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就有“知道感”的原因。“知道感”就是我们自以为把信息储存到了记忆中,自以为掌握的主观感觉。缺乏足够的练习,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其实是不牢固的。
知道感”对我们大脑的意义是节约我们的认知资源,当我们短期内重复接触相同的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重复抑制”。内在变化是,神经元的激活水平会下降,而外在变化是,我们会对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自动化潜加工,绕过一些神经细胞。也就是说,“知道感”只会让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粗略的浅加工,很难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足够深刻的痕迹,形成长时记忆。
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了十年都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知道感”。他们已经在长期的工作中知道这种方式可行,而且没有出过问题。当他们下次使用这些方式去解决问题时,他们可以熟练地操作,但是他们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在思考了。
因为“刻意训练”的初期常常伴随着“短期效能”的降低,但是能够带来长远的成长
1.立场决定注意力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时,我们就会自发地忽视和屏蔽与我们目标不相关的信息,从而被我们所掌握的单一维度的信息所拘囿。
2.思维窄化 实际上,这就是因为,在我们思考的维度不够高的时候,将自己的思维缩窄到了金钱上面。我们以为自己思考得非常全面,但很多有用的信息却因为我们的选择性注意而被忽视,而被忽视的信息又导致了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3.能力的“钉子理论” 中,将学习目标分为三个类别:认知、情感、技能。而这三个类别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细分为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识记:就是记忆,能回忆具体事实的概念、方法和原则等基础知识;理解:就是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能够解释,对事实进行组织,从而搞清事物的意思;应用:应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将其迁移到不同的情景;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解释因果关系,厘清事物的本质;综合: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创建新的思想并预测可能的结果;评价:依照某种标准对所得信息做出评价和比较。
最高级“教授给他人”的效率远高于“听讲”,最能够巩固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并且在我们的教授过程中,我们会对知识有更多的语言和思维的加工,这样的过程会深化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