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少第六章
了解儿童少年卫生学的概念,了解儿童少年卫生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理解儿少卫生工作的意义。 第一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和..
编辑于2022-11-07 11:28:31 北京市第六章 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遗传影响因素
遗传(heredity) 是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身心发育等性状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及种族差异,是遗传因素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遗传的家族、种族影响
1.家族性遗传影响 家族性遗传是遗传信息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最直接体现。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特征、趋向、潜力、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1)生长突增模式、性成熟早晚及月经初潮年龄等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成年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间的遗传度为0.75,即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此外,父母与子女身高的相关系数呈现随年龄上升的趋势,提示遗传因素在个体越接近成熟的阶段表现得越充分,此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familialaggregation)。
(2)遗传对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呈现的表现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遗传对感知觉、气质有较直接的影响;而在个性品质、道德行为方面,遗传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作用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尤其在青少年阶段,遗传因素的作用远不如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显著。但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2.种族性遗传影响 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如肤色、发色及形状、眼珠色彩、面部特征、颅型、体型、体格等)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性遗传对个体体型、躯干和四肢长度比例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
(1)刚果流域的非洲俾格米人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之一,相同的生长调节类激素水平,他们机体内的应答反应却低于其他人种;东亚各国(中国、日本、朝鲜等)儿童自婴幼儿开始骨龄持续落后于非裔、欧裔美国儿童,但在青春期体格突增阶段其长骨的干愈合速度却显著超过后两者。
(2)人群的月经初潮年龄既存在种族差异,又有地域差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age atmenarche,AAM)为12.35岁,与同省(区)汉族女生相比,朝鲜族和蒙古族女生的AAM明显较早,而其他少数民族则与其接近或较晚。因此,女生AAM的差异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各省汉族间的差异,由于属于同一民族,主要是环境因素不同所致。
(二)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主要研究不涉及基因核昔酸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其遗传方式具有DNA序列不变而表型改变,改变具有可遗传性和可逆性,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等特点。表观遗传是环境因素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而使生物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够维持遗传序列的稳定。
表观遗传调控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基因调控、基因印迹和染色质重塑等,其中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修饰方式。 作为核苗酸生物合成的辅助因子和甲基供体,叶酸可调控DNA甲基化过程进而影响基因表达。食物中所含的植物化学物可通过改变DNA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组蛋白酰基转移酶等酶的活性,直接影响表观遗传修饰,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表观遗传修饰对儿童少年正常生长发育及其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调节方式间相互协调、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在不良的环境因子刺激下,生命早期的表观遗传修饰异常会导致某些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同时,表观遗传失调与多种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等)、自身免疫病(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物质环境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地理气候因素 (1)主要指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气温年均差、平均地表温度、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海拔高度、大气压、平均水气压。 (2)身高与日照时数、气温年均差等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等呈负相关。 (3)不同地域人群体格发育水平的差异(尤其是长期趋势),不全是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还与各群体的起源发展、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2.季节因素 (1)季节对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1)春季身高增长最快 2)秋季体重增长最快 (2)0~2岁婴幼儿期的体重增长无明显的季节差异。 (3)月经初潮同样受季节影响:中国女童的初潮较多发生在2~3月和7~8月。
(二)环境污染因素
1.化学性环境污染因素
(1)空气污染: 1)影响肺的发育。 2)与哮喘发病和恶化有关。 3)造成出生缺陷。 4)影响体格生长。 5)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儿童行为发育落后或行为障碍相关。
