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麻醉
一般认为,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文narkosis,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
编辑于2022-11-07 14:28:17 河南麻醉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评估
病史集采
青光眼禁用阿托品
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病人慎用哌替啶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体格状态评估分级
Ⅰ
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死亡率:0.06~0.08%
Ⅱ
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疾病,功能代偿健全
死亡率:0.27~0.40%
Ⅲ
并存疾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死亡率:7.82~4.30%
Ⅳ
并存疾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危险
死亡率:7.80~23.0%
Ⅴ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h的濒死病人
死亡率:9.40~50.7%
Ⅵ
确诊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死亡率:--
合并疾病的麻醉前评估
麻醉前准备
心血管系统
麻醉前准备
控制血压<180/100mmHg,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用药到当天。
围术期的术前准备
高血压病人血压<160/100mmHg不作特殊准备,血压>180/100mmHg者,术前应选用适合降压药物
呼吸系统
麻醉前准备
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物理治疗以促进排痰
围术期的术前准备
术前停止吸烟2周,急性感染择期手术需推迟,COPD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发作哮喘时推迟择期手术
糖尿病
麻醉前准备
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DKA者应静滴胰岛素消除酮体,纠酸
围术期的术前准备
择期手术控制血糖5.6~11.2mmol/L,术前1天(氯磺丙脲于术前2~3天)晚停用口服降糖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使用胰岛素,扩容,纠酸
胃肠道准备
麻醉前准备
排空胃,以免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
成人术前禁食易消化固体食物至少6h,脂肪,肉类食物至少8h
新生儿,婴幼儿禁母乳至少4h,易消化食物,婴儿配方奶至少6h
围术期的术前准备
排空胃(术前8~12h禁食,4h禁饮),胃肠道手术术前1~2d进食流质食物,结直肠食物前1d及手术当天清晨行清洁灌肠,术前2~3d开始进流食,口服肠道制菌药物
麻醉前用药
目的
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情绪;增强全身麻醉药的效果,减少全麻药的副作用:对不良刺激产生遗忘作用
提高病人的痛阈,缓和或接触原发疾病或麻醉前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
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药物选择
全麻病人以镇静药为主,有剧痛者家用麻醉性镇痛药。腰麻病人以镇静药为主。硬膜外麻醉可酌情给予镇痛药
常用药物
安定镇静药
地西洋,咪达唑仑
安定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
催眠药
苯巴比妥
镇静,催眠,抗惊厥
镇痛药
吗啡,哌替啶
镇痛,镇静
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
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和迷走神经兴奋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
理化性质与药理性能
吸入麻醉药的强度是以最低肺泡浓度(MAC)
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影响肺泡药物浓度的因素
通气效率
通气量增加对FA/FI升高的影响很明显(FA/FI:肺泡浓度/吸入药物浓度)
浓度效应
吸入药物浓度不仅可影响FA的高低,而且影响FA上升的速度,即FI越高,FA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浓度效应
心排血量
麻醉药是以扩散方式由肺泡向血液转移的
血/气分配系数
指麻醉药气体与血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容积血液中该气体的溶解量
