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肺功能不全、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一型呼衰、二型呼衰、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致病机理、病理变化中枢变化、呼吸变化、电解质紊乱、通气功能障碍、血流不足
编辑于2022-11-28 16:38:04肺功能不全、呼吸衰竭
概述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 机体在静息状态、海平地区、吸入 空气时,PaO2低于60 mmHg,或伴 有PaCO2高于50 mmHg,出现一系 列临床表现,称为呼吸衰竭。
外呼吸的主要功能是吸入O2和呼出CO2
在静息时,在海平面呼吸空气的情况下
PaO2 :80~100 mmHg(受年龄,海拔高度影响
PaCO2 :36~44 mmHg
呼吸衰竭指数(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 RFI)
又称氧合指数,指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 度的比值,反映外呼吸效率。
RFI=PaO2/FiO2
FiO2是指吸入气的氧浓度
RFI≤300为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分类
按血气变 化特点
Ⅰ型呼吸衰竭
PaO2 < 60 mmHg, PaCO2不高
Ⅱ型呼吸衰竭
PaO2 < 60 mmHg,且PaCO2 > 50 mmHg
按发病的急缓
急性和慢性
按发病的机制
通气性和换气性呼吸衰竭
按原发病变部位不同
中枢性和外周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呼吸衰竭的病因
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Ⅱ型呼吸衰竭
(一)肺泡通气不足
限制性通气不足
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 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原因
1. 呼吸肌活动障碍(神经肌肉病变)
呼吸中枢受损:脑外伤、“中风”、中枢镇静剂、酒精
支配呼吸肌的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
呼吸肌本身收缩功能障碍:疲劳、萎缩、无力
2. 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弹性阻力增加)
胸廓的顺应性降低:多发性肋骨骨折、严重畸形 胸膜粘连增厚或纤维化
肺的顺应性降低
肺的顺应性降低的原因
顺应性为弹性阻力的倒数。如弹性阻力大,则顺应性小,就难以扩张;反之亦然。
肺的弹性阻力增加:
严重的肺纤维化(石棉肺、矽肺、肺间质纤维化)、 肺不张、肺水肿、肺实变或肺叶的广泛切除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活性物质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易于扩张
减少的机制
生成减少
Ⅱ型上皮细胞缺血缺氧
Ⅱ型上皮细胞发育不全
破坏增多或水肿稀释等
3. 胸腔积液和气胸
阻塞性通气不足
指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中央性气道阻塞:
气道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
胸外阻塞
吸气困难
胸内阻塞
呼气困难
外周性气道阻塞
又称小气道阻塞,常发生于 内径小于2 mm的细支气管,包括从终末细支气管 到呼吸性细支气管。
外周性气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炎症、水肿、分泌物、痉挛、增生。
呼气性呼吸困难,原因
小气道狭窄在呼气时加重
小气道无软骨支撑、管壁薄,与管周围的肺泡结构紧密相连,胸内压及周围组织的牵引力可影响其内径。 吸气时,胸内压下降,肺泡扩张,管周弹性组织被拉紧,管壁受牵拉而使管径增大。 呼气时,胸内压增高,肺泡回缩,管周弹性组织松弛,对小气道的牵拉力减小,管径变小。
呼气时等压点移向小气道
等压点
用力呼气时胸内压和气道内压均高于大气压,在呼出气道上,压力由小气道至中央气道逐渐下降,将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称为等压点
等压点上游,气道内压>胸内压,气道不被压缩。
等压点下游,气道内压<胸内压,气道被压缩
用力呼气时,正常人的等压点位于有软 骨支撑的大气道,其下游端不至被压缩。 当等压点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时, 导致小气道的动力性压缩而闭合。
老慢支等患者由于细支气管狭 窄,气道阻力异常增加,气流通 过狭窄的气道耗能增加,使气道 内压迅速下降;或由于肺泡壁弹 性回缩力减弱,使胸内压增高, 使等压点上移(移向肺泡端)。
(二) 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通气障碍使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 除均受阻,所以单纯性通气障碍所致 的呼吸衰竭属于Ⅱ型呼吸衰竭(PaO2 < 60 mmHg ,PaCO2 > 50 mmHg)
肺换气功能障碍:
肺换气障碍发生的常见原因:
弥散障碍(弥散面积减少、弥散膜厚度增加)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弥散障碍:Ⅰ型
由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 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 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气体的弥散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肺泡膜的面积和厚度
气体的弥散能力
血液和肺泡接触的时间
1、弥散障碍的病因和机制
肺泡膜面积减少
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肺水肿
呼吸膜厚度增加(肺水肿、肺透 明膜形成、肺纤维化)
