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招聘-普心
教师招聘普通心理学知识梳理、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情绪变化受到情感的制约,情感 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体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编辑于2022-11-17 21:08:22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心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人&动物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知觉
感觉
地位
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认知世界的开端
为适应生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感觉剥夺实验
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
最重要
听觉
嗅觉
距离感觉
味觉
辣为痛觉
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
内脏感觉
运动觉
关节肌肉的感觉
平衡觉
静觉&姿势感觉
规律
感受性&感觉阈限
感觉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暗适应
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
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皮肤觉适应
游泳久而不觉水凉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鹤立鸡群
继时对比
先吃药后吃糖
感觉后效
正后像
颜色一致
负后像
颜色不一致
感觉的补偿和相互作用
补偿作用
盲人以耳代目
相互作用
联觉
知觉
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错觉,无法克服必然产生,是不正确的知觉
种类
空间知觉
感知形状、大小、方位、深度
时间知觉
欢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电影:一帧一帧
诱发运动
同时发生:火车
自主运动
游动效应:黑暗下的烟头
运动后效
先后发生,旁边火车向前,自己的火车向后
特性
选择性
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整体性
对象有部分组成
理解性
已有经验解释对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恒觉性
亮度、颜色、形状、大小
应用规律
强度率
差异率
活动率
组合率
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对象划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划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时间短(1秒左右)、容量大、利用图像声像编码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时间不超1min;5~9个组块;听觉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时间长久;语义、表象编码
信息加工方式
陈述性记忆
静态,事实类信息记忆,可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动态
图尔文
情景记忆
对于某一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
知识、规律的记忆
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意识控制之下
内隐记忆
个体无意识情况,潜移默化
过程
识记
目的性
有意识记
无目的,无意志努力
无意识记
有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识记
记忆方法
机械识记
不理解材料
意义识记
理解材料的基础识记
保持
记忆的第二个过程
遗忘
原因
记忆痕迹消退说(自动消退)
巴普洛夫
干扰抑制说
詹金斯
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同化说
奥苏贝尔
高级替代低级
动机说
弗洛伊德
由于情绪和动机压抑引起
提取失败说
图尔文
提笔忘字
规律
艾宾浩斯
停止学习开始遗忘,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过度学习50%最好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动机的影响
防止遗忘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复习
分担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元多样
运用多感官参与复习
回忆&再认
回忆
不在眼前,在脑中重新呈现
再认
在眼前能识别
特点
敏捷性
识记的快慢
持久性
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
准确性
准备性
能否提取经验以解决问题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记忆的主动性
理解记忆材料,减少机械记忆,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久,提取快,受干扰小
对记忆材料精细加工,促进对材料的深度理解
利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记忆,提高加工质量。信息转化会更适合记忆储存
想象
分类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带有向往性质
理想
根据客观规律想象
无意想象
过程
粘合
夸张&强调
拟人化
典型化
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功能
预见功能
未雨绸缪
补充功能
补充信息不足
替代功能
望梅止渴
调节功能
放松生理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展经验以发展学生想象力的空间
结合科学教学,有目的的训练想象力
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思维
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
推断
概括性
总结
品质
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
类型
思维内容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
未经分析、迅速给出合理猜测
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
多到一
发散思维
一到多
思维的创新性
常规思维
创造思维
以往经验参与程度
经验思维
以经验为依据
理论思维
以科学原理、定理、定律为依据
过程
分析&综合
基本环节
比较&分类
抽象&概括
具体化&系统化
形式
概念(下定义)
判断
推理
学生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思维过度存在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纪(10-11岁)
思维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善
初中
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
高中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变化完善
辩证逻辑思维逐步发展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
功能
信号功能
感染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健康功能
组织功能
维度
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
两极性
维度都有两极性,且能转化
状态
心境(心情)
微弱持久
激情
爆发强烈而短暂
应激
出乎意料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状态
情感
个体意识到自己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反应
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品质
倾向性
个人情感的本质
深刻性
程度
稳定性
持久
效能性
分类
道德感
依据道德标注评价
理智感
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美感
情绪&情感的关系
联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情绪变化受到情感的制约,情感 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体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意事物的两个侧面
区别
情绪产生早;情感产生晚
情绪产生是与有机体的自然需求;情感的产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求有关
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情绪多是外显的、冲动的;情感多是内隐的、持久的
意志过程
有意识的确立目标,调节支配行动,并通过客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
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首要特征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客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核心特征
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
认识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既是意志的动力又可以是意志的阻力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行动目的
选择行动方法和指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关键步骤
品质
内容
意志的果断性
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意志的自治性
任性、怯懦
意志的坚持性
顽固不化、见异思迁
意志的自觉性
易受暗示、独断、没主见
培养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的行为目的,减少活动的盲目性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有意的为学生设立困难情景,是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
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
需要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而力求满足的心理i倾向
种类
按照起源划分
生理需求
社会需求
按照满足对象划分
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五层次分
自我实现需要
成长性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匮乏性(缺失)需要
七层次分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求
认知需求