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Fa-v)
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Fa-v):Fa-v越大,肺循环摄取的药量越多,即肺血从肺泡带走的麻醉药越多。
代谢和毒性
麻醉药绝大部分由呼吸道排出,仅小部分在体内代谢后随尿排出。
主要代谢场所是肝脏
细胞色素P₄₅₀是重要的药物氧化代谢酶,能加速药物的氧化代谢过程
常用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MAC:105%
药理特点:对心肌和呼吸有轻度抑制作用,麻醉性能较弱,肠梗阻不宜应用
临床应用:与其他全麻药复合,用于麻醉维持
特别适应症:临床上少用。可升高肠内压,肠梗阻不宜应用
笑对人生坎坷(肠梗阻)路
七氟醚
MAC:2%
药理特点:可舒张脑血管,引起颅内压升高,对心肌轻度抑制,对呼吸较强抑制
临床应用:麻醉诱导和维持
特别适应症:麻醉后清醒迅速,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地氟醚
MAC:6%
药理特点:对心肌,呼吸轻度抑制,抑制神经-心肌接头效应,对呼吸较强抑制
临床应用:麻醉维持
特别适应症:心脏手术(对循环影响小)(心地善良)
静脉麻醉药
氯胺酮
分离麻醉:运动与感觉分离
药理特点:可增高血压及眼内压,禁用于高血压及青光眼患者
临床应用:全麻诱导,小儿基础麻痹
依托咪酯
药理特点:短效催眠药,无镇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干扰较小,适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病人
临床表现:全麻诱导,年老体弱和危重病人的麻醉
异并酚
药理特点:镇静催眠,轻度镇痛,对心血管系统抑制作用大
临床应用:全麻静脉诱导
咪达唑仑
药理特点:短效麻醉镇静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轻,抑制呼吸,降低颅内压。
临床应用:术前麻醉,麻醉诱导和维持
右旋美托咪定
药理特点:可产生剂量依赖的镇静,抗焦虑和镇痛效应。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症状
临床应用:术中镇静,全麻辅助用药,机械通气病人镇静
肌肉松弛药
作用机制和分类
去极化肌松药
以琥珀胆碱为代表。琥珀胆碱的分子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和肌纤维成束收缩
特点
使突触后膜呈持续性去极化状态
首次注药后,在肌松作用出现前,可有肌纤维成束震颤,是肌纤维不协调收缩的结果
胆碱酯酶抑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有增强效应
非去极化肌松药
以筒箭毒碱为代表。这类肌松药能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但不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特点
阻滞部位在神经-肌肉结合部,,占据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神经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并未减少,但不能发挥作用
出现肌松作用前没有肌纤维成束收缩
能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所拮抗
常用肌松药
去极化肌松药
代表药琥珀胆碱
药理机制:能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导致肌纤维成束收缩
胆碱酯酶:琥珀胆碱不被胆碱酯酶分解,因而作用时间较长,使突触后膜不能复极化而处于持续的去极化状态,对神经冲动释放的乙酰胆碱不再发生作用,结果产生肌肉松弛作用
胆碱酯酶抑制药:胆碱酯酶抑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有增强作用
琥珀胆碱(司可林)
非去极化肌松药
代表药物:筒箭毒碱
药理机制:能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因此不出现肌纤维成束收缩
胆碱酯酶:筒箭毒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突触后膜75%~80%以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均被筒箭毒碱占据后,神经冲动虽可引起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但不能传导神经冲动,故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胆碱酯酶抑制剂:肌松效应能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所拮抗
维库溴铵(万科罗宁),罗库溴铵(爱可松),顺式阿曲库铵
应用肌松药的注意事项
建立人工气道,并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
肌松药无镇痛,镇静作用,不能单独应用,应与其他全麻药联合应用
