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少第四章
儿童少年卫生法概念,简称儿少卫生学,是研究维护和促进儿童少年健康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于2022-11-07 11:27:34 北京市第四章 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
心理行为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的 变化过程,包括认知、语言、情绪情感、人格和社会化适应等多个方面。在 整个发育过程中,脑发育是各种心理行为发育的物质基础。
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发育
认知(cognition)一般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 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一、认知发育理论
子主题
二、感知觉发育 感知觉(sensory 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反映。 感觉(sense)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 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知觉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视觉 2个月左右的婴儿视觉集中明显形成,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色彩鲜明发亮的物体上,尤其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并能追视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也能通过目光接触与家长交流; 4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出现辨色视觉; 6个月以前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视觉和立体视觉都逐渐发育;6-8个月,婴儿可与成人一样看到周围世界,7-10个月,可区分生人熟人; 2~3岁已能正确辨别红、黄、绿、蓝四种基本颜色并出现双眼视觉;出生后3年内,视觉系统基本发育成熟,但双眼视功能发育还会持续。
(二)听觉 出生时婴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基本成熟,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儿童的听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能够辨别声音来源和逐渐区分语音,幼儿到2岁以后,听力已经很灵敏,几乎达到成人水平;
(三)嗅觉 新生儿的嗅觉与成人一样敏感,出生时嗅觉发育已比较成熟,能表现出对不同气味的反应; 7~8个月婴儿嗅觉逐渐灵敏,能分辨出芳香的气味; 到了2岁左右,已经能很好地辨别各种气味。
(四)味觉 味觉在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出生仅2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够 分辨出甜、酸、苦、咸等多种味道; 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都会表现出非常敏锐的反应,喜欢甜味,拒绝吃不喜欢的食物;
(五)触觉 在五种基本感觉中,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 触觉在胎儿期已开始发育,到新生儿阶段触觉发育已经高度敏感,尤其在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特别敏感。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婴儿的抚触就是通过对触觉的刺激,增强婴儿触觉的敏感性,加强对外界的反应,促进其发育; 2~3岁的幼儿能很好地辨别各种物体的不同属性,如软的、硬的、冷的、热的、粗糙、光滑等;
(六)知觉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6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够辨别大小,9~12个月的婴儿能够知觉形状; 随着感觉功能的完善促使幼儿的感知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在空间知觉上辨别形状的能力逐渐增强(形状、深度、方位) 有了初步的时间观点。4~5岁儿童开始使用标志时间的词语,如“早上”“晚上”“今天” “昨天”“明天”。6岁儿童掌握了“周”“月”“年”等时间概念;
三、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自然发生,不要付出努力,而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
新生儿期:定向反射 婴幼儿期:无意注意迅速发展,3岁出现有意注意 学龄前期: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发展 学龄期: 有意注意发展,低年级仍带有情绪色彩,高 年级较为稳定
四、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需经历感知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动作→ 情绪→ 形象 →逻辑 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有意记忆的出现和发展是儿童记忆发展的 重要标志。
婴幼儿时期是记忆迅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学龄前期,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持续发展,5-6岁开始形成记忆策略; 学龄期: ①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②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③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期:人生记忆最佳时期,有意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机械记忆和意义记 忆占比重发生逆转;抽象、形象记忆达高峰。
五、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属认知的高级阶段。 婴儿期阶段的思维是依靠感知觉和动作来完成的; 婴幼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是指婴幼儿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学龄前阶段,是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具体思维;另一特征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学龄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但很大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青春期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处于优势地位。
六、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imagine)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想象的基础。 想象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1~2岁的婴幼儿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学龄前儿童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出现萌芽;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力集中表现在游戏活动中,在游戏时有意想象水平较高,而非游戏时的想象水平较低; 学龄期儿童想象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创造成分增大 青少年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力占优势地位,再造想象更独立,内容更复杂,逻辑性更高
七、儿童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language)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称的 符号系统,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照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
(一)前语言阶段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 阶段”,一般是指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
(二)语音的发展 0-4月婴儿是单音节阶段,4-10月是多音节阶段,11-13月萌语阶段 3-4岁是语音扩展阶段,这个时期易于学会当地语言
