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读书笔记--这样读书就够了
但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还是不自觉的打开了简书,完成这篇读书笔记,现在体会了一下,这个过程如果在以前看来是很痛苦的,但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经常有心流的感觉...
编辑于2022-11-14 17:44:54 广东读书笔记--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生存负载(事)=外部+内部, 生存力量(人)=内部+外部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即应试教育,需要熟读和硬背知识;但是成人的学习,更应该是以自我导向型的学习
问题三:看不下去
没必要读完一本书的原因
书中有许多我们不需要的知识,不必浪费时间
价值与读书多少无关,关键于精,能在实际中应用
即便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有一丁点的作用,也远大于书本的购买价值
书本无需完全阅读
读书不是照搬作者的知识体系
需要具体内容具体选择
从“读书”到“拆书”
职场人应该怎样学习
张瑞敏在海尔公司推行的“日清工作法”,成功拯救公司的业绩。 这种工作法是收到书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启发,要求公司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事事人人管,人人都管事,形成目标、日清与激励的良性循环体制。得出结论,职场人要主动学习对自己工有实际用处的知识
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自我导向
有效的成人学习应该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即要从依赖型→自我导向型
关联经验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经验的
强调实践
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学习者的表现取决于他做此事的能力和意愿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搭建起的关联和系统,远比理论学习的知识体系重要
未来应用→立即应用
内在驱动
成人学习更应该是受到内在因素如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驱动,而不仅仅考证、证书等外在因素的驱动
为什么培训比书贵?
培训=图书+X,X=A1+A2+A3,(A1,方式判断;A2.规划应用;A3.规划演练),X是拆为己用,这是真正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元素
“拆为己用”才是真的学习
培训师往往进行安排游戏、笑话、故事、视频等多个板块,以使学习者调用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思考和记忆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R(Reading,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
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
知识同水,而不像钻石,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RIA现场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初级学习者:原始人的学习状态
把书本当做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材料中找到答案;
为了考试,为了拿到证书而读书;
把书籍阅读数量直接视为收获,崇拜获得各种竞赛奖项的人;
瞧不起致用类的书籍;
睡觉和起床不够早,玩手机较多。
高级学习者:将推理用于个人生
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
把知识类书籍当作老师;兴趣类书籍当作导游;致用类书籍当作医生;
不对书本负责,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身能力;
拥抱新知,到会辨别而信,并整理分析接收到的信息,能够经常追问和反思。
学习促进者: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人
拥有最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他们是身边人的福音,是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积累竞争的职场中最稀缺的人才
如何正确地提问?
善于学习的人,擅长在反思和追问时,尽量用“如何”而不用”为什么“
做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
作为学习促进者,现场学习最主要是要主动创造信息,以提问为主,把大部分时间给学习者,让他们在提问后有时间创造信息和讨论表达。有价值的笔记应该是自己创造的信息,且具备高度的个人相关性
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学习力是元能力
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重述知识的标准
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练。
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内化知识的标准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应用知识的标准
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 ?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解读知识:为信息添加上下文
信息>知识,知识包含于信息,知识的内容是有“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在判断一项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这8个字去判断这个知识的价值,懂得取舍,并可以过滤掉没有价值的知识。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在哪里?交界在哪里?
辨别知识和信息
遇到新的信息时,不要立即进行质疑和挑战。习惯性质疑是学习的障碍,如此会造成我们无法接收新的知识,而是一味地陷入质疑当中。所以,在遇到新信息时,在分析阶段(问前因后果)主要关注信息的有用、有价值之处,到了整理阶段(问适用边界)再去质疑和挑战。
“干货式学习”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个人所说的干货,对别人而言却不一定就是干货
得到书中的精华就是学习,这是一种误解
从一本书中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是一种对知识的降维过程,是存在信息的丢失的。对于信息提取者而言,是有帮助的,因为信息提取的过程是自己完成的,哪部分信息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都仅仅是对自己而言。而对其他人而言,却未必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不一样,每个人的信息整合的过程不太一样。如果仅仅是学习别人的“干货”来学习,是舍本逐末的。
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第一阶段是花时间对各类知识分门别类,但并没有什么用;
第二阶段是能够联系经验,加工知识,触类旁通,能够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类就牛了,可以将知识内化后能够输出,变现知识或者解决复杂问题
学习不是照搬他人的体系
系统化的信息不一定比碎片化的更有价值
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定更好 ;
即得知识和书籍中的知识体系并非同一回事 ;
看书不一定就比看手机更容易构件自己体系。
知识体系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长思维
具备成长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世界充满了有助于自己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他们寻求学习机会,寻求和利用反馈,问正确的问题,着眼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他们拥抱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
批判思维
具备批判思维的人习惯追根究底,务求认知全面,判断必出于理据,评价必求公正。他们心胸宽广,能坦然面对偏见,思考谨慎,对待争议了然于心,处理复杂事物有条不紊,搜集相关资料勤奋不懈,选取标准务求合理,专注于探索问题
系统思维
具备系统思维的人,习惯于梳理信息或经验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他们拥抱复杂世界,超越对事物线性的、一对一的理解模式,构建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思维模式
搭建体系的三种思路
第一种,从问题出发
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追问反思,咨询请教,分析其本质,前因后果,适用范围,具体方法等
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
第二种,从点到网
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榫卯合缝的对接信息
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种,从网到点
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这本书的框架体系,再慢慢把其他知识再填充到这个框架内,分析整合,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体系如何搭建?
拆出你的沟通力
在这个质疑主义盛行的时代,作者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来验证“拆书法”是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比如他自己曾经写了一本书关于《拆出你的沟通力》,就将知识体系划分为4个章节(塔楼),并有不同层次的楼层(进阶级),他用拆书法将几十本书中的知识分解出来,将这些知识石砖用于构造关于沟通力这座知识大厦
拆书家成长体系
拆书学院:为职场赋能
第八章 主动学习的境界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
所谓核心能力,是一组特别的知识体系。每个岗位都需要核心能力
选择比勤奋重要
经验和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
金句
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
对于致用类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得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