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举制
中国教育史之科举制知识梳理,包括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的程序、影响等等。
教育研究方法之调查研究知识梳理,包括它的特点、类型、步骤,以及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的优缺点、类型、评价指标等等,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论文分享: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个关于实验研究的思维导图,心理效应;变量控制;主要格式:X 实验处理 C实验未处理 O测试 R 随机;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科举制
产生与发展
创立
隋朝
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改革
魏晋南北朝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
不利于选拔真实有效的人才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
设进士科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完善
唐朝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分常科和制科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增加诗赋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宋朝
科举名额增加
发展
明清
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范围
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考生只能根据制定观点答题 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废除
清末
科举的程序
程序
乡试 省试(礼部)吏部试
方法
帖经 墨义 口试 策问 诗赋
科目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书 明算
武则天
武举 殿试
糊名制
州试 省试 殿试
内容
废经帖 墨义
改经义 策论 诗赋
统一教材
《三经新义 》
防作弊
糊名制 誊录制 锁院 别头试
时间
三年一次
扩大科举考试规模 增加录取人数
元朝
规定《四书章句》为教材
明朝
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八股文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文体标准化
人才选拔客观公正 但禁锢士人的思想
败坏士风 学风和社会风气
清朝
八股文
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
舞弊丛生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积极
科举考试的举办
增加了学生数量 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
统一了学校教学内容和科目
维护封建统治
消极
八股取士导致学子思想被禁锢
很少产生自己的思想
学校教育不能培养更多有能力的人
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由于政治 经济 生产力的原因
影响
打破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选拔有用的人才
改进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对于寒门弟子更加公平
禁锢学子的思想发展
使中国的教育发展停滞不前
将学校教育变为自己的附庸
考生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学习 徇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