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西综-内科学-0202心律失常
考研西综-内科学的思维导图,包括正常P波消失、PR间期正常值0.12~0.2s、QRS波、心房、心室肥大、心律不齐、QT间期、T波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04 06:14:40 广东心律失常
正常P波消失
P'波
房性早搏
多见于正常人,无需治疗
提早出现 房性P‘波
P‘ 下传
与正常形态一致QRS波
不一致 “室内差传”
P‘ 未下传
无QRS波 房早未下传
P‘ R间期 ≥0.12s(在正常范围0.12~0.2s,慢路下传)
「常有」不完全代偿间歇(距离窦房结近,干扰窦房结)
逆行P‘波
交界性早搏
无P波
先出现QRS波
室性早搏
宽大畸形QRS
交界性早搏(重叠)
正常QRS
无QRS波
窦性停搏、SSS、窦房传导阻滞
高尖P(肺性P波)
右房肥大
双峰P(二尖瓣P波)
左房肥大
心室肥厚
左室肥厚
SV1+RV5>4mv/3.5mv
右室肥厚
SV5+RV1>1.05mv
F 波
房扑
P波消失,形成F波(规则锯齿状)
心房率300次/m
2:1固定下传
心率规则:心室率150次/m
不遵循固定传导比例
心室律不规则
治疗:首选电复律(无论有无血流动力学障碍)
f 波
房颤
正常人饮酒、情绪激动、手术时也可发生
PR间期 正常值0.12~0.2s
>0.2s
无QRS脱落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般无需治疗
有QRS波脱落、PR间期进行性延长
二度 I 型房室传导阻滞
部分QRS波脱落
PR间期进行性延长,RR间期进行性缩短
QRS波前后RR间期<正常PP间期2倍
最常见传导比例3:2 或 5:4
一般无需治疗
第一心音「依次减弱」
由于PR间期进行性延长,舒张期↑、心室充盈量↑ 二尖瓣位置逐渐升高
预激综合征(不走寻常路)
交界性早搏(P‘ R间期)(距离短)
>0.12s
房性早搏(P‘ R间期)
不固定
房室分离
心室率明显>心房率(心室率100~250次/m)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略>心房率(心室率60次/m)
生理性干扰
心室率<心房率(30~60次/m)——逸搏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分离
心室率<心房率,心室率30~60次
大炮音
治疗
阻滞部位在房室结
首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心室率过缓
安装起搏器
QRS波
宽大畸形
室性早搏
最常见早搏类型
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
可确诊有器质性疾病的心律失常
SSS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左
宽大畸形QRS提早出现
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RonT现象:常导致室速、室颤
室早二联律、室早三联律、成对室早
治疗
无症状:不需要治疗
有症状(器质病变)
II类药:b-R阻滞剂(二尖瓣脱垂伴室早首选)
III类药:胺碘酮(器质性疾病)
也可非二氢吡啶类CCB、Ic类:普罗帕酮(非器质性疾病)
洋地黄所致室早:补K
急性心梗所致:首选介入,不主张预防性用药
起源于左室流出道或左室后间隔频发室早:导管消融
预激综合征
束支阻滞(完左、完右)
右束支传导阻滞
常见、对心脏影响小
右束支细长、单侧冠脉血供
QRS波前半部分正常,后半部分时间延迟、形态变化
完右:QRS波宽大畸形;V1、V2 QRS呈M型(特征) 不完全右:QRS<0.12s;形态与完右相似M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形态异常
完左:QRS波宽大畸形>0.12s; V1或V2:呈rS型(r波极小,S波加宽加深),或QS波(Q波、S波均加宽加深) 不完全左:QRS<0.12s,左心室肥大心电图表现(SV1+RV5>4mv/5mv)
心音特点:完左——第二心音反常分裂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较常见
电轴左偏 > -45度 有诊断价值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较少见
电轴右偏 > +120 有诊断价值
房性、交界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 ——“伴室内差传”
完全变形
正弦波
室扑
无规律
室颤
病理性Q波
Q ≥ 0.04s、Q ≥ 1/4 R波
见于
心梗、肥厚心、扩张心、病毒性心肌炎
脱落
P波消失
长PP间期与正常PP 「无」倍数关系
窦性停搏
P波偶尔不出现
出现一段长PP间期
长PP间期与正常PP间期无倍数关系
保护性出现:逸搏、逸搏心律
交界区:50次/m、心室:30次/分
治疗:安装起搏器
病窦综合征 “SSS”
右冠状动脉缺血→右窦房结及周围组织病变
心动过缓、阻滞、停搏、逸搏心律 → 异位心动过速
慢—快综合征
治疗
无症状:无需治疗
有症状:起搏器
二度 I型 窦房传导阻滞
有P-QRS波脱漏
PP间期进行性缩短 (窦房结S)
长PP间期<两个短PP间距之和
长PP间期与正常PP 「有」倍数关系
二度 II型 窦房传导阻滞
有P-QRS脱漏
PP间期恒定
长PP间期=正常PP间期整数倍 →
与窦性停搏鉴别
P波存在
PR间期进行性延长
二度 I型 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正常范围、恒定不变
二度 II 型房室传导阻滞
部分QRS波脱漏
PR间期正常,恒定
