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知识梳理,包括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现代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现代教师的新角色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11-09 14:57:12 北京市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教师专业与教师专业化
专业与职业区别
职业的一般特征
属于重复性工作:即一门职业的从业者所干的工作往往是重复性的,其中蕴含的创造性,变化性,智慧性成分较弱。
以获取报酬为主要目的。
顶多只需参加简单培训。
具有基本智力与体力的人均可胜任。
专业的基本特征
常人不可代替。
工作价值无法精确衡量。
具有深刻的专业知识。
具备专项的专业能力。
承担一定专业责任。
需要接受系列化,长期化的培训。
具备一定的专业道德,专业精神, 与专业情感。
具有相应专业协会组织。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
建立教师专业资格证书制度
提高教师行业的任职条件
开展专业培训
强化专业组织的职能
学校建立专业发展制度
培育专业文化
教师专业素养
内涵: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顺利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他们在一起职业生活中调节处理,与学生与同事与社会与工作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专业素养一般包括执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等。
结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教师在教育职业上一句社会要求,个人条件与工作要求而形成的职业奋斗目标与事业追求,是他们在职业实践中渴望达到的理想职业境界,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他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体现着他们个人专业实践的执着追求,教师的职业理念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堪称教师的师魂。
职业理念
教书育人
终身发展
热爱专业
职业道德
依法执教
关心学生
提高修养
为人师表
团队协作
尊重家长
专业知识
教育知识
学科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通识性知识
人文科技常识
国情知识
艺术知识
教育技术知识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素养与技术条件
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合理制定中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的能力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的能力
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能力
组织实施能力
师生关系经营能力
教学情境创设能力
学习指导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基本能力
开展思想教育的能力
激励评价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
评价能力
教学改进能力
沟通合作能力
学生沟通能力
同行沟通能力
社会沟通能力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反思发展能力
教学信息反馈能力
研究能力
自我发展规划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现代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提出
素质
先天素质:指人的先天的解剖心理特点主要涉及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他们大都是通过父母的遗传因素获得的
后天素质: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等
狭义:指人的先天素质及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
广义: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它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与身心品质结构,人们通常称之为素养,它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
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种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态。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区别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应试教育的目标则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素质教育,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要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意识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声学有望的学生身上,把优秀生的分数视为教育的首要价值,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受到忽视,培养合格国民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试教育则使学生在考试指挥棒下一步一趋,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书馆说觉,被动接受学生处在被动发展,消极发展,消极发展的状态,主动发展创作,发展的理想,发展状态难以实现。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主动发展,持续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
一个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个宗旨
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两个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两个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突出特征
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面性
全体性
主体性
发展性
基础性
开放性
可持续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摒弃应试教育
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科学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教育功能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依据,是教师科学学生观确立的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这一学说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我们准确认识中学生提供了指导指南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它既包括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又包括人的道德精神,才能志趣的多方面充分自由发展,尽言之,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指人作为全人的充分发展及人的各种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得到完整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人,其实是在以下六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及人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关系的最大化,丰富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类特性及社会性实践性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密切相关
旧式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如何理解中学生
学生是完整的个
学生是具有责权主体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现代师生关系:所谓师生关系,它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尊师爱生
民主和谐
体谅理解
严爱结合
教学相长
平等信任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内涵,与人为本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生命和灵魂,坚持育人为本,思想与原则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所谓语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关注人的智力,体力的发展,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数教育者及青少年学习者的发展,还要关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国民人民的新新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与期待
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落实全面发展理念,自觉抵制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教育观
教育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
确保国民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满足每个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要求
“追求幸福”的职业观
根本内涵
理解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是承担着文化传承,社会净化,社会在制定智能的特殊行业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专门工作
教师职业的责任
塑造人类灵魂
延续文化文明
传播社会正向价值观
建构社会公共生活
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职业的主要价值在于追求职业生活的幸福,与此同时,也让自己的职业生活充满光彩,教师职业是奉献与索取,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教师职业价值及体现在他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学生成长所做出的贡献上,也体现在教师从社会所获取的各种物质待遇,经济舱与精神荣誉上,它体现为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方面,教师在职业岗位上辛勤工作,可以获得社会,国家,学生的报酬认可与尊重,满足他们个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体现教师个人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奉献社会,奉献国家,奉献学生中获得职业生活的价值感,找到生活的意义感,尤其是当教师看到桃李满天下时,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现代教师的新角色
终身学习者
教学研究者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教学活动的创造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