 (1)釉色多样;五大名窑中有白瓷窑系、青瓷窑系、青白瓷窑系、黑瓷窑系和白地黑花瓷窑系,多彩的钧窑、白色的定窑、黑色的建窑、金丝铁线的哥窑等的釉色品种。 (2)器型丰富;花器、茶器、炉洗等。形制、纹饰均丰富多彩,品种高档。 (3)影响深远;宋代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宋代瓷器遍布全国、远销海外,造就了宋代瓷器的高峰
建筑
碧霞祠
道教建筑
李诫
《营造法式》: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宋代美术
绘画
人物+风俗
北宗•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道教壁画稿本,描绘道教帝君率诸部朝见最高神祇的场面。
莼菜条描法,吴带当风的样式
北宋•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临韦偃牧放图》
《免胄图》
鞍马画家,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独画肉兼骨”
《五马图》
创白描:白描指代一种绘画技法 即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 可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宋画中第一人 ,第一大手笔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
1.描绘的地方:汴京/汴梁/东京 是今天的:开封 2.画中的描绘:郊野、 汴河、街市三个段落 3.艺术风格:绢本设色、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线描淡彩 4.地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古代现实主义杰作 5.最精彩的部分:“船过虹桥” 6.“人物五百余”
《西湖争标图》
南宋•梁楷(梁疯子)
《六祖图》
《太白行吟图》
《布袋和尚图》
《泼墨仙人图》
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减笔画 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婴戏图》
其他作品:《妆靓仕女图》《五瑞图》
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婴戏
李嵩
《货郎图》
钉头鼠尾描、尤长界画
山水
李成之笔近似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李成
《读碑窠石图》
《寒林平野图》
北宋“古今第一”“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
题材:齐鲁山水、寒林;艺术特色:“气象萧疏 烟林清旷”
范宽
兼有深远和高远
《雪景寒林图》
创造雨点皴(豆瓣皴)和积墨法
其他作品:《雪山萧寺图》
题材:关陕山水、雪景; 艺术特色:“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画山画骨更画魂”;“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 ;“山峦浑厚 势状雄强”
“北宋三大家” 董源 李成 范宽
郭熙
《早春图》
绢本设色 “卷云皴” 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全景式与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 第一次有明确纪年的画作(1072 年)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树色平远图》
宋神宗评其为“天下第一”
其他作品:《窠石平远图》《幽谷图》
《林泉高致集》(理论)
“三远法”深远-高远-平远 “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反映了四季色彩的色相变化
米氏云山
米芾
《春山瑞松图》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其他作品:《云山得意图卷》
“米点”落茄(即墨点)表现烟雨景色的山水 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
“小景山水”
小景山水,(名词解释)以引人入胜的优美情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 富有 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王希孟
李唐《万壑松风图》与郭熙《早春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合成“宋画之三大精品”
南宋四家
南宋四家”及其艺术特色
1.“南宋四家”: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2.他们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 开创了空灵雅秀的南宋院体山水画风 3.采用“一角半边”式构图 用笔用墨很简括 使画面富有诗意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矿物质石青、石绿)第一长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 散点透视,笔法上披麻皴与斧劈皴相合
李唐
犹存北宋风范 以苍劲浑厚的“斧劈皴”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先河
其他作品:《万壑松风图》
南宋四家之首 开创了山水院体画的风格 “空灵雅秀”
刘松年
《四景山水》
杭州西湖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居住在清波门 又称为“暗门” 称号“暗门刘”
《采薇图》
竹叶描 斧劈皴
历史画 殷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马远
《踏歌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卧石与秀峰“大斧劈皴” 秀峰上夹用“长披麻皴” “马拖枝”
《寒江独钓图》“计白当黑”
“残山剩水”
其他作品 《水图》 《秋江渔隐图卷》 《梅石溪凫图》 《晓雪山行图》 《西园雅集图》 《送酒图》 《华灯侍宴图》
夏圭
《渔笛清幽》
《溪山清远图》
山水四段图:《渔笛清幽》、《烟村归渡》、《烟堤晚泊》、《遥山书雁》
其他作品:《溪山幽隐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
“马一角,夏半边”
“马一角,夏半边”,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体现空濛、浓郁的诗意。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苏显祖 •南宋