QRS波前后长RR间期=正常PP间期整倍数
最常见下传比例3:1 或 4:1
治疗(同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部位在房室结
首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任何部位阻滞)
心室率过缓 < 50次
安装起搏器
心房、心室肥大
右房肥大
高尖P(肺性P)
P波>0.25mv
左房肥大
双峰P(二尖瓣P波)
P波>0.12s
右室大
SV5 + RV1 >1.05mv
左室大
SV1 + RV5 > 4mv / 3.5mv
心律不齐
心律绝对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
房颤
室颤
二度 I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一直在变
第一心音逐渐减弱
有时不齐、有时齐
房扑(无固定比例下传)
室早(多源性)
房室分离
室速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QT间期
QT延长
低 Ca 血症
QTc缩短,ST-T鱼钩样改变
洋地黄效应
「鱼钩型」并非使用洋地黄后特征表现
也不是中毒表现
T波
T波低平或倒置,U波增高
低 K 血症
T波高尖,QRS波可与T波融合成正弦波
高 K 血症
ST段 下移<0.05mv
ST段 下移>0.1mv
心肌缺血
ST段 抬高
部分导联 “弓背向上”
心肌梗死
帮助定位
部分导联 “短暂抬高”
变异性心绞痛
除V1、aVR以外,其余 “弓背向下”
急性心包炎
ST段 缩短
高 Ca 血症
抗心律失常药物
I类:阻断快Na通道
Ia:减慢0期Vmax
“明显延长” ADP
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 “现以很少用”, 由于可导致心肌缺血
Ic:减慢0期Vmax
“轻微延长“ ADP
普罗帕酮、氟卡尼
Ib:不减慢0期Vmax
“缩短” ADP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津
II类:阻断b-R受体
抑制交感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III类:阻断K通道
“明显延长” APD (负极化主要是K)
胺碘酮、索他洛尔
IV类:阻断 L-Ca 通道
负性变时、负性变传导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心律失常产生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速
心率 >100次/m
一般无需治疗
窦缓
心率 <60次/m
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 差值>0.12s)
一般不需要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异位心律
主动(蠢蠢欲动)
早搏
心动过速
连续三个以上早搏
扑动
颤动
被动(被迫无奈)
逸搏
逸搏心律
连续三个以上逸搏
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异常
干扰脱节
房室分离
心脏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
I 型 :无法观察
III 型:与窦性停搏无法鉴别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
束支阻滞
室内阻滞
折返心律
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发病机制
心动过速
冲动形成异常
折返(最常见)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对比:心肌梗死后室早、室速
首选:利多卡因 、β-R阻滞剂(减低猝死率)
无效/心律失常频发:使用胺碘酮
心音强弱不等
原因:左心室内血液量(主要关注)、心脏收缩力
PR间期决定心室充盈时间→PR间期的逐渐变化→S1改变
房颤、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
两个窦性波动后提前出现一个室性早搏,提前出现左心充盈不足
心率不齐时,PR间期并未改变,故不存在S1强弱不等
房颤
病因
最常见 「心脏疾病」:风心病二狭(憋大了)
最常见 「心外疾病」 :甲亢
也可发生于正常人
无心脏病中年人——“孤立性房颤”
房颤分类
能自行恢复
阵发性房颤
控心率(关键)——怕快
不能自行恢复
持续时间>1周
持续性房颤
持续时间>1年
有转复愿望
长期持续性房颤
抗凝➕转复➕控性心律
无转复愿望、不能终止、终止后又复发
永久性房颤
长期抗凝➕控心率
P波消失,形成f波(比F波幅度小、频率快,V1最明显)
心房率350~600次/m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
当心律规则时
恢复窦性
转为其他心律规则的心律失常
固定比例房扑
异位心动过速(室性)
心室律慢、而规则
洋地黄中毒导致 III度-传导阻滞(房室分离)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房颤
二度 I型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
无法听到第4心音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
CO 减少25%
临床表现与心室律快慢有关,越快越严重
一怕栓、二怕快
应当积极控制心室率
治疗
长期抗凝
合并瓣膜病患者——最常见原因
必须使用华法林,维持INR:2~3