(2)铅污染: 1)儿童对铅高度易感,呼吸道铅的吸收率也较成人高出2倍左右,但通过粪便、尿液排铅的能力却仅有成人的2/3。骨铅约占儿童体内总铅的90%。 2)造成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尤其神经系统,血铅高与儿童IQ下降、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攻击性行为以及成年后的犯罪行为有密切关系。血铅水平达到200μg/L,可使血红素合成受阻,血红蛋白无法形成,造成贫血。铅被确认是内分泌干扰物,可干扰体内某些激素的正常代谢,可能引起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落后和代谢异常。3)铅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无安全临界值,理想的血铅水平应该是零。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1)分类: 1模拟/干扰雌激素; 2干扰睾酮; ③干扰甲状腺素 ④干扰其他内分泌功能。 2)人体暴露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 3)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①生殖毒性,生命早期敏感窗口的暴露,影响到子代的生殖器官发育和精子成熟; ②性发育异常,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儿童性早熟的直接病因或促进因素; ③神经毒性,可能引起持久、不可逆的学习能力缺失和行为发育障碍; ④抑制免疫反应。
2.物理性环境污染因素
(1)噪声污染: 1)对听觉功能:在未达到对成人造成损伤的值前,就可使儿童的听觉器官发生急性损伤,引起耳膜破裂性出血,至导致耳聋。 2)对视觉功能:可造成视网膜视杆细胞区别光亮的敏感性下降,还可发生视疲劳、眼痛、眼花、流泪、对眼前运体反应失灵。 3)对神经系统:影响儿童正常的神经心理行为发育。4)其他功能紊乱和损伤: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
(2)电磁辐射污染:低强度、慢性射频辐射的危害。 1)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2)引发神经衰弱。 3)影响视力。 4)与儿童白血病之间似乎存在相关性,但由于目前的研究数据有限且缺乏一致性,尚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
(3)放射性污染: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一般不影响人体健康,需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发生有害作用。儿童在同样的剂量水平所受到的放射性损伤程度显著高于成人。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会破坏机体内的大分子结构,甚至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损伤。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对人体持续造成危害。
社会决定因素
(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保健
1.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经济可完全独立于自然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伴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会逐步提高;反之,则出现停滞或下降。
(2)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伴随出现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的城乡差异也是社会经济状况影响的典型体现。
(3)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基础物质生活水准,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与社会文化相关指标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促进越大。
2.医疗卫生保障
(1)儿童健康指标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2)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保障的不平衡可造成儿童健康指标上的差异。
(3)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的医疗保障水平尚有距离。
(二)家庭生活质量
1.家庭经济状况
(1)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为儿童提供的居住环境、膳食营养水平、社交活动、智力投资等。
(2)家庭收入并非越高,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越好。在许多富裕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儿童成长,儿童因缺乏亲情而导致情感淡漠、抑郁、焦虑、敌对,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紧张的发生率较高。
2.父母受教育程度
(1)父母受教育程度高通常是家庭SES状况中的重要正向因素。他(她)们较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使生活作息制度较科学合理,对促进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2)双亲文化水平中以母亲的积极影响强度更大。母亲常常作为儿童第一养育人,其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掌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越重视子女教育、越注重给予子女感情支持和理解,这些优势对于保障儿童合理营养,促语言发展、性格形成,建立伙伴关系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家庭结构
(1)对儿童青少年的体格、行为发育具有显著影响。
(2)核心家庭、大家庭的儿童不论体格生长还是行为发育均优于单亲家庭的儿童。
(3)离异家庭儿童的学习成绩、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情绪维持能力等在各类家庭中属最低水平,其成年后大多职业地位和心理幸福指数较低。
4.家庭氛围
(1)取决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
(2)在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之间及父母与儿童之间交流、互动丰富,抚养儿童的观点和方式一致,解决问题民主、和平,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困难,对儿童犯的过错包容、理解,这些对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特质非常具有正性促进作用。
(3)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家庭暴力会阻碍儿童心理健康 发展,容易出现情绪多变、社交退缩、问题行为多发。
5.亲子关系
(1)积极的亲子关系使儿童感受到爱与被尊重,有助于儿童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积极、乐观的认知,对培养早期社会交往具有促进作用,这是将来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乃至婚恋关系的基础。
(2)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父亲对儿童的支持、鼓励和爱护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情感和心理健康均有高度预测性。
6.教育方式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人格形成、学业成绩、社会适应性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2)在教养过程中,父母的理解、爱护等情感支持有助于培养儿童情绪稳定、探索欲强、有同情心等健康、积极的心理特征。