低体温可延长肌松药的作用时间
合并神经-肌肉接头病人,禁忌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
重症肌无力不用非去极化肌松药
某些肌松药有组胺释放作用,有哮喘史和过敏体质者慎用
麻醉性镇痛药
作用机制及分型
常用药有阿片类药物,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
常用药
吗啡
鸦片中提出来的阿片类药物
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常作为麻醉前用药和麻醉辅助药,并可与催眠药和肌松药配伍施行全身麻醉
哌替啶
具有镇痛,安眠和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对心肌收缩力有抑制作用。对呼吸有轻度抑制作用,作用麻醉前用药或急性疼痛治疗
芬太尼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相似
对心肌收缩力有抑制作用。
可作用术中/术后镇痛,区域麻醉的辅助用药,也常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瑞芬太尼
超短效镇痛药
可用于麻醉诱导和术中维持镇痛作用,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反应
淑芬太尼
芬太尼的衍生物
对循环系统的干扰更小,更适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全身麻醉的实施
诱导
指病人由清醒状态到神智消失,并进入全身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成为全麻诱导期
面罩吸入诱导法
将麻醉面罩扣于病人口鼻部,开启麻醉药蒸发器使病人吸入麻醉药物,待病人意识消失并进入麻醉状态时,静注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
静脉诱导法
先以面罩吸纯氧2~3分,根据病情选择静脉麻醉药及剂量,从静脉注入后,应用麻醉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然后进行气管内插管。
与吸入诱导法相比,静脉诱导较迅速,病人也较舒适,无环境污染,但是对循环干扰较大
全身麻醉药的维持
吸入麻醉药维持经
经呼吸道吸入一定浓度的吸入麻醉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氧化亚氮
麻醉性能弱,高浓度时有发生缺氧的危险,难以单独用于维持麻醉
异氟烷,七氟烷(挥发性麻醉药)
麻醉性能强,高浓度吸入可使病人意识,痛觉消失,能单独用于麻醉。
全麻深度的判断
乙醚麻醉深度得分期标准是以对意识,痛觉,反射活动,肌肉松弛,呼吸及循环抑制的程度为标准。
呼吸道的管理
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性是呼吸道管理的先决条件
舌后坠是全麻诱导,恢复期,应用镇静药的非全麻病人发生呼吸道梗阻的最常见原因
将病人的头后仰或拖起下颌,多能缓解舌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必要时可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使后坠的舌根和咽部软组织撑起,从而接触梗阻。
对于全麻病人或面罩通气不足者,气管内插管是最常用的人工气道管理技术
气管内插管时,导管插入器官气管内的深度为4~5cm,导管尖端距中切牙的距离为18~22cm
全麻深度分级
Ⅰ期:不宜手术
Ⅱ期:禁忌任何手术
Ⅲ期
1级:一般手术
2级:腹部手术
3级:刺激性较大手术
Ⅳ期:不及时抢救可导致心脏骤停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反流与误吸
常见原因
全麻后病人意识丧失,反流物造成误吸。
防治:减少胃滞留,促进胃排空,降低胃内压
上呼吸道梗阻
常见原因
上呼吸道的机械性梗阻
防治
麻醉前仔细挑选气管导管,经常听诊肺部,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下呼吸道梗阻
常见原因
气管导管扭折,支气管痉挛
防治
麻醉前仔细挑选气管导管,经常听诊肺部,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低氧血症
常见原因
麻醉过深,术中失血过多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防治
减浅麻醉,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病因治疗
低血压
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低于80mmHg者应及时处理
常见原因
麻醉过深导致血压下降,脉压减小。术中失血过多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
防治
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及病因治疗
高血压
麻醉期间收缩压高于160mmHg或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会增加失血量。
常见病因