未合并瓣膜病患者
需根据CHADS2评分确定是否抗凝
心衰、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各占1分
血栓栓塞:2分
CHADS2=0分:无需抗凝 CHADS2=1分: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抗凝(血小板参与凝血) CHADS2≥2分:必须华法林抗凝
利伐沙班
安全,无需检测凝血指标
左心耳封堵术
CHADS2≥2分但不适合长期抗凝 或即使规范抗凝仍发生脑卒中
转复
无血流动力学异常
胺碘酮/普罗帕酮
有血流动力学异常
直流电复律
“根据房颤持续时间” 确定转复前后是否抗凝
房颤持续<24h:不需要抗凝直接转复 房颤持续≥24h:华法林抗凝——前三后四
控心率
无器质性疾病
首选:b-R阻滞剂、维拉帕米 心率控制在<110次/m
有器质性心脏病
首选:洋地黄 依据病情决定目标心率
电复律
适应症
室速、室上速、房扑、房颤
快速性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障碍 或 心绞痛加重 药物治疗无效
禁忌症
病窦、阻滞 (重整后窦房结仍传不到心室)
低K、洋地黄(非阵发性交界性室上速)
起搏器
适应症
病窦、阻滞、心律慢
AAI
病窦综合征
VVI
心室律缓慢、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正常者
DDD
房室传导阻滞
ICD
除颤
CRT
再同步
射频消融
适应症
各种速(折返)、预激、扑动、颤动
阵发性室上速(快慢双路径)
禁忌症
非阵发性室上速(洋地黄中毒——停药、补K即可)
室性心动过速
最常见原因:冠心病引起心肌梗死
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无关)
连续3个以上 宽大畸形QRS波
心室率明显快于心房率,100~250次
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治疗
无血流动力学障碍,无器质性心脏病
利多卡因
无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器质性心脏病
首选:胺碘酮
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首选:电复律
洋地黄中毒所致室速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首选)
尖端扭转性室速
常由于低K血症所致(奎尼丁、胺碘酮引起)
RP上移
细胞膜兴奋性↑
传导性↓——QT间期延长
属于「多形性室速」特殊类型
QT间期延长(L-QT)、U波明显
心室率200~250次/m
治疗
首选:补K、补Mg
也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缩短QT间期、提高心率)
持续发作按心脏骤停处理
有室颤者需要电复律
先天性L-QT可用:β-R阻断剂
药物不良反应
胺碘酮
肝损伤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角膜色素沉着
光过敏
甲状腺功能异常
肺纤维化
「赶快交国家费」
β-R阻断剂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肢端循环障碍
支气管痉挛
低血糖反应
2001N51A
交界性早搏
多见于「器质性」疾病,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
交界区冲动
上传:逆行P‘ 波(II、III、aVF倒置)
下传:QRS波提早出现,与正常QRS波一致(可有室内差传)
P‘波与QRS波关系不定
P'波在前:P’ R间期<0.12s(离心室近)
P'波在后:RP’间期<0.20s
重叠:看不到P波
常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距离远,不干扰窦房结)
偶尔有呈「隐匿性」传导
室上性心动过速
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的房早、交界早
心率绝对规则,150~250次/分
临床典型表现:突发突止
治疗
首选刺激迷走神经终止发作(Valsalva法)
升压药(反射兴奋迷走N)
无效
腺苷、维拉帕米
普罗帕酮(心律平)、β-R阻滞剂
伴有心功能不全:洋地黄
预激合并室上速:禁用洋地黄
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低血压、心衰)
首选电复律(洋地黄中毒所致除外)
房室传导有问题
窦房结有问题
QRS波 < 0.11s 正常q波 宽度<0.04s、高度<同导联1/4R波
反应从心房传到心室时间
窦性P:II 导直立、aVR倒置 <0.12s , <0.25mv/0.2mv(肢导/胸导)
心室除极开始到负极完毕
反应心室「缓慢负极」
反应心室快速负极
预激综合征
冲动沿着Kent束下传
PR间期<0.12s(旁路无延搁)
QRS波>0.12s 宽大畸形
起始部粗钝 delta波
S-T段继发改变(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检查
心脏电生理
最有价值
治疗
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
首选:刺激迷走神经 终止发作 无效:腺苷、维拉帕米 血流动力学障碍:首选电复律 ————————————————「禁用洋地黄」
伴有房颤
首选:普罗帕酮(心功能正常)、胺碘酮(心功能不全) 禁用:洋地黄、维拉帕米(抑制正常传导,加重旁路传导)
伴有心肌梗死(器质性疾病)
胺碘酮
根治治疗
首选:导管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