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知识大纲,包括北宋的政治、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等等。
编辑于2023-01-16 17:07:53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北宋建立: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方针: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大。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在边疆故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时间及主持者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变法的主要措施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政权的建立
兴起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建国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横潢府。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
统治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政权的建立
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建国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汉。
统治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与中原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战争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对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因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其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西夏与北宋议和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的崛起
生活地区
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生活方式
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发展
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当时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建立政权
金灭辽及北宋
背景
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金灭辽
宋金相约攻辽: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金灭辽:金军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灭亡。
金灭北宋
原因:金在于北宋连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北宋的态度: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
时间:1127年。
人物: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他就是宋高宗。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金与南宋的关系
岳飞抗金
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战绩: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打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结果: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议和
背景: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江南农业的发展历程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逐步得到发展。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的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主要原因)
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
手工业的兴盛
特点
两宋时期,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
表现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城市的兴起
兴起地点
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
代表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繁荣的表现
城市的店铺不断增加。
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晚市。
乡镇出现了新的商业区——草市;乡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商品琳琅满目,客商来往不绝。
纸币的出现
原因
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出现
时间:北宋前期。
地点:四川。
名称:交子。
地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海外贸易的发展
在世界上的地位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广州、泉州。
海外贸易的范围
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海外贸易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重心的南移
开始
从唐朝中期开始。
完成
南宋时最后完成。
表现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的兴起
生活地区: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生活方式: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统一蒙古
背景: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着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统一
人物: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汉,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时间: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蒙古族灭西夏与金
蒙古族灭西夏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遭到拒绝。
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蒙古族灭金
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蒙古族与南宋的关系
对峙: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战争: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元朝建立与统一
元朝的建立
人物:忽必烈
忽必烈继承汗位:1260年。
忽必烈的治国方略:接受汉族儒臣提出“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时间:1271年,忽必烈该国号为元。
定都:1272年定都于大都。
元朝的统一
过程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开展抗元斗争。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意义: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元朝的地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疆域
范围:;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特点: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元朝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表现
边疆各族内迁: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内迁民族汉化: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回族形成: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行省制度
建立背景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
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方式
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对西域的管辖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元时期的大都市
概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代表: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等。
开封的繁华
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地场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元宵节时,大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瓦子的出现
产生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作“勾栏”。
活动内容: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剧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有买饮食的、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发展: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小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杂剧
地位:杂剧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内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演出场所: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区市、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形成与兴盛: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以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传统节日习俗
传统节日: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节日习俗: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宋词和元曲
宋词
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发展: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格式: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杰出词人:
元曲
元曲出现的背景:元朝戏剧空前发达。
元曲的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的的点: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代表人物:
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其他代表人物: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司马观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资治通鉴》
体例:编年体通史。
内容:讲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贯穿中国16个朝代。
名称由来: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发明时间:隋唐时期。
作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
局限性: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活字印刷术
发明时间与发明者:北宋、毕昇。
使用方法
烧制子模: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制版: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
印刷: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板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拆板:印完以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种类及发展
泥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
木活字印刷术:继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了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铜活字印刷术:元朝中期出现。
历史意义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播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
火药
发达的中外交通
概况
与前朝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
原因
宋代: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
元代: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表现
陆路交往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驿站: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海陆交往
条件: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航线
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贸易: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影响
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入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