(3)过分干预、过度保护,则可促使他们变得内向、情绪不稳、胆小怕事。
(4)父母采用拒绝、否认、惩罚等养育方式,甚至使用暴力,易使儿童形成残暴、缺乏同情心、反社会倾向等个性特征。
(三)文化和教育
1.家庭教育 直接影响着个体健康状况和今后进入社会后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家庭教育投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父母期望,家庭的文化氛围等。
2.学校教育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间、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民办教育监督不力、教育功利化、教师素质低下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展。
3.社会教育 是对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影响着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现代媒体与娱乐方式
1.电视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1)看电视的时间:过度沉湎于看电视可能造成以下危害。1)影响与父母及家人的互动、沟通,不利于语言发育、情绪和认知发展。2)减少体力活动时间;3)限制思维活动范围,影响思维能力、个性发展、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4)长时间静坐导致近视、肥胖发病率增高。
(2)电视的内容:电视频道的选择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非常显著。1)经常观看有关探索和发现、科普知识、地理历史频道的儿童,会有较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理解能力,其智力、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等都会获得良好发展。2)经常看不适宜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如离婚、暴力、犯罪、谋杀等,则会分散儿童青少年对学业的关注,影响学业成绩,甚至会助长学校暴力及诱发其他危险行为(如酗酒、吸烟、吸毒、性行为等)。
2.长期沉迷网络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1)严重影响睡眠、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2)易导致眼睛出现干涩、模糊和视力下降,轻者引起近视,重者导致视网膜脱落等。
(3)导致个性自我迷失,人际交流能力弱化,不思进取,变得易怒、冲动、攻击性强,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4)网络上许多不健康信息会导致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饮酒、暴力、性侵犯等)发生。
3.玩具和读物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1)玩具:1)通过对玩具的摸、拿、听、看、摆弄,可以训练感知觉、注意、手眼协调、肌肉运动等,非常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功能发育。2)可以帮助儿童认知周围环境、丰富生活经验、激发了情绪情感,有助于培养良好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3)家长对玩具的认知和选择,以及是否和儿童互动玩耍,对玩具的教养功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4)好的玩具应具备趣味性和教育性统一。。
(2)早期阅读:1)对语言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对情绪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4)对社会性行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5) 对幼儿心理辅导和治疗的特殊作用。
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life styles)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系列 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行为(behaviors)表现为其具体外显,主要包括饮 食、运动、睡眠、娱乐、消费、社会交往等。
(一)饮食行为
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摄入食物的种类、数量、频率、方式以及选择、购买、食用地点等。饮食行为与食物本身特征、个体心理和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儿童少年期健康饮食行为不仅保证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素的需要,促进体格和智力发育,而且会持续至成年期并对成人饮食行为的建立及其健康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儿童少年应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1.每天保证300~500g粮谷类的摄入,使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达到55%~65%; 2.食用足量的鱼、禽、蛋、奶、豆类,以保证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和矿物质的摄入充足; 3.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以满足机体对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要; 4.应按时进食一日三餐,做到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比为3:4:3; 5.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避免盲目节食并合理选择零食,减少在外就餐频率; 6.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建议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二)体育锻炼
1.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加速机体新陈代谢; (2)促进肌肉、骨骼生长,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坚韧性; (3)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预防成年心脑血管疾病; (4)改善肺功能,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5)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平衡性和灵活性。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全面提高儿童少年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 (2)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儿童少年情绪稳定,形成开朗性格; (3)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培养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4)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睡眠行为
1.充足睡眠的作用 (1)可消除疲劳,促进机体复原及记忆的维持和巩固; (2)维持人体代谢和免疫平衡;(3)促进体格和神经行为发育
