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①史前3596
这是一篇关于①史前3596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彩陶606、黑陶:373、仰韶文化:404、人面鱼纹彩陶盆475、鹳鱼石斧彩陶缸357等。
编辑于2022-11-26 22:25:31①史前
彩陶606
简介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将艺术造型推向了一个高度。
过程
所谓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
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在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底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
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具有如下特点
审美和实用紧密结合。作风典雅
陶制细腻,表面有光泽,彩绘不会脱落
彩陶有时候也承担着记事的功能。
分布
❌最早发现于河南仰韶村,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也称为仰韶文化。
彩陶❌分布范围很广,尤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根据时间和风格的不同,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等几种类型。
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鹳鱼石斧彩陶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地位
既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是我们研究史前绘画的重要依据。
❌他体现了当代绘画艺术的水平,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
❌代表了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化,创造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
❌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的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黑陶:373
简介
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
❌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化也被称作“龙山文化”。
制作
它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 且较为致密。
特点
特点可以概括为:黑、薄、光、纽。尤以器壁极薄的蛋壳陶最能体现这些特点。
❌采用轮制成形,掌握了封窑技术,提高了陶器的烧成硬度。
❌不以装饰取胜,而以造型见长,主要的装饰手段是镂刻,贴塑等方法。
评价
由于他的时代稍晚,与青铜器在造型上也有接近的地方,出现了鼎,盆等形制,所以可以把它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
代表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型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仰韶文化:404
简介
仰韶文化的彩陶类型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装饰纹样上。
半坡(遗址造型位置纹样代表)
遗址
以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为代表
造型
造型以圆底钵,原地盆和瓶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位置
花纹位置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等醒目的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纹样
花纹样式除了宽带,三角,斜线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后者更具有绘画意趣和艺术魅力。
代表
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
庙底
遗址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为代表
造型
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较多
纹样
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鱼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有原点,豆荚,花瓣等,植物纹样明显增多。
图案
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代表
鹳鱼石斧彩陶缸
人面鱼纹彩陶盆475
简介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风格的代表器物,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纹饰内容
人面鱼纹多装饰在翻唇阔口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
耳部或作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
此外还有特殊的一例图案,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
特点
材质造型
作品以细泥红陶制成,造型为盆状,敞口卷唇。
图案手法
图案对称,反复,显得简洁又奇幻怪异绘画手法大胆夸张,富有律动感,作品充满了生气。
色彩
色彩上黑白对比强烈,同时辅以赭石色的陶胚,极富装饰性。
图像意义
❶第一种观点
装饰多用鱼纹可能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与半坡氏族公社的某种原始崇拜有关。
但对其具体含义解释又各不相同。或崇拜图腾说,或祈求捕鱼丰收说,祈求生殖繁盛说。
❷第二种观点
是死去的陪葬物品,与人们的生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能是作为对亲人寄托哀思的图像。
鹳鱼石斧彩陶缸357
简介
鹳鱼石斧彩陶缸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器物,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内容
内容可分为两组,左边画的是鹳鸟衔鱼,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
左边的鹳鸟圆眼、长嘴、两腿直撑。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
右边的石斧上细致地描绘了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
斧与柄相交处有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固定在一起的。
斧柄中部的黑叉,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
下部画着交错斜线,可能是柄套,应是对当时斧器的摹写。
特点
瓮以夹砂红陶制成。
整个画面简洁生动,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显得粗犷有力。
评价
是目前彩陶上画幅最大的作品。
图画的含义可能是记录了以鹳为图腾的氏族兼并以鱼为图腾的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
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部落权力的象征。
马家窑文化:350+
简介
包括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❶石岭下类型
彩陶多为壶、罐、瓶等器形。
流行变形鸟纹,圆圈纹,弧边三角等花纹。
具有构图简洁疏朗的特点。
❷马家窑类型
彩陶多为翁、盆、罐、瓶等器形
流行螺旋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等花纹。
马家窑文化彩陶早期较为精细,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的特点。代表器物有舞蹈纹彩陶盆。
❸半山类型
彩陶多为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
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及螺旋纹🧬等花纹。
具有造型稳重大方,色调和谐热烈的特点。
❹马厂类型
器型与半山型基本相同,惟壶、瓶、罐的口沿外移👄🔜,双耳增大👂🏻🔝。
盛行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纹样。
彩绘流行四大圆圈⭕️⭕️⭕️⭕️的布局。有的表面有一层红色陶艺,彩绘以黑红为主。
格调庄重刚健,制作较为粗糙。
碧玉龙:344
简介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属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玉龙通体呈墨绿色,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
内容
玉龙高26厘米,直径2.3到2.9厘米,横截面为椭圆形。
龙头较短小,嘴紧闭,鼻端截平,以对称的两个圆洞做鼻孔。龙眼突起呈菱形。眼尾细长上翘。
背后有一长鬣lie,弯曲上卷,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造成一种飞腾的效果。
造型
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整个玉龙,是一块玉料的圆雕,细部运用浮雕、浅雕手法,通体琢磨,光洁圆润。
其形体塑造选取奔腾状动感和力度感极强的造型,使人感受到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
评价
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