与并存疾病有关。与术中,麻醉操作有关。通气不足引起CO2潴留。药物导致的血压升高
防治
去除诱因,保证合适的麻醉深度。并可适当给与降压药物以维持循环稳定
心律失常
常见原因
麻醉深度不当,手术刺激过强,低血压,高血压,CO2潴留和低氧血症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防治
去除诱因,维持病人循环容量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心肌供氧平衡
高热,抽搐和惊厥
常见原因
小儿麻醉
防治
丹曲林
注意
麻醉出现CO₂蓄积,高CO₂对呼吸尚有刺激作用,故不可快速通气,使CO₂排出过快
否则会导致呼吸暂停,血压下降
长期CO₂蓄积,低氧血症,CO₂已无刺激呼吸作用,全靠低氧刺激呼吸。所以不能高浓度给氧
总结
高CO₂,低O₂,缓慢低流量给氧
麻醉药记忆
在延安的地心唱七里香,咿呀咿呀哦,笑破肠子
安氟醚-眼手术
地氟醚-心脏手术
七氟醚-不呕吐(香)
异氟醚-降压
笑气-肠梗阻
留金不押酮,一心不异心
硫喷妥钠-痉挛
氯胺酮-不用于高血压
依托咪酯-心血管病
异丙酚-抑制心血管
局部麻醉
局麻药的药理
局麻药的分类
酯类局麻药
代表药:普鲁卡因(毒性最弱),卡丁因
代谢途径: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过敏反应:多见
毒性反应:可见
一次限量
普鲁卡因1000mg
卡丁因40mg(表面麻醉),80mg(神经阻滞)
酰胺类局麻药
代表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代谢途径:在肝中被线粒体酶水解,故肝功能受损时应减量
过敏反应:少见
毒性反应:可见
一次限量
布比卡因:150mg
罗哌卡因:150mg
利多卡因:100mg(表面麻醉)400mg(神经阻滞/局部浸润)
记忆
表里如一
历史经验
记忆
县里萝卜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常见原因
一次用药超过病人的耐受量
意外注入血管内
注药部位血供丰富,吸收增快
病人因体质衰弱等原因导致耐受力降低
临床表现
轻度毒性反应时,病人常出现眩晕,多语,嗜睡,寒战,惊恐不安和定向障碍等症状,继续发展,则可意识丧失,并出现面肌和四肢的震颤,一旦发生惊厥,可因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早期表现为兴奋为主,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药物浓度继续增大时,泽表现为全面抑制现象
预防和治疗
可给与麻醉前用药如地西洋或巴比妥类药物。
一次局麻用药量不应超过限量,根据具体情况和用药部位斟酌减剂量,药液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注药前应回吸无血液以及注意缓慢给药等
一旦发生毒性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吸入氧气。
过敏反应
酯类局麻药过敏者较多,酰胺类极罕见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首先停止用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循环稳定,适量补充血容量,紧急事可适当使用血管加压药,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注意
过敏性休克少见
常用局麻药
普鲁卡因
是一种弱效,短时效,但较安全的常用局麻药,麻醉效能较弱,黏膜穿透力差
因毒性较小,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不用于表面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卡丁因
强效,长时效的局麻药,黏膜穿透力差
表面麻醉,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阻滞,一般不用于局部浸润麻醉
利多卡因
中等麻醉效能和时效的局麻药,组织弥散性和黏膜穿透力都很好
各种局部麻醉,最适合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
布比卡因
强效,长时程局麻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很少透过胎盘
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阻滞,较适合分娩镇痛,很少用于局部浸润麻醉
罗哌卡因
强效,长时程局麻药,对心脏毒性较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适合于分娩镇痛
硬膜外阻滞,尤其适合硬膜外镇痛,分娩镇痛
分娩镇痛
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布洛芬
局麻药机制
起效时间
解离常数
麻醉效能
脂溶性
作用时间
蛋白结合率
局麻方法
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位于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内径检查