(三)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10~15个月间一般每月平均增加1~3个新词,18个月以后的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提高到每月25个,这种掌握新词的速度猛然加快的现象,被称为“词汇激增”或“词语爆炸”现象。20-30个月是婴幼儿掌握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 发展趋势:单词一双词语一简单句→复杂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范围:实词→虚词
(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出现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自言自语,这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连贯言语比重上升,连贯言语使儿童能够独立、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入学以后,儿童的语用能力有很大提高,在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内部语言逐渐发展起来。
(五)书面语言能力发展 儿童真正掌握书面言语,是从入学学习以后才开始的。书面语言的掌握一般要经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过程; 在掌握书面语言的情况下,儿童才逐步有意识的掌握语法范畴和语法规律,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使儿童的语言逐步规范化,也使儿童的语言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
儿童少年情绪情感发育
情绪(emotion) 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emotional feeling) 则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一、情绪情感的发育阶段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 婴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与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愉快和不愉快,是新生儿最初的情感分化; 哭是儿童最初的原始情绪反应之一;笑可分为自发性微笑(反射性微笑)和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又分为有选择性与无选择性 随着活动内容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的情绪经验更加深化、丰富;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二)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发展主要是学习自我调控和互动交往; 3岁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情绪反应比较强烈,较易冲动,随着年龄增长,情绪调控能力逐渐增强; 3~7岁儿童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可体验成人的情绪、情感,经历各种情绪体验,逐渐发展信任、同情、美感、道德、理智等较高级的情感。
(三)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 学龄儿童情绪已基本具有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表现形式,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 情感表现还是比较外露、易激动,但是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学龄期儿童的各种高级情感迅速开始发展,并在情绪生活中明显表现出来,如与同伴产生友谊感,在掌握一定道德原则、形成一定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开始产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责任感等方面情感体验不断深刻。
(四)青少年情绪情感发育 青春期是情绪和情感迅速发展时期,各种身心变化和发展的急剧性和过渡性使青少年心理特征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情感虽趋于成熟,但与成人相比热情有余、理智不足,常容易感情冲动。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也逐渐走向稳定。
二、儿童青少年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1.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2.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 (3)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
3.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情感的内容逐渐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加 (3)高级情感逐渐发展
4.青春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都迅速而强烈,有两极性 (2)内隐性和表现性共同存在 (3)高级情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儿童少年个性及社会化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个性(personality)也称人格,是指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概念内涵丰富,它是复杂的、多维度、多侧面的,包括一个人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意识三个方面的内容。
气质(temperament)是婴幼儿期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 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婴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幼儿期逐渐出现了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画画等,但这种兴趣是不稳定的,很容易随着外界条件而改变。 学龄期儿童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青少年的个性品质也在不断发展,其突出特点是表现出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是一个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情绪)体验等共同组成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自我体验(self-feeling)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6岁以前,婴幼儿期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育影响下,自我意识开始发展,顺序为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自我命名是自我发展的第一个飞跃。4岁,已建立自尊感,能自我评价;5-6岁自我体验逐渐产生;6岁儿童几乎能充分体验自尊感 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评价由具体性向抽象性发展,由外显行为向内心世界发展,自我评价逐渐独立,稳定性加强。同样,自尊发展比较稳定。青春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并日渐成熟,这个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自我评价趋于成熟,但易出现两极化与有利化;此期自尊心最敏感。
三、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最初始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婴幼儿主要生活环 境是家庭,人际关系以亲子关系为主,同时同伴交往也已开始。亲子关 系和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婴儿的早期同伴关系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主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1岁) 简单交往阶段(1~1.5岁) 互补性交往阶段(1.5~3.0岁)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化功能也开始逐渐完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利他性和攻击性两种社会倾向相反的行为。 学龄期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更为丰富,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此外还会发展更复杂的社会交往。伴随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逐步形成稳定的个性。
