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胚-循环系统
组织胚胎学-循环系统的思维导图,包括心脏、动脉、静脉管壁-般结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11 15:35:40 河南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
心脏
中空性器官:心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
心壁的结构
由内向外
心内膜
向腔内突起形成薄片状结构
为心瓣膜
位置
房室孔与动脉口处
包括
二尖瓣
三尖瓣
主动脉瓣
肺动脉瓣
结构
表面
内皮
内部
致密结缔组织
基部
含弹性纤维与平滑肌纤维,与心骨骼的纤维环相连
功能
阻止心房,心室与动脉之间的血液逆流
异常
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使瓣膜变硬、变短或变形,瓣膜还可以发生粘连,使瓣膜不能正常的开放与关闭(为患风湿性心脏病现象)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与心脏的血管内皮相连续
内皮下层
内层
薄,细密结缔组织,弹性纤维丰富,平滑肌纤维少。
外层,又叫心内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神经和浦肯野纤维(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心肌膜
心肌纤维(主要)
形态层次
集合成束,螺旋状排列,分为三层
内纵
中环
外斜
特点
心房肌纤维
短,细,无分支
部分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
心房钠尿肽作用
利尿
排钠
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心室肌纤维
长,粗,有分支
心骨骼
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被心房肌与心室肌附着,两部分心肌不相连
心外膜
心包的脏层,为浆膜
外表面为间皮
间皮深部(与心肌膜相延续),为疏松结缔组织
内含神经,神经节,血管(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常有脂肪组织
心脏传导系统
受神经系统和肽能神经支配
分类
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
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部,是心脏的起搏点
房室结、房室束及其主要分支位于心内膜下层
房室束的进一步分支深入心肌膜
组成细胞
起搏细胞
位置
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央部位的结缔组织中
特点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胞体小。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器少、肌原纤维少
移行细胞
位置
窦房结及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
特点
传到冲动,结构介于上下两者之间,细长形,肌原纤维较上者多
浦肯野纤维
位置
房室束及其分支(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及心肌膜)
特点
传到冲动,胞体短而宽、1-2个核、肌原纤维少且位于细胞周边、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
动脉、静脉管壁一般结构
内膜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LM:胞质少,呈梭形
EM
扫描电镜
细胞呈梭形,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纵轴与血流方向一致
透射电镜
游离面可见xi'shu3大小不等的胞质突起和细胞衣;基底面有基膜
胞质内有质膜小泡和W-P小体
质膜小泡(吞饮小泡)
直径60-70nm,形成穿内皮通道(穿过内皮细胞的暂时性通道)
功能:向细胞内外输送物质;作为膜储备用于细胞的扩张或延伸
W-P小体(怀布尔-帕拉德小体)
内膜特有的膜包被的细胞器,杆状,长3um,直径0.1-0.3um,内含直径15nm的细管
功能:合成和贮存与凝血相关的第八凝血因子相关抗原(促使血小板附着于内皮下层,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血液外流)
功能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便于血管流动
构成屏障选择的透过物质
影响和调节血管渗透压
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化学物质:内皮素、一氧化氮
合成组织酶原活性物和前列环素
代谢功能
内皮下层
内皮与内弹性膜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
含有少量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有时可见少量纵行平滑肌
内弹性膜
内膜与中膜分界的膜状结构
由弹性蛋白组成
中膜
厚度及组成成分在不同血管之间差异较大
构成
弹性膜、弹性纤维:使扩张的血管回缩,产生血压;胶原纤维:维持张力;平滑肌:细长且有分支,改变血管管径大小,调节器官血流量。
弹性膜
平滑肌纤维
结缔组织
特点
具有合成和收缩两种表型
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
可能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动脉粥样硬化
平滑肌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病理状态下,动脉中膜的平滑肌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参与形成泡沫细胞,形成纤维斑块。
分泌多种蛋白质
动脉中膜中的平滑肌细胞可以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
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沿血管纵轴呈螺旋状或纵向分布
较大的动脉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较大血管的外膜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动脉
分界10mm,1mm,0.3mm
大动脉
内膜
内皮
W-P小体丰富,与中膜分界不明显
内皮下层
较厚,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内弹性膜
不明显,邻近内皮下层的第一层弹性膜
中膜
最厚,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胶原纤维和环行平滑肌纤维
外膜
外弹性膜
不明显,紧邻中膜的一层断断续续的弹性膜
较薄,疏松结缔组织,含营养血管和神经
管壁结构特点
弹性纤维多,多层弹性膜
中动脉
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
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
较厚,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纤维构成,平滑肌纤维之间由缝隙连接联系,细胞间隙含有少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均由平滑肌纤维产生
外膜
较大中动脉,外弹性膜明显
厚度与中膜接近,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营养血管,较多神经纤维
内膜与中膜分界清晰;有外弹性膜
小动脉
内膜
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
环行平滑肌纤维
外膜
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微动脉
