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二)卢梭的教育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8世纪法国最著名、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代表作:《爱弥儿》《t忏悔录》、性善论和感觉论等。
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卢梭
18世纪法国最著名、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代表作:《爱弥儿》《忏悔录》
《爱弥儿》
在该书中提出并详细论述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教育理想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誉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性善论和感觉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教育不良所致
人的善良天性中含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
自爱心和怜悯心
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
良心能够指导人判断善恶,引导人弃恶扬善。 为祛除恶劣教育对人良心的污染,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远离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灵存在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
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 所以人的最初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作为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
感觉是人知识的原料,因此理性使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是感觉器官的成熟,应该加强儿童的感官训练
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的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是让儿童远离嘈杂的城市社会教育,15岁之前的教育需要远离城市的农村进行,这样才能保持人的善良的天性
每个人都是由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为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人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良好的教育
信奉消极教育,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
消极教育指教育要遵循儿童本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即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的地位,而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培养“自然人”
自然人不是回归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由人
即身心协调发展、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自然人,也就是资产阶级的新人
“自然人”和“公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 而公民的一切依赖于社会,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而在社会秩序中,公民是有阶级的
自然人是自由的人,公民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失去自由
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
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
在人生秩序中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地位, 反对将儿童当作大人来看待, 更反对将儿童作为大人的玩物
给予儿童所需要的充分的自由
自然教育的实施方案
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4个阶段, 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教育
婴孩期(出生~2岁)
这时期的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即发展身体
儿童期(2~12岁)
“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也仍应养护身体。 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时期让孩子读书
少年期(12~15岁)
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时期
智育上,主张学习实际、有用、有益于儿童幸福的知识 智育方法上,反对灌输,主张儿童主动学习
劳动教育上,侧重儿童的手工劳动
青年期(15~20岁)
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包括儿童宗教信仰的培养
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判断能力和良好意志
德育方法上,进一步反对惩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 即让儿童自己承担由于自身的过错所引发的后果,之后自知再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宗教教育上,主张“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 但他反对宗教迷信,认为儿童对上帝的虔信必须依靠内在的理性和良心, 也反对给儿童直接灌输各种关于上帝十分荒诞的观念以及强迫儿童记诵宗教教条和宗教礼拜仪式等
自然教育的影响
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对于当时压迫和束缚儿童、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起到了强烈批判作用, 对于解放、释放儿童天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后,多位教育家受其影响,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儿童教育的发展,其中有些观点在当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公民教育理论
反对培养国家公民,主张培养自然人。 但在1773《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也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国家公民的思想
认为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为此主张从儿童出生阶段就要着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让儿童在具备阅读能力时就涉猎有关本国知识的书籍,并随年龄增长进一步了解关于国家的风土人情、物产以及省区与城市等构成,学习的历史与一切法规,最终在20岁时成为一个合格的爱国者
主张由国家掌握与管理学校教育,设立最高行政院为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 反对天主教会控制教育, 要求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
把体育看作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不仅为使健康而强壮,尤其是为了对道德的影响”,要让儿童获得充分的自由的运动
女子教育论
从“归于自然”的基本思想中引申出来的
“所有一切男女两性的特征,都应该看作是自然的安排而得到尊重” 女子和男子一样也要接受教育
女孩首先要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倾向于灵巧的目的,应当尽情游戏,免除过分束缚, 这对以后生育健康的孩子和获得良好的身段是有益的
还安排女子学习唱歌、跳舞等艺术活动,以更好地愉悦家人、教育子女
他并不赞成女子学习更深的知识,认为女子缺乏精细的头脑和集中的注意力去研究严密的科学
可以看出卢梭女子教育的目标是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
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有人称他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
把儿童教育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 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
卢梭奠定了实用主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实践成果首先产生于1774巴西多开办的“泛爱学校”, 德国之后兴起的泛爱主义教育运动也以此为理论基础, 此后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等人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以此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