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溶组织内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又称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粑病,该病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我国人群感染率大约在1% ~ 2%。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溶组织内阿米巴
概述
溶组织内阿米巴,又称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该病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我国人群感染率大约在1%~2%
形态
滋养体
体形不固定,有叶状伪足器官
内外质分明,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可见吞噬的红细胞
泡状核,核仁小,居中,核膜内缘有染色质粒,大小一致,均匀排列,核仁与核膜间有时可见网状核纤丝
包囊
近似圆形
胞质内有一呈短棒状的拟染色体,起营养储存作用
未成熟包囊内含有糖原泡
成熟包囊4个核
泡状核,较滋养体泡状核小
生活史
感染阶段
4核包囊
感染方式
经口
感染途径
食物、水
寄生部位
结肠,可移行至肝、肺、脑
致病阶段
生活史基本过程
包囊——>滋养体——>包囊
滋养体去向
形成包囊,排出体外
侵入肠黏膜——>血行播散——>肠外寄生
致病
致病机制
滋养体对组织的侵袭力: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侵入宿主组织和器官,适应宿主免疫反应以及表达致病因子的能力。其中破坏细胞外间质和溶解宿主组织是虫体侵入的重要方式。
致病因素
凝集素介导黏附于宿主细胞
阿米巴穿孔素破坏靶细胞
蛋白酶溶解靶细胞
病理变化
原发灶(阿米巴肠炎/痢疾)
表现为:肠黏膜隆起、充血、中央为小破溃口
急性期
增殖的滋养体可突破黏膜基层,侵入黏膜下层,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溃疡间组织正常
区别于细菌性痢疾的弥漫性病灶
重症时溃疡可深达肌层,可致大片黏膜脱落,可发生肠穿孔
慢性期
黏膜增生导致阿米巴肿
继发灶(肠外阿米巴病)
肝、肺、脑脓肿
皮肤及生殖系统炎症
临床表现
肠阿米巴病
好发部位:回盲部、乙状结肠、升结肠和直肠
急性或慢性,常有稀便,伴奇臭并带血,常有局限性腹痛、不适、胃肠胀气、重里急后、厌食、恶心、呕吐等。急性型可突然发展成急性爆发型,此型是最严重、可致命的肠阿米巴病
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肝脓肿
常见。右上腹痛、发热、厌食、消瘦
阿米巴性肺脓肿
少见。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巧克力样)
阿米巴性脑脓肿
少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皮肤阿米巴病
多见于肛周皮肤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粪便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法
常用于肠阿米巴病的诊断,镜下可见活动的滋养体、成团的红细胞、较少的白细胞,有时可见夏科-雷登结晶体
注意事项
标本取脓血部分、无尿液污染、器皿干净、保温、快速送检
碘液涂片法
用于慢性感染者粪便内包囊的检测
铁苏木素染色法
用于滋养体和包囊的检测
人工培养法
较涂片法敏感。对亚急性或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肠外阿米巴病脓肿穿刺液检查
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注意标本应取自脓肿壁滋养体较多处)
免疫诊断
查抗体
ELISA、IHA,适用于急性病人
查抗原
McAb技术(单克隆抗体)
核酸诊断
PCR鉴定虫种
病理组织检查
用直肠镜与黏膜溃疡边缘取活组织,或用穿刺法取脓肿壁刮拭物,做病理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检出率高
影像学诊断
肠外阿米巴病脓肿的检查
流行与防治
传播与流行:全球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高危人群为同性恋、旅游者和免疫力低下者
流行环节
传染源:持续排出包囊的带虫者,排囊量大,包囊抵抗力较强
传播途径:经口传播。粪便污染水源;蝇及蟑螂可携带包囊污染食物或水源
易感人群:普通易感。高危人群为免疫功能低下者、同性恋者
治疗
控制传染源:治疗阿米巴病人,首选甲硝唑;治带虫者用巴龙霉素、碘喹方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保护水源、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