第四章 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
心理行为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的 变化过程,包括认知、语言、情绪情感、人格和社会化适应等多个方面。在 整个发育过程中,脑发育是各种心理行为发育的物质基础。
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发育
认知(cognition)一般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 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一、认知发育理论
子主题
二、感知觉发育 感知觉(sensory 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反映。 感觉(sense)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 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知觉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视觉 2个月左右的婴儿视觉集中明显形成,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色彩鲜明发亮的物体上,尤其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并能追视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也能通过目光接触与家长交流; 4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出现辨色视觉; 6个月以前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视觉和立体视觉都逐渐发育;6-8个月,婴儿可与成人一样看到周围世界,7-10个月,可区分生人熟人; 2~3岁已能正确辨别红、黄、绿、蓝四种基本颜色并出现双眼视觉;出生后3年内,视觉系统基本发育成熟,但双眼视功能发育还会持续。
(二)听觉 出生时婴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基本成熟,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儿童的听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能够辨别声音来源和逐渐区分语音,幼儿到2岁以后,听力已经很灵敏,几乎达到成人水平;
(三)嗅觉 新生儿的嗅觉与成人一样敏感,出生时嗅觉发育已比较成熟,能表现出对不同气味的反应; 7~8个月婴儿嗅觉逐渐灵敏,能分辨出芳香的气味; 到了2岁左右,已经能很好地辨别各种气味。
(四)味觉 味觉在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出生仅2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够 分辨出甜、酸、苦、咸等多种味道; 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都会表现出非常敏锐的反应,喜欢甜味,拒绝吃不喜欢的食物;
(五)触觉 在五种基本感觉中,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 触觉在胎儿期已开始发育,到新生儿阶段触觉发育已经高度敏感,尤其在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特别敏感。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婴儿的抚触就是通过对触觉的刺激,增强婴儿触觉的敏感性,加强对外界的反应,促进其发育; 2~3岁的幼儿能很好地辨别各种物体的不同属性,如软的、硬的、冷的、热的、粗糙、光滑等;
(六)知觉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6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够辨别大小,9~12个月的婴儿能够知觉形状; 随着感觉功能的完善促使幼儿的感知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在空间知觉上辨别形状的能力逐渐增强(形状、深度、方位) 有了初步的时间观点。4~5岁儿童开始使用标志时间的词语,如“早上”“晚上”“今天” “昨天”“明天”。6岁儿童掌握了“周”“月”“年”等时间概念;
三、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自然发生,不要付出努力,而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
新生儿期:定向反射 婴幼儿期:无意注意迅速发展,3岁出现有意注意 学龄前期: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发展 学龄期: 有意注意发展,低年级仍带有情绪色彩,高 年级较为稳定
四、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需经历感知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动作→ 情绪→ 形象 →逻辑 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有意记忆的出现和发展是儿童记忆发展的 重要标志。
婴幼儿时期是记忆迅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学龄前期,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持续发展,5-6岁开始形成记忆策略; 学龄期: ①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②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③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期:人生记忆最佳时期,有意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机械记忆和意义记 忆占比重发生逆转;抽象、形象记忆达高峰。
五、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属认知的高级阶段。 婴儿期阶段的思维是依靠感知觉和动作来完成的; 婴幼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是指婴幼儿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学龄前阶段,是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具体思维;另一特征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学龄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但很大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青春期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处于优势地位。
六、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imagine)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想象的基础。 想象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1~2岁的婴幼儿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学龄前儿童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出现萌芽;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力集中表现在游戏活动中,在游戏时有意想象水平较高,而非游戏时的想象水平较低; 学龄期儿童想象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创造成分增大 青少年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力占优势地位,再造想象更独立,内容更复杂,逻辑性更高
七、儿童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language)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称的 符号系统,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照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
(一)前语言阶段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 阶段”,一般是指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
(二)语音的发展 0-4月婴儿是单音节阶段,4-10月是多音节阶段,11-13月萌语阶段 3-4岁是语音扩展阶段,这个时期易于学会当地语言