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得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四大穿刺
区域阻滞
在手术部位的四周和底部注射麻醉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
肿块切除术
神经阻滞
再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臂丛阻滞
部位:C₅~C₈和T₁的前支
适应症和路径:肌间沟径路(肩部) 锁骨上径路(上肢手术)。腋径路(前臂,手部)
并发症
肌间沟径路: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全脊髓麻醉
锁骨上径路:气胸(最常见),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
锁骨上径路可有气胸,其余两径路除了气胸全有
颈丛阻滞
C₁~C₄
适应症和路径:甲状腺手术,气管切开术
并发症
浅丛阻滞并发症很少见,
深丛阻滞并发症:局麻药毒性反应,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间隙
肋间神经阻滞
T₁~T₁₂前支
适应症及路径:在肋骨角或腋后线进行
并发症:气胸,局麻药毒性反应
指/趾神经阻滞
指/趾神经
适应症:指/趾手术
局麻药内不可加肾上腺素,以免供血血管收缩,注药量不能过多,以免压迫血管,导致手指坏疽
局麻药内加入肾上腺素
目的:延缓局麻药的吸收,避免或减轻中毒
剂量: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的浓度为1:(20~40万)=0.0005g=0.5mg
注意
T₂
胸骨柄上缘
T₄
乳头连线
T₆
剑突下
T₈
季肋部肋缘
季8
T₁₀
平脐
T₁₂
耻骨联合上2~3cm
椎管内麻醉
椎管的应用解刨
脊柱和椎管
椎管上至枕骨大孔,下至骶孔裂。仰卧时C₃,L₃最高,T₅,S₄最低
韧带
从外到内
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软膜-脊髓
脊髓,脊膜和腔隙
成人脊髓下端平L₁下缘或L₂上缘,新生儿平L₃下缘
脊髓的被摸由内向外为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骶管
内有丰富的静脉丛,自硬脊膜囊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47mm,若骶管穿刺时进针过深,可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全脊髓麻醉
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总容积120~150ml,比重1.003~1.009
脊神经及阻滞作用
阻滞顺序为:交感神经-冷觉-温觉(消失)-温度识别觉-钝痛觉-锐痛觉-触觉-运动神经(肌松)-压力觉(减弱)-本体感觉
交感神经
阻滞效应:能减轻内脏牵拉反应
阻滞时间:最先阻滞
特性:阻滞平面比感觉神经高2~4个节段
感觉神经
阻滞效应:能减轻皮肤和肌肉的疼痛传导
阻滞时间:居中
运动神经
阻滞效应:能产生肌松药
阻滞时间:最晚阻滞
特性:阻滞平面比感觉神经低1~4个节段
记忆
最初交(交感神经)女朋友的时候,我对她很冷(冷觉)淡,然后开始温(温觉)暖起来,突然某天我失恋受伤了(钝痛觉→锐痛觉),就去接触运动(运动觉),释放压力(压力觉)。最终又恢复了自我(本体感觉)
注意
最晚消退的是交感神经
蛛网膜下隙阻滞
分类
给药方式
单次法和连续法
麻醉平面
阻滞平面达到或低于T₁₀为低平面,高于T₁₀但低于T₄为中平面,如高至T₄或以上为高平面腰麻
局麻药液的比重
根据所用药液的比重高于,低于,等于脑脊液比重情况。分别称为重比重,等比重,轻比重腰麻
腰麻穿刺术
一般取侧卧位,鞍区麻醉常为座位。成人穿刺点一般选L₃~L₄间隙(无脊髓)
当针穿过黄韧带时,常有明显落空感,再进针刺破硬脊膜,出现第二次落空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自针内滴出,表示穿刺成功
腰麻常用药
普鲁卡因
成人一次用量100~150mg,鞍区麻醉为50-q00mg。
卡丁因
成人一次用量为8mg~15mg。
布比卡因
常用剂量为8~15mg
麻醉平面的调节
体位调节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调高低,调侧位
穿刺间隙:穿刺间隙越高,麻醉平面越高,范围越广
注药速度:速度越快,范围越广,一般1ml/5s
麻药剂量:主要因素
注意
与麻药种类无关
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常见)
腰麻时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有密切关系
当血压明显下降时,可先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l,以扩充血容量,必要时可静注麻黄碱。
心率过慢可静注阿托品
注意
休克是腰麻禁忌症
呼吸抑制
常出现于高平面腰麻的病人,因胸段脊神经广泛阻滞,肋间肌麻痹,病人感到胸闷气粗,说话费力,胸式呼吸减弱,发绀
呼吸功能不全时应给与吸氧,并同时借助面罩辅助呼吸。一旦呼吸停止,应立即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
恶心呕吐
