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3
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所以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反应高频率-短纤维 低频率-长纤维强调基底膜的震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普心第六章的思维导图,包括长时记忆的提取、遗忘、内隐记忆的概念、与外显记忆的关系等内容。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弓|起个体注意的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这些记忆经过复述后,进入长时记忆,而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会被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成为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这是一篇关于普心第六章的思维导图,包括短时记忆、编码方式、容量、存储和遗忘、提取、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内隐记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三章3
听觉
听觉刺激--16~20000hz
物理性质:频率,振幅,波形
基本特性:音调,音响,音色
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及功能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镫骨,砧骨,锤骨)卵圆窗,正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充满液体)→震动刺激听觉的感受器-毛细胞→换能→颞叶
传导机制-生理性传导,空气传导,骨传导
基本现象
音调
频率理论(拉瑟福德)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因为人耳基底膜不能每秒做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但人耳可以听见1000hz以上的声音
适用范围:低于500hz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 位置理论
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所以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反应 高频率-短纤维 低频率-长纤维 强调基底膜的震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
适用范围:高于500hz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
声波会引起整个基底膜震动,震动从耳蜗底部开始,向蜗顶推进,振幅也逐渐增大,当到达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时,振幅达到最大值,此时,震动停止并消失
外来声音频率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
适应范围:高于500hz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
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是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这时,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适用范围:5000hz以下 (5000hz以上根据位置理论进行编码)
音响
普通谈话60db 闹钟80db
声音的掩蔽
例:在安静环境中,可以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水滴声等,在嘈杂的环境中,就听不见这些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