2.培养健康睡眠习惯 (1)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 (2)养成定时就寝、定时晨起的规律作息习惯
第六章 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遗传影响因素
遗传(heredity) 是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身心发育等性状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及种族差异,是遗传因素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遗传的家族、种族影响
1.家族性遗传影响 家族性遗传是遗传信息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最直接体现。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特征、趋向、潜力、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1)生长突增模式、性成熟早晚及月经初潮年龄等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成年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间的遗传度为0.75,即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此外,父母与子女身高的相关系数呈现随年龄上升的趋势,提示遗传因素在个体越接近成熟的阶段表现得越充分,此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familialaggregation)。
(2)遗传对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呈现的表现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遗传对感知觉、气质有较直接的影响;而在个性品质、道德行为方面,遗传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作用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尤其在青少年阶段,遗传因素的作用远不如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显著。但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2.种族性遗传影响 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如肤色、发色及形状、眼珠色彩、面部特征、颅型、体型、体格等)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性遗传对个体体型、躯干和四肢长度比例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
(1)刚果流域的非洲俾格米人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之一,相同的生长调节类激素水平,他们机体内的应答反应却低于其他人种;东亚各国(中国、日本、朝鲜等)儿童自婴幼儿开始骨龄持续落后于非裔、欧裔美国儿童,但在青春期体格突增阶段其长骨的干愈合速度却显著超过后两者。
(2)人群的月经初潮年龄既存在种族差异,又有地域差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age atmenarche,AAM)为12.35岁,与同省(区)汉族女生相比,朝鲜族和蒙古族女生的AAM明显较早,而其他少数民族则与其接近或较晚。因此,女生AAM的差异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各省汉族间的差异,由于属于同一民族,主要是环境因素不同所致。
(二)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主要研究不涉及基因核昔酸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其遗传方式具有DNA序列不变而表型改变,改变具有可遗传性和可逆性,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等特点。表观遗传是环境因素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而使生物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够维持遗传序列的稳定。
表观遗传调控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基因调控、基因印迹和染色质重塑等,其中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修饰方式。 作为核苗酸生物合成的辅助因子和甲基供体,叶酸可调控DNA甲基化过程进而影响基因表达。食物中所含的植物化学物可通过改变DNA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组蛋白酰基转移酶等酶的活性,直接影响表观遗传修饰,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表观遗传修饰对儿童少年正常生长发育及其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调节方式间相互协调、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在不良的环境因子刺激下,生命早期的表观遗传修饰异常会导致某些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同时,表观遗传失调与多种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等)、自身免疫病(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物质环境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地理气候因素 (1)主要指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气温年均差、平均地表温度、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海拔高度、大气压、平均水气压。 (2)身高与日照时数、气温年均差等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等呈负相关。 (3)不同地域人群体格发育水平的差异(尤其是长期趋势),不全是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还与各群体的起源发展、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2.季节因素 (1)季节对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1)春季身高增长最快 2)秋季体重增长最快 (2)0~2岁婴幼儿期的体重增长无明显的季节差异。 (3)月经初潮同样受季节影响:中国女童的初潮较多发生在2~3月和7~8月。
(二)环境污染因素
1.化学性环境污染因素
(1)空气污染: 1)影响肺的发育。 2)与哮喘发病和恶化有关。 3)造成出生缺陷。 4)影响体格生长。 5)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儿童行为发育落后或行为障碍相关。