血液与肺泡的接触时间过短 (0.75 s,0.34 s,0.25 s,0.13 s)
2、弥散障碍的血气变化
PaO2↓
PaCO2不变或降低
(CO2 的弥散速率比氧约大一倍,因而血液中的CO2 能较快弥散入肺泡,甚至可因低氧血症发生代偿性过度通气而使PaCO2低于正常。)
弥散障碍引起的呼衰类型:Ⅰ型呼衰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Ⅰ型或Ⅱ型
成人在静息状态下,肺泡通气(VA) 约为4 L/min,肺泡毛细血管的血液灌流量(Q)约为5 L/min,VA/Q =0.8
正常肺上部通气量较少,但血流更少,通气/血流比值可高达3;下部通气多血流更多,通气/血流比值为0.6
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的类型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V/Q↓
(静脉血掺杂)
---- 病变区域 VA/Q比值降低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液灌流量正常
见于: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 性肺气肿、肺纤维化等
病变不均一
有的部位肺泡通气严重不足 有的部位肺泡通气相对正常
功能性分流或静脉血掺杂
部分静脉血流经通气不 良的肺泡时,静脉血未完全 动脉化或完全没有动脉化, 这部分血掺入到动脉血内。
血气变化
PaO2:↓↓
PaCO2:N或↓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特征
当PaCO2 在37.5~60 mmHg 范围内,血液二氧化碳 含量与PaCO2几乎呈直线关系。
氧解离曲线的特征
S型曲线。氧分 压达100 mmHg时,血氧饱和度已高达 95%以上,处于曲线的平坦段,所以即 使健全肺因通气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氧分 压,但血氧含量的增加也极少,无法代 偿通气不足肺泡所造成的低氧血症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V/Q↑
部分肺泡的血液灌流量减少, 但肺泡通气量没有相应降低。
见于:
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 栓塞 、DIC 等
无效腔样通气
指有通气的肺泡血流相对 地减少,以至于这些肺泡内的 气体,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血气变化
PaO2 ↓ ↓
PaCO2 N/↓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的血气 变化,无论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引起的 功能性分流增加,还是部分肺泡血流不 足引起的无效腔样通气,均为换气障碍, 主要引起PaO2降低,而PaCO2可正常, 甚至因代偿过度而降低,病人出现I型呼 吸衰竭。只在严重障碍和代偿不足时, PaCO2才会高于正常,出现Ⅱ型呼衰。
解剖分流增加:Ⅰ型
一部分静脉血(营养气管和支气管 的血液形成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 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 这些叫解剖分流,又称真性分流。
正常:约占心排出量的2%~3%
包括
① 解剖分流增加
支气管血管扩张、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 支气管静脉与肺静脉之间形成吻合支
② 血液流经完全没有通气的肺泡如
肺不张、肺实变等处,类似解剖分流。
血气特点:PaO2 ↓
鉴别功能性分流与真性分流方法为吸纯氧
吸纯氧能提高动脉氧分压的为功能性分流
吸纯氧不能提高动脉氧分压的为真性分流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衰竭的机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ALI) 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 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ARDS的病因
1、直接肺损伤因素
肺部感染、胃内容物吸 入、溺水、有害气体的吸入、肺
2、间接肺损伤因素:
大面积烧伤、败血症等;或由某些治疗措施,如体外循环、血液透析。
ARDS的发病机制
急性肺损伤的机制
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血管内皮细胞
肺泡上皮细胞
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的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指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慢性气道阻塞,简称慢阻肺。其共同特征是管径小于2mm的小气道阻塞和阻力增高
慢阻肺引起呼衰的机制(自学)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是机体发生功 能和代谢变化的基础,首先是引起一系列代 偿适应性反应;呼吸衰竭严重时,如机体代 偿不全,出现严重的代偿功能紊乱。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HCO3-↓)
低氧血症(乳酸等酸性产物增多)
肾功能不全 (酸性物质排出减少等)
引起呼衰的原发疾病或病理过程(感染、休克)
导致
高血钾
酸中毒至细胞内K+外移及肾小管排K+减少
血氯增加
由于HCO3-降低,肾排Cl-减少(代偿性)
呼吸性酸中毒
(PaCO2↑)
Ⅱ型呼吸衰竭时,大量二氧化碳潴留所致,伴有高血钾和低血氯
高碳酸血症→红细胞中HCO-3↑→与细胞外Cl- 交换 →血氯↓;
酸中毒→谷氨酰胺酶活性增高,肾小管上皮细胞产 NH3↑、HCO-3重吸收↑→尿中NH4+和Cl-排出↑ →血氯↓ ;
呼酸合并代酸时血氯可正常。
呼吸性碱中毒
(PaCO2↓)
Ⅰ型呼衰时严重缺氧使肺通气过度,CO2 排出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
(HCO3-↑)--医源性
长期应用利尿剂 引起低钾、低氯