成长性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求
匮乏性(缺失)需要
教育启示
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和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恐惧、过度焦虑和急躁不安的心理。
就社会性需要方面而言,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学生之间的友谊、忠诚、关心、接纳和隶属感都是属于社会性的需要,教师要为满足学生这类需要,引导建立一个和谐、团结、温暖、亲密的班集体。
就自尊的需要方面而言,教师必须使学生获得尊重,体会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学生的荣誉、成就、信心、自由、独立自主等都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自尊的需要。
就自我实现方面而言,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爱寻求挑战,有的学生追求学业上的成就,有的学生则寻求尽一己之力去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以个别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生理层次的需要而言,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饮食和睡眠的需要。上课时间过久易导致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
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倾向,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动机
激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得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分类
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
辅助性动机
产生条件
内在需要
外在诱因
功能
激励功能(激活/激发/引发)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兴趣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认知活动又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类
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个体兴趣
相对长久稳定
情景兴趣
相对维持时间短暂
品质
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中心
某一特定领域
兴趣的稳定性
持久、稳定的兴趣
兴趣的效能
兴趣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心理特征
能力、人格
能力
能力&知识、机能的关系
联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推动能力的发展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区别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基础,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一定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发展
分类
构造
一般能力(智力)
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
想象力
创造力
最高表现
抽象概括能力
核心
言语表达能力
特殊能力
能力涉及领域
认知能力
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
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创造性高低
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创造能力
发展趋势
流体智力
先天的
20~30达到顶峰
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
后天的
一直发展,在25以后发展趋势平缓
智力测试
发展过程
斯坦福——比纳
世界流传最广泛的
比纳西蒙
世界第一个智力测验表
韦克斯智力量表
70~130正常
>130智力超常
<70智力缺陷
智力分布
人类智力呈正态分布(钟型分布)
人类智力0~200为极限值。人类智商介于10~190
90~110为中等智力,平均点上下人数各约占50%
110~120聪慧、120~130优秀、130以上资赋优异,合并约占25%
80~90愚鲁、70~80临界智能不足、70以下智能不足
16岁之前智力发展快速上升,约22~35到达顶峰
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智力二因论
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
吉尔福智力三维论
内容、操作、产品
加德纳智力多元论
成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瑟斯顿群因论
卡特尔智力形态理论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思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情景亚理论
智力经验亚理论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先天素质
早期经验
教育教学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能力的培养
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灌输式变引导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知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分析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注重开放式教学,有目的的组织社会实践,避免高分低能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
人格
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节
性格是核心部分
特征
独特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型
稳定性
功能性
社会性
“弗洛伊德”三我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子主题
产生发展
产生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世界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心理物理学纲要》
奠定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产生标志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发展
构造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用内省方法研究直接经验
机能心理学
詹姆斯
研究意识流
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完型)
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将意识看作整体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直接研究意识
采用实验法进行客观研究
第一势力、第一革命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提出潜意识
冰山理论
人格结构三层次
本我
自我
超我
主张性本能,性是基本动力
研究异常行为
第二势力
信息加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
西蒙
意识的能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信息加工为核心
第二革命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重视人的自身价值
充分发挥潜能
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势力、第三革命
言语
人们用语言交流的过程
特点
目的性
开放性
规则性
离散性
社会性&个体性
种类
外部语言
口头言语
对话
聊天
独白
报告、演讲
书面言语
写文章
内部言语
默读
表象
事物不在眼前,人们在头脑出现的事物形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
观察
有计划、有目的、持久的知觉活动
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
目的性
客观性
全面性
深刻性
精细性
敏锐性
如何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
重要条件
做好充分准备和周密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整理观察结果。在此基础写出观察报告
引导学生绽开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良好观察习惯
中学生注意特点
稳定性高,但是发展速度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不够成熟
注意力转移能力逐渐增长
小学生注意特点
时间短
广度小
具体、新鲜、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
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注意:伴随过程
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功能
选择功能
基本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监督功能
种类
无意注意
不要意志努力&没有目的
有意注意
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
有意后注意
不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
品质
注意的范围/广度
一目十行
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维持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分配
两个及以上的注意
注意的转移
从一个到一个
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使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消除容易分散学上注意力的因素
充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会让学上更轻松的集中注意力听课
运用由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培养间接兴趣和意志努力
两种注意规律交替使用
根据注意特点和规律培养学上注意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广度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习惯
教会学生分子自身注意方面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心理特征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