(三)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10~15个月间一般每月平均增加1~3个新词,18个月以后的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提高到每月25个,这种掌握新词的速度猛然加快的现象,被称为“词汇激增”或“词语爆炸”现象。20-30个月是婴幼儿掌握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 发展趋势:单词一双词语一简单句→复杂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范围:实词→虚词
(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出现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自言自语,这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连贯言语比重上升,连贯言语使儿童能够独立、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入学以后,儿童的语用能力有很大提高,在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内部语言逐渐发展起来。
(五)书面语言能力发展 儿童真正掌握书面言语,是从入学学习以后才开始的。书面语言的掌握一般要经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过程; 在掌握书面语言的情况下,儿童才逐步有意识的掌握语法范畴和语法规律,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使儿童的语言逐步规范化,也使儿童的语言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
儿童少年情绪情感发育
情绪(emotion) 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emotional feeling) 则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一、情绪情感的发育阶段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 婴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与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愉快和不愉快,是新生儿最初的情感分化; 哭是儿童最初的原始情绪反应之一;笑可分为自发性微笑(反射性微笑)和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又分为有选择性与无选择性 随着活动内容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的情绪经验更加深化、丰富;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二)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发展主要是学习自我调控和互动交往; 3岁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情绪反应比较强烈,较易冲动,随着年龄增长,情绪调控能力逐渐增强; 3~7岁儿童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可体验成人的情绪、情感,经历各种情绪体验,逐渐发展信任、同情、美感、道德、理智等较高级的情感。
(三)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 学龄儿童情绪已基本具有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表现形式,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 情感表现还是比较外露、易激动,但是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学龄期儿童的各种高级情感迅速开始发展,并在情绪生活中明显表现出来,如与同伴产生友谊感,在掌握一定道德原则、形成一定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开始产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责任感等方面情感体验不断深刻。
(四)青少年情绪情感发育 青春期是情绪和情感迅速发展时期,各种身心变化和发展的急剧性和过渡性使青少年心理特征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情感虽趋于成熟,但与成人相比热情有余、理智不足,常容易感情冲动。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也逐渐走向稳定。
二、儿童青少年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1.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2.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 (3)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
3.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情感的内容逐渐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加 (3)高级情感逐渐发展
4.青春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都迅速而强烈,有两极性 (2)内隐性和表现性共同存在 (3)高级情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儿童少年个性及社会化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个性(personality)也称人格,是指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概念内涵丰富,它是复杂的、多维度、多侧面的,包括一个人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意识三个方面的内容。
气质(temperament)是婴幼儿期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 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婴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幼儿期逐渐出现了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画画等,但这种兴趣是不稳定的,很容易随着外界条件而改变。 学龄期儿童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青少年的个性品质也在不断发展,其突出特点是表现出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是一个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情绪)体验等共同组成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自我体验(self-feeling)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6岁以前,婴幼儿期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育影响下,自我意识开始发展,顺序为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自我命名是自我发展的第一个飞跃。4岁,已建立自尊感,能自我评价;5-6岁自我体验逐渐产生;6岁儿童几乎能充分体验自尊感 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评价由具体性向抽象性发展,由外显行为向内心世界发展,自我评价逐渐独立,稳定性加强。同样,自尊发展比较稳定。青春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并日渐成熟,这个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自我评价趋于成熟,但易出现两极化与有利化;此期自尊心最敏感。
三、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最初始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婴幼儿主要生活环 境是家庭,人际关系以亲子关系为主,同时同伴交往也已开始。亲子关 系和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婴儿的早期同伴关系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主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1岁) 简单交往阶段(1~1.5岁) 互补性交往阶段(1.5~3.0岁)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化功能也开始逐渐完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利他性和攻击性两种社会倾向相反的行为。 学龄期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更为丰富,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此外还会发展更复杂的社会交往。伴随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逐步形成稳定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