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造成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
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
牵拉腹腔内脏
术中其他用药所致不良反应
术后并发症
腰麻后疼痛
发生率3~30%,常出现于麻醉后2~7d,年轻女性多见
特点:抬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头痛的发生与麻醉药品种无关,但与穿刺针粗细或反复穿刺有关
原因
低压性头痛
硬脊膜和蛛网膜的血供较差,穿刺孔不易愈合,因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降低
血管性头痛
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
预防
采用圆锥形非切割型细穿刺针(26G);穿刺针斜口应与脊髓长轴方向水平,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围术期输入足量液体并防止脱水
治疗
平卧休息,可口服镇痛药,安定类药物
针灸或使用腹带捆紧腹部
严重者可硬膜外隙内注入生理盐水,5%葡萄糖,右旋糖酐15~30ml
严禁使用高张葡萄糖或甘露醇:会导致脱水,加重病情
硬膜外自体充血填料法
尿潴留
较常见。因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局麻药很敏感,阻滞后恢复较晚。
可以热敷也,针灸或肌注副交感神经兴奋药卡巴胆碱
腰麻后神经并发症
脑神经麻痹
粘连性蛛网膜炎
马尾综合症
化脓性脑脊膜炎
可因直接或间接原因引起
硬脊膜外隙阻滞
常用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注药方式
由于硬膜外麻醉注药量比腰麻大3~5倍,故应严格掌握注药量及方法。一般情况下,,先给予试验量,即2%利多卡因3~5ml,观察5~10分。如无腰麻现象,可给追加量
麻醉平面的调节
局麻药容积
注入容积越大,扩散愈广,麻醉范围愈广
穿刺间隙
麻醉上,下平面的高低取决于穿刺间隙的高低
导管方向
导管向头段置入,药液易向胸,颈段扩散;向尾端置管,则易向腰,骶段扩散
注药方式
药量相同,如一次集中注入则麻醉范围广,分次注入则范围缩小
病人情况
老年,动脉硬化,妊娠,脱水,恶病质等病人,注药后麻醉范围较一般人广
注意
药液浓度,注药速度,病人体位也可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是硬脊膜外阻滞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为硬膜外阻滞或骶麻时针尖刺入蛛网膜下腔未发现,局麻药大部分或全部意外注入蛛网膜下腔,使全部脊神经被阻滞的现象
临床表现:注药后几分钟内发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消失,呼吸停止
处理原则:立即人工通气,维持循环功能
适应症和禁忌症
最长用于横膈以下的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且不受手术时间的限制
还用于颈部,上肢和胸壁手术,但麻醉操作和管理技术都较复杂,采用时要谨慎
骶管阻滞
鞍区麻醉
体位
穿刺时病人取卧位
穿刺间隙
L₄~L₅
麻药注入
蛛网膜下腔
阻滞神经
骶尾神经
属于
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脊椎麻醉)
适应症
肛门个,会阴部手术
常见并发症
头痛,马尾综合症,术后尿潴留
骶管麻醉
体位
穿刺时病人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穿刺间隙
骶裂孔
麻药注入
硬膜外腔
阻滞神经
骶椎神经
属于
硬卧外麻醉
适应症
直肠,肛门和会阴部手术
常见并发症
毒性反应,全脊髓麻醉,术后尿潴留
几种常用麻醉方法的比较
腰麻
注药部位
蛛网膜下腔
常用药物
普鲁卡因,卡丁因,布比卡因
平面调节
剂量(最主要),体位(重要),穿刺间隙,注药速度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术后并发症
头痛,尿潴留,脑神经麻痹,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从综合症,化脓性脑脊膜炎
连续硬膜外麻醉
注药部位
硬膜外腔
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平面调节
局麻药容积,穿刺间隙,导管方向,注药方式,病人情况,药液浓度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全脊髓麻醉,局麻药毒性反应
术后并发症
尿潴留(少见),脊神经根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
骶麻
注药部位
骶管
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平面调节
计量,体位
术中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局麻药毒性反应
术后并发症
尿潴留(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