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市政学
《现代市政学》中国人民出版社第2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和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电子政务》框架图,办公自动化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公文的行文关系是指发文机关与收文机关之间的公文来往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不相隶属关系和平行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多元视角下的城市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提升
城市的法律意义
不同国家在法律上的定义不同
城市的含义与特征
城市的要素
生态要素
经济要素
社会要素
城市的含义
广义
乡村以外的大型聚落
狭义
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市区域
城市的类型和功能
类型
按城市的规模划分
常住人口50万以下--小城市
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中等城市
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大城市
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特大城市
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超大城市
按城市的性质划分
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
按地理位置划分
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
功能
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
主导功能和综合功能
优化途经
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我国的城市设置
行政级别
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特别行政区
城市历史的演进与城市化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历史形成
王权说、宗教说、自然说、防御说、集市说、社会分工说
城市的发展历程
原始城市阶段
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居民活动分散
封建城市阶段
城市的功能趋向多元化
近代城市阶段
城市数量迅速扩张,规模膨胀,功能多样化
现代城市阶段
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的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问题更加突出
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新的政治环境: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
新的发展形态:新技术和“新经济”相互促进
新的发展动力:资源更新与创新驱动
新的管理思潮:新管理与新治理崛起
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和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城市化的测量指标
采用人口比重指标的统计方法
采用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的统计方法
采用综合评价指标的统计方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代动力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
城市化的进展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的初期阶段
起步阶段
城市化水平30%-70%的中期阶段
加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于70%的后期阶段
成熟阶段
城市化的表现形态
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进程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1961-1965年:城市化调整阶段
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阶段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
1979-1984年:城市化政策调整阶段
1985-1991年:小城镇带动城市化发展阶段
1992-1999年: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21世纪初: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
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
我国城市化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特点
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以工业化带动为辅的机制
在发展模式上,出现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
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职业转换先于地狱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
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
推进原则
与产业升级同步提高,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以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注重城市化内涵发展,提高竞争力
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宜人居的绿色城市化
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
推进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
“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战略
土地改革政策、户籍改革政策、财政改革政策、激励政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