各层均薄,无内外弹性膜,中膜含有1-1层平滑肌纤维
大中小微,管径渐小,管壁渐薄,结构与组织成分渐变,中膜变化明显,常与相应静脉相伴行。根据中膜结构分为弹性动脉-大动脉;肌性动脉-中,小动脉
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弹性动脉
保持血流的平稳与连续
心缩期:扩张
心舒期:回缩
肌性动脉
收缩和舒张,调节输送到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微动脉
调节血流的外周阻力;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
动脉管壁的特殊感受器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液PH值;参与调解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颈动脉窦
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升高时血管壁扩张的刺激,反射性的使内脏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静脉
分界10mm.1mm.0.2mm
与动脉的相比
静脉数量多,管径粗,管壁薄,管腔扁或不规则,弹性小
无明显的内外弹性膜,三层分界相对不明显,中膜薄,外膜厚
2mm以上的静脉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大静脉
内膜
薄;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与中膜界限不清
中膜
不发达;几层排列疏松的环行平滑肌纤维
外膜
厚,结缔组织内含有大量纵行的平滑肌纤维束
中静脉
内膜
薄,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不如中动脉明显
中膜
比中动脉薄很多,环行平滑肌纤维分部稀疏
外膜
一般比中膜厚,无明显的外弹性膜,结缔组织中可含纵行的平滑肌纤维
小静脉
随管径增大
中膜的平滑肌纤维增多
外膜增厚
微静脉
其内皮细胞间隙大,通透性强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紧邻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内皮细胞成柱状或立方形
随管径增大
中膜出现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并逐渐增多
外膜薄
直径300um以下
静脉瓣
例外:肝门静脉系无静脉瓣
来源与形态
内膜突入管腔折叠而成,两个相对的半月形薄片,表面为内皮,内部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无血管
分布
多分布与离心脏较远且水平位置较低的静脉内
功能
静脉瓣的游离缘与血流方向一致,防止血液逆流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瘤
成因
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
分布
常见于皮肤或软组织内,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基本结构
1-3个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结缔组织)
特点
管径最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结构最简单
功能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决定其通透性的主要结构是内皮细胞,基膜也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器官和不同状态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差异很大,毛细血管的疏密程度差异很大
分类
根据电镜下内皮的基本特征
连续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
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内含大量质膜小泡(质膜小泡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分布
主要在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
功能
参与屏障型结构的形成(例如:血脑屏障)(但注意并非全部的屏障都需要其的参与)
肾血管球中的滤过屏障为有空毛细血管
有空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
内皮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口(直径60-80nm)
分布
主要在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
功能
内皮窗口有利于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的物质交换
血窦
也称窦状毛细血管或不连续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
管腔较大,直径可达40um,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的间隙大;不同器官内的血窦差异较大;无基膜或不完整
分布
主要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功能
内皮细胞间的间隙大,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进出血管
微循环
定义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施功能的部位。
功能
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等成分
可随局部组织代谢情况变化而调节血流量
通过局部自我调整而稳定血流和血压
调解组织及血液内的含水量
组成
微动脉
其平滑肌纤维的舒张是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中间微动脉
微动脉的分支,又称后微动脉,由内皮和一层不连续的平滑肌纤维构成,其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调节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真毛细血管
指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相互吻合成网的毛细血管,即通称的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是中间微动脉直接延伸而与微静脉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
是微动脉发出的侧枝而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
微静脉
通路
直捷通路
通血毛细血管构成
迂回通路
真毛细血管构成
动、静脉通路
动、静脉吻合构成
淋巴管系统
淋巴管
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其管壁结构与相应的中、小静脉相似,也具有三层膜结构
与之相比
管壁更薄
三层分界更不明显
管腔内瓣膜更多
在瓣膜之间的管壁膨大呈结节状或串珠状
淋巴导管
为靠近心脏的淋巴管道
胸导管
右淋巴导管
管壁结构与大静脉相似
与之相比
管壁更薄
三层分界更不明显
中膜平滑肌纤维呈纵行和环形排列
外膜较薄,含营养血管和神经
毛细淋巴管
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互相吻合成网,然后汇入淋巴管
与毛细血管相比
管腔更大而不规则
管壁更薄,仅由一层内皮及不完整的基膜构成,无周细胞
内皮细胞间的间隙更大,大分子物质容易进出
内皮细胞被直径5-10nm的锚丝锚定于结缔组织
功能
主要将组织液中的水、电解质和大分子物质等输送入血
肌腱的毛细血管较稀疏
血管的内膜无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