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与管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人类的管理活动、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者的决策技能等。
编辑于2022-11-06 16:24:11管理与管理学
人类的管理活动
1:人类活动的特点 (一)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进步的。 (二)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管理的以要性
2:管理的必要性 下列是关于管理必要性的一些重要观点: 一: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其大可能的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则是管理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人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算正转化为生产力。 三: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如何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分工的各种人员合理的组织起来,协调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协调他们与各种资源的关系,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都要靠有效的管理。 四:工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如何把每个成员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的目标,把无数分类组成一个方向 五: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管理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内涵。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的定义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这一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 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美国学者福莱特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成于果 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4 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付诸实践(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赫伯特·西蒙
四: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或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必须的行动”。 在计划过程中必须进行决策。决策是计划和修正计划的前提,而计划又是实施决策的保证,计划与决策密不可分。说到底,计划是为决策服务的,是实施决策的工具和保证。 (二)组织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 人们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者的决策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分三类: 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3: 快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 一:技术技能 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二)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三: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3:管理者面临的新时代 21世纪表现为四大发展趋势: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 (一)信息网络化 信息网络化的标志,是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与对方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 (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 (三)知识资源化 知识资源化与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 (四)管理人本化 管理人本化是几千年来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0 (一) 归纳法 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丛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 (二)试验法 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特别在微观组织内部,关于生产管理、设备布置、工作程序、操作方法、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营销方法以及工资奖励制度、劳动组织、劳动心理、组织行为商务谈判等许多问题,都可以采用试验法进行研究。 (三)演绎法 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者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他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它是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所以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