《风雨归舟图》
赵伯驹 •南宋
《江山秋色图》青绿山水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
花鸟
院体
工细严谨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梨花春燕图》
徐崇嗣
创“没骨法”:纯用色染,不用墨勾
崔白
《寒雀图》
《双喜图》
突破“黄家富贵”成规,革新了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风格;创立“萧条冷峻”的画风
赵佶(宋徽宗)
《芙蓉锦鸡图》 (双钩重彩工笔画)
《瑞鹤图》
《听琴图》
《腊梅山禽图》
精工富丽和简朴清雅两种风格 主持编纂《宣和画谱》
吴炳•南宋
《出水芙蓉图》(工笔)
林椿•南宋
《果熟来禽图》(工笔)
佚名
《白头丛竹图》(工笔)
文人
题材:“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苏轼
《枯木怪石图》
《潇湘竹石图》
文同(文湖州)
《墨竹图》
开创湖州竹派,提出“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主张“竹如我,我如竹”;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技法, 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的美誉。
郑思肖
《墨兰》“画兰不画土”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题跋“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画“露根兰”来表达亡国之痛
杨无咎:自补之,号逃禅老人
《四梅图》(《四梅花卷》)局部
擅长画梅
仲仁:世称华光和尚
“墨梅鼻祖” 赵孟頫墨梅题跋中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书法
宋四家
苏轼
宋四家之首 提倡“尚意”,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我书意造本无法”“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得其人之天”;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在《又中提出“士人画”
《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三行书
《天际乌云帖》(《嵩阳帖》)
黄庭坚
提出“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宫紧敛,“辐射式书体”
米芾(“米南宫”)
“八面出锋”“刷字”
《蜀素帖》
天下第八行书
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书史》是一部书法品鉴专著
《海岳名言》《苕溪诗帖》《珊瑚帖》《草书九帖》
蔡襄
《万安桥记》(楷书作品)
赵佶
《牡丹诗帖》
《闰中秋月诗帖》
《草书纨扇》
创“瘦金体”(介于行、楷之间) 挺拔秀丽、飘逸犀利
“瘦金体之祖”薛曜
《淳化秘阁法帖》
我国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刻
晋人尚韵 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 明人尚态
画学史论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唐末五代至北宋熙宁时期的绘画,绘画通史类著作
刘道醇
《圣朝名画评》:中国画评论著作,“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林泉高致》是郭熙著 其子郭思整理编纂
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著,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浮动主题正文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 篇 其中以《山水训》:三远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 逸格 神格 妙格 能格
邓椿•南宋
《画继》:绘画通史类著作
雕塑
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彩塑
四川(重庆)大足石刻
《吹笛女》
《养鸡女》
罗汉像
山东济南灵岩寺彩塑
梁启超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
江苏苏州保圣寺彩塑
世俗化增强
工艺美术
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青瓷窑系
汝窑(河南汝州)
“雨过天青云破处"“金盘玉碗世称宝”
五大名窑之首
官窑(河南开封)
釉质肥润,紫口铁足
大开片
哥窑
无光釉、攒珠聚球、鱼子纹、百圾碎
冰裂般开片,金丝铁线(鳝血)
飞青瓷产于哥窑
钧窑(河南禹州)
“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
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始于东汉 兴于宋朝 “钧窑一片值万钱”“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
“诸窑之冠”
耀州窑(陕西铜川)
颜色深沉,刻花、印花
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 北方青瓷的代表
龙泉窑(浙江龙泉)
“出筋”
白瓷窑系
定窑(河北定州)
绿定、黑定 、紫定 ,“有芒”
《孩儿枕》
德化窑
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影青瓷 “隐青”“映青”
黑瓷窑系
建窑(又称“建安窑”“乌泥窑”)福建建阳
兔毫盏
油滴盏
吉州窑(江西吉州)
玳瑁斑
白底黑花瓷
磁州窑(河北磁县)
白釉黑花瓷
宋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 (1)釉色多样;五大名窑中有白瓷窑系、青瓷窑系、青白瓷窑系、黑瓷窑系和白地黑花瓷窑系,多彩的钧窑、白色的定窑、黑色的建窑、金丝铁线的哥窑等的釉色品种。 (2)器型丰富;花器、茶器、炉洗等。形制、纹饰均丰富多彩,品种高档。 (3)影响深远;宋代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宋代瓷器遍布全国、远销海外,造就了宋代瓷器的高峰。
建筑
碧霞祠
道教建筑
李诫
《营造法式》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