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简称“学习论”,是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资料,提出了许多学习的理论。一般分为两大理论体系:刺激-反应(S-R)理论和认知理论。刺激-反应理论又称联想主
编辑于2022-11-14 10:56:57 甘肃学习理论
学习联结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中
刺激
激活行为的事件
反应
指可以观察的对刺激反应的回应行为
无条件刺激
能够自动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中性刺激
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
不需要任何训练和经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
条件作用的形成后 习得的 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规律
获得
是无条件刺激和中性刺激相结合
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
消退
条件作用形成后 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
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
指条件作用形成后
机体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同样作出反应
分化
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对相似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
一个已经条件化的刺激
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
两个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评价
恰当应用强化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窘境 远离考试焦虑
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意识的通过训练来建立条件反射
改变学生习惯
刺激反应说
代表人物
华生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就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
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从而形成习惯
习惯形成遵循
频因律
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行为联系的越多 习惯形成的越迅速
近因律
反应频繁发生时
最近的反应 比 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评价
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情感反应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好习惯 改变不良习惯 变得爱学习
该实验违背教育实验的伦理性原则
联结试误说
代表人物
桑代克
第一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
饿猫开迷箱实验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 反应联结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试误过程受学习律的影响
自动形成 不需要以观念为中介
动物和人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学习时动物是盲目的 人是有意识的
学习律
准备律
个体在学习开始时存在预备定势
练习律
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 将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S-R联结
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和操练训练学生
效果律
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在于
这一情境反复出现
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
操作性条件作用
代表人物
斯金纳
程序教学法
行为矫正
分为两种
应答性条件作用
由已知的刺激引起 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反应型条件作用
无条件反应时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
白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R-S过程
其形成过程就是机体把强化和所发出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
强化理论
强化
增加动作发生的频率
正强化
呈现愉快刺激
负强化
消除厌恶刺激
惩罚
降低动作发生的频率
正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
负惩罚
消除愉快刺激
强化有效性因人而异
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系列的强化物
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强化程式
连续强化程式
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
断续强化程式
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固定时距程式
固定比率程式
变化时距程式
变化比率程式
遵循的原则
教新任务时 要进行及时强化 不要进行断续强化
有任务的早期阶段 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
随着学习的发生 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
逐渐转到断续强化
强化要保证做到朝着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行为的学习
新行为的塑造
塑造是指对期望行为越来越近行为的强化过程
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
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的过程
维持
是指减弱甚至停止强化之后行为的持续
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班杜拉
实验
儿童观察成人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社会认知理论
交互决定观
认为个体 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
但都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性因素
学习与操作表现
强调知识的获得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操作表现
是两种不同的过程
人所知道的要比所表现出来的多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
通过实际行动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
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
四个过程
注意
学习者会注意和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保持
学习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到的行为
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
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 表象和言语
复制
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动机
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收到激励
直接强化
指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
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替代性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
观察者依照自己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后进行的强化
应用
教师要树立理想榜样 树立角色示范
促使学生表现出这些行为
去抑制效应
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受到奖励
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抑制效应
个体由于看到榜样得到惩罚引起反应趋向减弱
社会促进效应
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
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人本主义
强调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罗杰斯
有意义学习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整个人投入学习
学习是自我发动的
全面发展
学习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
核心原则
让学生自由学习
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非指导性教学
原则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理心
应用
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 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中心从教师引向学生
促进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建构主义
理论取向
个人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
生成学习理论
认知灵活性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情境性知识与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知识观
对认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
强调
知识是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 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运用知识时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加工和创造再使用
不同学习者对同一命题有不同理解
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过程的特征
主动建构性
面对新概念 命题 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理解
社会互动性
通过各成员在学习中的沟通交流 资料分享完成
情境性
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观
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讲解新知识
教师要为学生之间的合作 激发学生高级的思维活动
促进学生自身积极的意义建构
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
相对主义认识论
生成学习理论
新旧知识的联系
前提
人对所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时
总是先与之前理论结合
人脑不是被动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
认知灵活性理论
代表人物
斯皮罗
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性迁移应用
意义
强调课程开发的灵活性
反对统一死板的课程目标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建构 理解知识
主张教师给学生创造真实情境
主张教师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主要应用
探究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
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
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
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验活动
内化有关知识
掌握有关工具
情境性教学
特征
真实的任务
情境化的过程
真实的互动合作
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主要形式
支架式教学
教师或其他助学者
通过和学习者公同完成某种文化活动
为其提供外部支持 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环节
预热
探索
独立探索
学习认知理论
早期认知主义
完形-顿悟说
代表人物
格式塔学派苛勒
黑猩猩问题解决的实验
学习不是不断尝试错误 而是顿悟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
机能上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对事物的认知
格式塔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 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
形成一个格式塔的过程
评价
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
重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
反对机械 盲目的学习观点
对指导教学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除了运用强化手段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的倾向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指引下学习
学生最主要的是顿悟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不能要求盲目的训练和重复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期待
认知-目的说
代表人物
托尔曼
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
符号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 不是盲目的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 是形成认知地图
即 目标-对象-手段 三者联系的认知结构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 需以意识为中介
S外部刺激-O机体内部变化-R行为反应
潜伏学习
证明学习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
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 认知结构也出现变化
评价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加强对学生良好认知结构地图的构建
认知-发现说
代表人物
布鲁纳
认知表征理论
动作表征
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
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
映像表征
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
去表现他们世界发生的事件
符号表征
儿童通过符号再现其世界
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
认知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方言的联结
学习不是被动获取知识 是主动接受知识
并通过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相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包括获得 转化 评价 三个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
运用各种方法使其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适应新任务 获得更多知识
通过评价核对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新的任务
结构教学观
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不是规定性的
告诉我们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
教学理论是约定俗成的 一种规范化理论
阐明有关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最佳途径方面的规则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基本概念 原理 态度和方法
理解结构就可以灵活运用 促进学习迁移 提高兴趣
学习与教学基本原则
动机原则
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结构原则
认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成
程序原则
每门学科有各种不同的程序
强化原则
反馈和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发现学习
教学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学生要主动学习
步骤
创设情景
做出假设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评价
优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培养
局限
不是所有学生都适用
学习较慢的学生 发现学习较为困难
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发现学习较为耗费时间 难以保障学习水平
有意义接受说
代表人物
奥苏泊尔
实质
符号所代表的新认知结构 与学习者原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非任意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材料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要有适当的知识基础
学习者要积极主动使用新旧知识发生的相互作用
改善原有知识结构 获得实际意义
认知同化理论
结构
固着观念
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适当观念
可辨别性
新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
清洗稳定性
认知结构的固有观念是否清晰稳定
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做出区分
过程
下位学习
类属学习
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
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或较广概括的命题下
获得新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分类
派生类属
可以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命题
猫会爬树➡️邻居的猫爬树
相关类属
新内容扩展 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命题进行精确化
平行四边形➡️菱形
上位学习
总结学习
新概念 新命题有较高概括度
新知识通过将已有观念包含其中获得意义
萝卜 豌豆➡️蔬菜
组合学习
新知识或命题和原有观念不具有上位或下位关系
接受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特点
师生之间有大量互动
大量利用例证
是演绎的 从最一般的概念引出特殊概念
有序列的 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
即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作用
把学习者注意力引向学习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
集中概括即将呈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提示学习之已有的知识将遇到新材料之间的关系
分类
陈述性组织者
与新知识产生上位关系
比较性组织者
利用已有类似材料和新材料对比
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加涅
基本模式
学习阶段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