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诊断学——胸膜病变
第四版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四章呼吸系统第六节胸膜及胸壁病变,内含胸腔积液、胸膜炎、气胸与液气胸、胸膜增厚、粘连与钙化、胸膜肿瘤。
编辑于2022-12-09 21:27:10 河北省胸膜病变
基本概念
胸膜
脏层胸膜(肺的表面)
叶间裂
厚层CT上肺纹理消失的部位为叶间裂
斜裂
水平裂
壁层胸膜(胸廓表面)
分布
肋胸膜
位于胸廓内表面
膈胸膜
位于膈的上方
纵隔胸膜
位于纵隔两侧
不同壁层胸膜返折处形成胸膜隐窝
胸膜顶
膈纵隔隐窝
肋膈隐窝
位置最深,位于9~11肋之间
胸腔积液积存处
胸膜腔
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在肺根上下相互移行所围成的腔,两个,封闭,呈负压,仅含少量浆液。
胸腔
胸廓与膈所围成的腔,内有纵隔、肺以及胸膜腔。
胸腔积液
病因
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漏出液
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
渗出液
损伤所致胸腔内出血
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
胸痛
咳嗽
病因不同,积液量不同,其症状有所差别
<300ml——症状不明显,胸痛伴干咳,深呼吸时加重
>500ml——胸痛缓解,纵隔及肺受压,呼吸困难加剧
结核性胸膜炎症状
多见于青年人
常有发热、干咳、胸痛
随着胸水量增加胸痛可缓解,但胸闷气促加重
恶性胸腔积液症状
多见于中年以上
一般无发热
胸膜隐痛,伴有消瘦和呼吸道症状
体征
胸腔积液的体征
原有疾病的体征
影像诊断
游离胸腔积液
X线
少量积液
液体首席按积聚于后肋膈角,表现为肋膈角变钝,继而闭塞外肋膈角,掩盖膈顶
液体上缘不超过第4前肋
中量积液
形成外高内低的渗液曲线
液体上缘在第4前肋至第2前肋之间
平卧时积液散开,整个肺野透亮度降低
大量积液
上缘超过第2前肋
患侧肺野呈均匀致密影,仅见肺尖部透亮
患侧肋间隙增宽、横隔下降、纵隔向对侧移位
CT
少量积液
后胸壁内缘与胸壁平行的弧形窄带状液体密度影
中量积液
后壁内缘新月形的密度影,边缘整齐,局部肺组织轻度受压
大量积液
整个胸腔液体密度影占据,肺被压缩于肺门软组织影,纵隔可向对侧移位
局限性胸腔积液
包裹性积液
X线
脏、壁胸膜粘连,使液体局限于某一部位,不随体位变动。
边缘光滑饱满,切线位时呈胸壁向肺野突出半圆形或梭形致密影, 与胸壁夹角为钝角,多见于侧后胸壁。
CT
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形液体密度影,宽基底紧贴胸壁,与胸壁呈钝角,边缘光滑,邻近胸膜增厚“胸膜尾征”
叶间积液
X线
积液位于叶间裂中,表现为相当于叶间裂位置梭形致密影,其两尖端与叶间裂相连
CT
叶间裂呈梭形或球形液体密度影,两端叶间胸膜常有增厚
肺底积液
X线
液体位于肺底与膈之间
表现为肺底积液向上推挤肺下缘,呈圆顶状,圆顶的最高点位于外1/3处。
鉴别诊断:肺底积液VS膈肌病变
圆顶最高点位置
肺底积液在外1/3处
膈肌病变在内1/3处
卧位时消失,液体流向胸膜腔后部,一侧胸腔密度升高,可见膈肌位置正常
鉴别诊断
胸腔积液VS腹腔积液
横膈征
横膈外侧为胸水,内侧为腹水
膈脚移位征
胸水位于膈脚与脊柱间,膈脚向前外侧移位
腹水积聚在膈脚前外侧,将膈脚推向后内侧
界面征
胸水与肝脾间有横膈相隔,与肝脾交界面模糊
腹水直接接触肝脾,与肝脾交界面清除
裸区征
肝脏后部直接附着后腹壁,无腹膜覆盖,阻断腹水,不能到达脊柱右侧
而右侧胸腔积液可以积聚于脊柱右侧
胸膜炎
可由感染、肿瘤、免疫疾病及化学和物理等原因引起。其中感染是常见病因,以结核性最多见,其次为其他细菌感染。
化脓性胸膜炎
多为邻近脏器感染灶的直接蔓延所致,少数由远处感染灶经血液循环到达胸膜发病
X线
急性期
胸腔游离积液或包裹性积液,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者可见气液平面。
慢性期
胸膜增厚、粘连,甚至钙化,患侧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
CT
胸腔积液的密度稍高,胸膜较厚,内壁较光滑,内部可见气体影,邻近肺实质受压移位。
慢性期胸膜增厚明显,可见钙化。
鉴别诊断
化脓性胸膜炎VS肺脓肿
胸膜夹角
化脓性胸膜炎的夹角大,肺脓肿的夹角小
与肺交界面
化脓性胸膜炎是宽基底,肺脓肿是窄基底
气胸和液气胸
气胸
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密闭的潜在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
原因:脏层胸膜或壁层胸膜破裂
病因
自发性
原发性
发生在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