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 CO2过多过快排出,而体内代偿性增加的HCO3-来不及排出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缺氧和CO2潴留
代酸+呼酸
单纯氧分压降低 引起的通气增强
代酸+呼碱
一型呼吸衰竭可能会呼吸性碱中毒,二型不会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呼吸困难往往是呼衰在临床上最先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呼吸 中枢的影响(代偿性反应)
PaO2<60 mmHg 且>30 mmHg
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PaCO2>50 mmHg 且<80 mmHg
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PaO2<30 mmHg PaCO2>80 mmHg
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慢性阻塞性肺病Ⅱ型呼衰时,因为PaCO2过高而抑制呼吸中枢,所以此时呼吸中枢主要靠低氧兴奋。因此,治疗应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使PaO2上升到50~60 mmHg即可。
(二)原发病引起的呼吸变化(损伤性变化)
1、吸气性呼吸困难
气道阻塞位于中 央气道的胸外部位(呼吸深而慢)
2、呼气性呼吸困难
气道阻塞位于中央气 道的胸内部位或小气道阻塞(呼吸深而慢)
3、小气道阻塞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小气道狭窄在呼气时加重
呼气时等压点移向小气道
4、呼吸中枢抑制
主要表现为呼吸节律紊 乱,如:潮式呼吸(最多见)、间歇呼吸、 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等。
5、肺的顺应性降低或呼吸肌功能障碍引 起的限制性通气障碍
通过刺激牵张感 受器或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反 射性引起呼吸浅而快。
6、呼吸浅快:
如存在长时间增强的呼吸运动,使呼吸肌耗氧增加,加之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呼吸肌疲劳,使呼吸肌收缩力减弱,呼吸变浅变快,呼吸浅至 肺泡通气量减少,加重呼吸衰竭。
三、循环系统变化
(一) 代偿性反应
PaO2降低 PaCO2升高
兴奋交感神经和心血管运动中枢
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排血量增加,外周血管 收缩,全身血液重分配。
(二) 损伤性变化
心输出量降低和右心衰竭
严重低氧和CO2潴留可抑制心血管中枢和心脏活动,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等。 呼衰常会累及心脏,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源性心脏病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 碍,称为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D “CO 麻醉”所致脑功能障碍
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与脑水肿和神经元功能障碍有关
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
酸中毒、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酸中毒、缺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 增高,引起间质性脑水肿;
脑充血、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压迫脑血管, 加重缺氧;
脑血管内皮损伤引起血管内凝血
(一)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
1、脑间质水肿
缺氧和酸中毒
扩张脑血管
脑血流量增多
血管壁通透 性增加
2、脑细胞水肿
缺氧
ATP↓
Na+-K+泵功能↓
细胞内钠水潴留
(二)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缺氧
能量代谢障碍
酸中毒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脱羧酶活性
溶酶体水解酶释放
(磷脂酶活性增强)
五、肾功能变化
轻者:
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 白细胞和管型
重者: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 氮质血症、代酸
机制
主要是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反射 性地通过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 缩,肾血流量严重减少。
六、胃肠变化
呼衰晚期常伴发上消化道出血
机制:
① 缺氧、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引起胃 粘膜糜烂坏死,至弥漫性渗血;
② 二氧化碳潴留增强胃壁细胞碳酸酐酶 活性,增加胃酸分泌,促进溃疡形成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止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
提高PaO2
Ⅰ型呼衰:宜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一 般不超过50%)
Ⅱ型呼衰:持续性给予低浓度(氧浓 度不超过30%)、低流量的氧,使PaO2 上升到50~60 mmHg即可;
降低PaCO2
解除呼吸道阻塞:抗生素、平喘药、气管插管;
增强呼吸动力:呼吸中枢兴奋剂;
人工辅助通气:人工呼吸;
补充营养: 改善呼吸肌功能
改善内环境及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