(2)铅污染: 1)儿童对铅高度易感,呼吸道铅的吸收率也较成人高出2倍左右,但通过粪便、尿液排铅的能力却仅有成人的2/3。骨铅约占儿童体内总铅的90%。 2)造成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尤其神经系统,血铅高与儿童IQ下降、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攻击性行为以及成年后的犯罪行为有密切关系。血铅水平达到200μg/L,可使血红素合成受阻,血红蛋白无法形成,造成贫血。铅被确认是内分泌干扰物,可干扰体内某些激素的正常代谢,可能引起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落后和代谢异常。3)铅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无安全临界值,理想的血铅水平应该是零。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1)分类: 1模拟/干扰雌激素; 2干扰睾酮; ③干扰甲状腺素 ④干扰其他内分泌功能。 2)人体暴露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 3)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①生殖毒性,生命早期敏感窗口的暴露,影响到子代的生殖器官发育和精子成熟; ②性发育异常,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儿童性早熟的直接病因或促进因素; ③神经毒性,可能引起持久、不可逆的学习能力缺失和行为发育障碍; ④抑制免疫反应。
2.物理性环境污染因素
(1)噪声污染: 1)对听觉功能:在未达到对成人造成损伤的值前,就可使儿童的听觉器官发生急性损伤,引起耳膜破裂性出血,至导致耳聋。 2)对视觉功能:可造成视网膜视杆细胞区别光亮的敏感性下降,还可发生视疲劳、眼痛、眼花、流泪、对眼前运体反应失灵。 3)对神经系统:影响儿童正常的神经心理行为发育。4)其他功能紊乱和损伤: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
(2)电磁辐射污染:低强度、慢性射频辐射的危害。 1)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2)引发神经衰弱。 3)影响视力。 4)与儿童白血病之间似乎存在相关性,但由于目前的研究数据有限且缺乏一致性,尚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
(3)放射性污染: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一般不影响人体健康,需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发生有害作用。儿童在同样的剂量水平所受到的放射性损伤程度显著高于成人。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会破坏机体内的大分子结构,甚至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损伤。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对人体持续造成危害。
社会决定因素
(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保健
1.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经济可完全独立于自然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伴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会逐步提高;反之,则出现停滞或下降。
(2)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伴随出现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的城乡差异也是社会经济状况影响的典型体现。
(3)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基础物质生活水准,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与社会文化相关指标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促进越大。
2.医疗卫生保障
(1)儿童健康指标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2)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保障的不平衡可造成儿童健康指标上的差异。
(3)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的医疗保障水平尚有距离。
(二)家庭生活质量
1.家庭经济状况
(1)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为儿童提供的居住环境、膳食营养水平、社交活动、智力投资等。
(2)家庭收入并非越高,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越好。在许多富裕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儿童成长,儿童因缺乏亲情而导致情感淡漠、抑郁、焦虑、敌对,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紧张的发生率较高。
2.父母受教育程度
(1)父母受教育程度高通常是家庭SES状况中的重要正向因素。他(她)们较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使生活作息制度较科学合理,对促进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2)双亲文化水平中以母亲的积极影响强度更大。母亲常常作为儿童第一养育人,其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掌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越重视子女教育、越注重给予子女感情支持和理解,这些优势对于保障儿童合理营养,促语言发展、性格形成,建立伙伴关系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家庭结构
(1)对儿童青少年的体格、行为发育具有显著影响。
(2)核心家庭、大家庭的儿童不论体格生长还是行为发育均优于单亲家庭的儿童。
(3)离异家庭儿童的学习成绩、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情绪维持能力等在各类家庭中属最低水平,其成年后大多职业地位和心理幸福指数较低。
4.家庭氛围
(1)取决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
(2)在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之间及父母与儿童之间交流、互动丰富,抚养儿童的观点和方式一致,解决问题民主、和平,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困难,对儿童犯的过错包容、理解,这些对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特质非常具有正性促进作用。
(3)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家庭暴力会阻碍儿童心理健康 发展,容易出现情绪多变、社交退缩、问题行为多发。
5.亲子关系
(1)积极的亲子关系使儿童感受到爱与被尊重,有助于儿童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积极、乐观的认知,对培养早期社会交往具有促进作用,这是将来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乃至婚恋关系的基础。
(2)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父亲对儿童的支持、鼓励和爱护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情感和心理健康均有高度预测性。
6.教育方式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人格形成、学业成绩、社会适应性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2)在教养过程中,父母的理解、爱护等情感支持有助于培养儿童情绪稳定、探索欲强、有同情心等健康、积极的心理特征。
(3)过分干预、过度保护,则可促使他们变得内向、情绪不稳、胆小怕事。
(4)父母采用拒绝、否认、惩罚等养育方式,甚至使用暴力,易使儿童形成残暴、缺乏同情心、反社会倾向等个性特征。
(三)文化和教育