继发性
发生在有基础肺疾病的患者(如COPD)
外伤性
胸壁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所致
医源性
由诊断和治疗操作所致
发生机制
肺泡与胸膜腔间产生破口,气体丛肺泡进入胸膜腔
胸壁创伤使胸膜腔与外界相通
胸膜腔内有产气的微生物
临床分类
闭合性(单纯性)气胸
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抽气后胸膜腔压力下降而不复升
交通性(开放性)气胸
破裂口较大或因胸膜粘连使破裂口持续开放,吸气与呼气时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抽气后观察数分钟,压力又复升至抽气前水平。
张力性(高压性)气胸
破裂口呈单向活瓣作用, 吸气时胸膜腔内压降低,空气进入胸膜腔; 呼吸时胸膜腔内压升高,活瓣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内压持续升高。抽气后胸膜腔内压迅速复升,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必须紧急处理。
影像学检查——X线
被压缩肺边缘呈外凸弧形气胸线,线外为透亮度增高、无肺纹理的气胸区,线内为被压缩的肺组织。
大量气胸时,肺脏向肺门回缩,呈圆球形阴影。纵隔及心脏移向健侧。
气胸量大小的判断
方法1:测量侧胸壁至肺边缘的距离
1cm时,约占单侧胸腔容量的25%左右
2cm时,约占单侧胸腔容量的50%左右
≧2cm为大量气胸,<2cm为小量气胸
方法2:测量肺尖气胸线至胸腔顶部距离
≧3cm为大量气胸,<3cm为小量气胸
影像学检查——CT
肺外侧带状无肺纹理的高透亮区,内侧弧形脏胸膜呈细线状,与胸壁平行。
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萎缩改变
液气胸可见气-液平面
液气胸
胸腔积液、气体共存
胸膜增厚、粘连和钙化
外伤、感染、肺尘埃沉着病及结缔组织病等的并发症或后遗改变,并非独立的疾病
概述
纤维素沉积、肉芽组织增生——胸膜增厚
纤维蛋白沉积——胸膜粘连
钙盐沉积——胸膜钙化
临床表现
慢性过程,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病变广泛者胸部不适、胸廓塌陷
脏胸膜增厚——限制肺的活动
壁胸壁增厚——引起胸壁塌陷
X线
轻度胸膜肥厚、粘连
多见于肋膈角处,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钝,呼吸时膈运动受限
广泛胸膜肥厚
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减低,肋间隙变窄,严重者纵隔内患侧移位,膈上升及脊柱侧弯
CT
胸膜增厚
为细线样、粗线状、层状软组织密度影,表面可光滑,亦可不规则
广泛胸膜增厚粘连
胸腔体积缩小,肋间隙变窄及纵隔向患侧移位
胸膜钙化
点状、线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
胸膜肿瘤
原发性
胸膜间皮瘤
病理分型
良性
恶性
临床分型
局限型
良性
恶性
弥漫型
石棉接触是主要的诱发因素,老年男性多见
临床表现
局限型
胸腔积液和杵状指是常见体征,30~40%的患者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弥漫型
早期大量胸腔积液是主要体征,呼吸困难和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见于90%的病人
CT
局限型
多见于肋胸膜,呈圆形,密度均匀,偶可见钙化及坏死,边缘光滑锐利,与胸膜成钝角
增强扫描多呈均匀一致强化
弥漫型
表现为胸膜广泛的结节或不规则增厚,厚度常超过1cm,以胸膜腔下部受累多见,常累及纵隔胸膜及叶间胸膜。
多伴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椎体或肋骨破坏征象
诊断
胸部CT
胸腔镜
胸膜活检
治疗
彻底的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手段,而且手术越早,切除的越彻底,效果越好
恶变者术后加用放疗和化疗
胸膜脂肪瘤
胸膜纤维瘤
继发性
胸膜转移瘤
其他部位肿瘤细胞沿血行或淋巴途径达胸膜而致
原发肿瘤主要包括:肺癌、乳腺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卵巢癌等
CT
胸膜多发散在结节或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可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
部分病例仅可见大量胸腔积液而无明显结节灶
诊断要询问有无原发肿瘤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