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
进展
肺泡cap通透性↑
“不均匀分布”:VA/Q失调 ——引起 肺内分流 🚩
重力依赖区:肺不张、肺水肿,通气极差,非依赖区如常
有效参与气体交换肺泡减少——“小肺”、“婴儿肺”
呼吸窘迫(快、深、费力、自觉严重憋气)
肺水肿、肺出血→肺泡壁cap旁 J 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
重症者,呼吸肌疲劳
II 型呼吸衰竭
CO2潴留 刺激外周、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
顽固性低氧血症
「不能用」通常的吸氧疗法改善
I 型呼衰
PEEP(8~18cmH2O)+小潮气量(6~8ml/Kg)
高流量给氧(4~6L/分)
吸氧浓度=21+4X氧流量(>35%)
治疗
纠正低氧血症
根据血气分析: 确定给氧流量(浓度)——I、II型呼衰
根据PaO2/FiO2分度: 确定吸氧模式
呼吸衰竭「不能完全用」 心力衰竭 、
液体负荷过重解释
胸部X/CT 「双肺」浸润影(实变影),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不张、结节影解释
ARDS应满足PCWP≤18mmHg「非心源性」
但 PCWP>18mmHg(左心衰)不能排除ARDS(合并)
肺内因素:重症肺炎(我国)、醉酒胃内容物吸入(国外)
肺外因素:休克、严重感染中毒症、急性胰腺炎、大面积烧伤、严重“非”胸部损伤、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