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框架图,办公自动化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编辑于2023-01-04 22:00:31 湖北省电子政务
一、社会信息的网络化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信息的四个特征
普遍性和无限性、永恒性、可传递性和共享性、载体的可变换性
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在收集、加工、传递、积累、利用整体上作为一种资源的质和量,比其他资源的作用相对增大,表现为经济生活的形态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信息化对政府的影响
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化带来的革命
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军事、科研、教育领域
网络化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网络化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中国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
互联网产业是信息全球化的基础
中国互联网建设
1994年开始
中国迈入网络化社会的步骤
第一步:政府上网工程
第二步:企业上网工程
第三步:家庭上网工程
网络化时代政府职能的转变
网络化政府面临的困境
官僚体制的内在缺陷导致政府管理绩效下降
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对官僚制政府社会中心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
政府职能的转向
二、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的概念、实质及其产生背景
概念
基于网络的政府综合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系统
实质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全面应用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
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生背景
产生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政府改革的内在需要
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型及其发展阶段
常见类型
G2G、G2B、G2C、G2E
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
电子政务的特点
透明性、开放性、共享性、服务性、虚拟性
电子政府与传统政府
电子政务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
概念
办公自动化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作用
办公自动化是对传统办公方式地变革
办公自动化提供了沟通、协调、控制地有效手段
办公自动化有效降低办公成本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办公自动化是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四个基本维度
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组织虚拟
三、电子政务技术基础知识
Internet基础知识
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Internet的功能
信息的获取与发布、电子邮件、网上交际、电子商务、网络电话、网上事务处理、其他功能
互联网地址
名称地址、物理地址、数据链路层地址
网络协议基础知识
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的规则和规程
超文本标记语言
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
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
人员安全、制度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存储安全、访问安全、病毒防护
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开发者留下的隐患
网络设备和软件本身的问题
管理的漏洞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特点
网络结构通常遵从政府机构的分级设置
政府机构网络上运用有两类应用系统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安全要求
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
网络系统安全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防范技术
访问控制、识别与鉴别、加密技术、防火技术
四、电子政务与政府改革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政府管理创新理论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
实施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步骤
政府管理创新是成功实施电子政务的保证
政府管理创新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始终相伴
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电子政务对政府业务流程的创新
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创新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效率的创新
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作风的创新
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创新
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创新
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内涵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在引入现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对政府部门原有组织结构、服务流程进行全面、彻底的重组,形成政府组织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以适应政府部门外部环境的变化,谋求组织绩效的显著提高,使公共产品或服务更能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使公众满意。
特性
再造主体和目标的公共性、对象需求与绩效评价的多样性、再造环境的复杂性与再造过程的长期性
原则
以公众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以整体业务流程为中心
注重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目标
流程便捷化、行为规范化、过程人性化、品质标准化
程序
电子政务与城市政府善治
善治的五个基本要素
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
数字治理
在政府与市民社会、政府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政府内部的运行中运用信息技术,易化政府行政,简化公共事务的处理程序,并提高其民主化程度的治理模式
作用
数字治理能革新城市治理主体间的互动模式,形成良好的网络治理结构
数字治理能够促进市民社会的有效参与,增强城市政府善治的合法性基础
数字治理能增强城市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提升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
数字治理将增进城市治理主体的责任性,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
五、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公开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内涵
信息共享
在一定程度开放条件下,同一信息资源为不同用户共同使用的服务方式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需求分析
刚性共享需求
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功能性发动因素产生的
弹性共享需求
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结构性发动因素产生的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思路和模式
思路
圈层结构理论、分类共享理论、区分“公益性”和“产业化”共享机制理论、激励共享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模式
基于利益的信息共享模式
公共数据中心集成模式
虚拟数据中心集成模式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模型
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数据模型
共享专题数据模型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
概述
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原则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现状
国家部委门户网站、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移动端信息公开情况
六、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服务概述
概念
电子政务服务是政府职能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在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优化重组的基础上,在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办公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数据库,在政府组织之间及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协同办公网络,为公众、企业及其他政府部门提供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模式
质量
服务质量维度:可靠度、回应度、信用度、移情度、有形资产
创新
电子政务促进公共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促进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电子政务促进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电子政务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电子政务服务的内容和理念
内容
信息服务、事务服务、参与服务
基本理念
以公众为中心、惠及所有人、无处不在、无缝整合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
以公民为中心的,能创建一个政府服务的前台,由它来超越职能完成集成式的服务
总体结构
信任与授权服务基础平台
可信Web Service计算平台
一站式服务的基础框架平台
政务应用系统
借入平台
新型公共服务模式
政务云服务模式
推送式公共服务模式
个性化公共服务模式
场景式公共服务模式
无障碍服务模式
七、电子参与
电子参与概述
电子参与产生的背景
内涵
电子参与是公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政策决策的过程,以实现政策协商、参与决策的目的
电子参与的发展模式
电子参与的层次
电子使能、电子介入、电子授权
电子参与的实现方式
常见的网络论坛、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网上投票或民意测验、参与网上会议、进行网上信访
影响因素
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影响电子参与质量
公民素质不高与参与能力的缺乏阻碍电子参与进程
技术瓶颈和数字鸿沟问题影响电子参与的公平性
电子参与的新模式
政府2.0
在Web2.0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管理创新模式
政务微博
政府公务人员个人微博、政府机构微博
政务微信
中国各级政府正在积极开发利用的新型电子化公共服务平台
众筹模式
八、电子政务的建设与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定义
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系统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
意义
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规划能够引导电子政务项目按时实现既定目标
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规划有利于资源的整合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
完善的项目规划能够使电子政务项目更具操作性
完善的项目规划能够为项目实施和监理工作提供指标和依据
原则
规划要从整体和全局考虑
以信息资源规划为先导
规划要兼顾需求和成本
规划要重视系统安全
内容
进行系统需求分析,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
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发展目标,而且目标要能够量化
规划中要指出发展的最终效果
要有清晰的实现目标的路径、策略和基本措施
规划中要有统一的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期,规划期不能太长
步骤
调研、需求分析、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制定措施
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原则
实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先进性原则、扩展性原则
开放过程
系统分析阶段
确定任务、初步调查、提出建议方案、可行性分析
系统设计阶段
详细调查、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组织和存储设计、系统硬件环境配置、系统软件平台配置
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评价阶段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的项目管理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实施模式
BOO和BOT
电子政务系统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前期阶段、招标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
九、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概述
定义
对电子政务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和结构、政府机构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判,分析未达到目标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发挥评估工作的导向性作用,构建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原则
系统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步骤
确定评估目的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选择评估方法与模型
综合评估实施
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
评估结果分析与报告
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美国:基于“绩效参考模型”的评估体系
印度:基于“电子政务评估框架”的评估体系
联合国:综合性的国家电子政务评估体系
加拿大:基于“结果”的评估体系
欧盟:基于“eEurope”战略的评估体系
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系统评价层次分析
“基础层”和“应用层”
基础设施层绩效评价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系统质量、信息质量
组织环境
人力资源素质、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应用层绩效评价
内部应用服务系统
内部办公自动化、协同办公
政府网站
信息服务能力、在线服务实现度
电子政务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