1.家庭教育 直接影响着个体健康状况和今后进入社会后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家庭教育投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父母期望,家庭的文化氛围等。
2.学校教育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间、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民办教育监督不力、教育功利化、教师素质低下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展。
3.社会教育 是对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影响着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现代媒体与娱乐方式
1.电视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1)看电视的时间:过度沉湎于看电视可能造成以下危害。1)影响与父母及家人的互动、沟通,不利于语言发育、情绪和认知发展。2)减少体力活动时间;3)限制思维活动范围,影响思维能力、个性发展、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4)长时间静坐导致近视、肥胖发病率增高。
(2)电视的内容:电视频道的选择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非常显著。1)经常观看有关探索和发现、科普知识、地理历史频道的儿童,会有较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理解能力,其智力、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等都会获得良好发展。2)经常看不适宜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如离婚、暴力、犯罪、谋杀等,则会分散儿童青少年对学业的关注,影响学业成绩,甚至会助长学校暴力及诱发其他危险行为(如酗酒、吸烟、吸毒、性行为等)。
2.长期沉迷网络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1)严重影响睡眠、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2)易导致眼睛出现干涩、模糊和视力下降,轻者引起近视,重者导致视网膜脱落等。
(3)导致个性自我迷失,人际交流能力弱化,不思进取,变得易怒、冲动、攻击性强,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4)网络上许多不健康信息会导致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饮酒、暴力、性侵犯等)发生。
3.玩具和读物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1)玩具:1)通过对玩具的摸、拿、听、看、摆弄,可以训练感知觉、注意、手眼协调、肌肉运动等,非常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功能发育。2)可以帮助儿童认知周围环境、丰富生活经验、激发了情绪情感,有助于培养良好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3)家长对玩具的认知和选择,以及是否和儿童互动玩耍,对玩具的教养功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4)好的玩具应具备趣味性和教育性统一。。
(2)早期阅读:1)对语言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对情绪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4)对社会性行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5) 对幼儿心理辅导和治疗的特殊作用。
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life styles)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系列 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行为(behaviors)表现为其具体外显,主要包括饮 食、运动、睡眠、娱乐、消费、社会交往等。
(一)饮食行为
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摄入食物的种类、数量、频率、方式以及选择、购买、食用地点等。饮食行为与食物本身特征、个体心理和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儿童少年期健康饮食行为不仅保证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素的需要,促进体格和智力发育,而且会持续至成年期并对成人饮食行为的建立及其健康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儿童少年应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1.每天保证300~500g粮谷类的摄入,使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达到55%~65%; 2.食用足量的鱼、禽、蛋、奶、豆类,以保证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和矿物质的摄入充足; 3.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以满足机体对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要; 4.应按时进食一日三餐,做到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比为3:4:3; 5.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避免盲目节食并合理选择零食,减少在外就餐频率; 6.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建议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二)体育锻炼
1.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加速机体新陈代谢; (2)促进肌肉、骨骼生长,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坚韧性; (3)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预防成年心脑血管疾病; (4)改善肺功能,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5)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平衡性和灵活性。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全面提高儿童少年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 (2)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儿童少年情绪稳定,形成开朗性格; (3)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培养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4)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睡眠行为
1.充足睡眠的作用 (1)可消除疲劳,促进机体复原及记忆的维持和巩固; (2)维持人体代谢和免疫平衡;(3)促进体格和神经行为发育
2.培养健康睡眠习惯 (1)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 (2)养成定时就寝、定时晨起的规律作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