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选、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选、简)(马克思中国指南)。
编辑于2022-11-12 11:54:49 广东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求和平谋发展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
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2年|党的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十三大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1992年|党的十四大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并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997年|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选、简)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两条基本原则(“公共”)
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题,一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概括的意义
这一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摆脱了一直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发展是硬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议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的性质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整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开放也是改革)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对外开放不仅是对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对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性质相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高度自治。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领导制度,政治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选、简) (马克思中国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响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 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注:小内容加租代表大题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